工業革命

作者:陳奕凡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約西元1770~1870年代)

(一)起源:

圈地運動    15世紀以前,英國還是個農業國家,隨著大航海時代發展,國際貿易興盛,毛紡織迅速發展,使得羊毛需求量大增。因為羊毛價格上漲,許多資本家與貴族投資畜牧業,由於養羊需要大片的草地,便將土地上的農民驅逐,產生了圈地運動。圈地運動造就工業革命發展所需的條件,大量自由的勞動力與資本替工業革命奠下了發展基礎。
蒸汽機改良    多數學者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帶動了英國的紡織業,使產量大幅提升,被視為是工業革命的開端。改良後的蒸汽機又陸續應用在火車、汽船等交通工具與其他工業機器上,使得勞動力市場由傳統手工勞動轉向動力機器生產。隨後工業化革命的浪潮從英格蘭傳向整個歐洲大陸與北美地區。

(二)影響:

1.工業革命時期的人口成長:
原因    死亡率下降所造成。
時間    始於18世紀,至19世紀末達到高峰。
影響與衝擊    發生移民潮,成為歐洲史上人口流動最劇烈的時期。
2.中產階級的興起:
時間    工業革命時期。
特徵    
1.具有共同觀念或態度。
2.反對特權階級,傳統鄉紳趨於沒落。
3.以城市為主要的活動場所,形成19世紀歐美文化的主流。
3.都市化現象的普及:
因人口大量增加,加上工業興起促使都市成長,人口由鄉村向都市集中尋找工作機會。
4.普羅(大眾)文化的出現:
(1)社會財富增加,打破以往只有貴族才有休閒文化的慣例。
(2)大眾文化出現,讓過去的貴族文化走向大眾化與通俗化。
(3)對象以新興的中產階級與大量的勞工階級為主要消費族群。

各派主義的發展

(一)浪漫主義(約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
起源    流行於18世紀後期至19世紀前期,在日耳曼地區發生的文學改革運動,史學家受浪漫主義影響,開始主張歷史之是不只要用科學方式加以了解,而且要靠直覺來感受,第一個引用浪漫主義來思考歷史的,一般認為是普魯士的哲學家赫德。
特質    浪漫主義最早出現在藝術領域,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時代的象徵,是一股對於理性主義(啟蒙時代)的反動,因其讚頌民族文化的傳統與精神,故有學者認為,浪漫主義是後來民族主義興起的原因之一。
先驅    盧梭要求人應該要「回到自然」,去體會人內心的感情(直覺或感覺)來彌補理智之不足,並強調感性的重要。
自由主義    突破過去傳統和法規的藩籬。
保守主義    訴諸直覺與誠信的宗教是必要的。
民族主義    以情感為行動指導的態度。
1.十九世紀前期的藝術風格的展現:
(1)以新題材和新技巧來表達個性和情感,在繪畫方面重視感情、色彩和熱情奔放。
(2)代表:
貝多芬    銜接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最重要的音樂家。
蕭邦    波蘭音樂家,是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代表人物,是最受歡迎的鋼琴家之一,著名作品有「小狗圓舞曲」、「波蘭舞曲」等。
李斯特    匈牙利音樂家,擅長鋼琴曲,受到貝多芬與蕭邦等人影響。在匈牙利被視為民族英雄,一生創作超過700首作品。
德拉克洛瓦    法國畫家,代表作《領導民眾的自由女神》。
大歌劇    將浪漫主義發揮到極致。
(二)現實主義(19世紀):
現實主義又稱為寫實主義,在不同領域內運用相當廣泛,其取材對象與靈感來源為工業革命發展後,社會中的許多悲慘情景。
文學    法國古斯塔夫‧福樓拜,最有名的作品為《包法利夫人》,被視為法國重要的現實主義派作家。
繪畫    正視社會現實之客觀態度,以法國米勒的名畫《拾穗者》最著名。
戲劇    亨利克•易卜生是挪威最重要的劇作家,因開創現代戲劇的先河而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現實主義是現代戲劇的主流。
國際關係    與理想主義相對,認為國家都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國際體系是處於無政府狀態,代表人物有馬基維利、霍布斯與俾斯麥。
(三)保守主義(19世紀):
由歐洲王室和貴族所主張,其重視社會團體的主張成為日後社會主義的根源,保守主義在思想上有三大核心:
1.強調傳統與歷史在政府及政治上的重要性,認為國家應由世襲的君王和貴族統治。
2.政治改革需要經驗(經驗乃由傳統和歷史中得到)。
3.宗教為維持社會秩序的基礎。
(四)自由主義(19世紀):
由中產階級(包括西、葡、義、俄等國的低階軍官)所主張,自由主義者的共同特質有:
1.希望改變既有秩序,有變動才有進步。
2.由啟蒙思想和法國革命中獲得力量。
3.提倡自由,至少包括個人自由。
4.主張法律上的平等,而非經濟上的平等。
5.贊成有限制的民權,強調以公民社會的力量約束政府。
(五)民族主義(19世紀):
十九世紀後半歐洲的政治史,就是許多民族追求獨立,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在此背景下,一種以國家的組成應以民族為單位主張訴求的民族主義於焉形成,19世紀民族主義蓬勃之因:
1.受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的激發。
2.維也納會議之土地劃分,種下了19世紀後半期,乃至於20世紀民族運動的種子。
(六)烏托邦社會主義:
1.柏拉圖的理想國:
(1)是西方歷史上第一部有系統地探討政治、政府、社會、教育與公民道德的著作。
(2)多數重要社會思想家的言論,都是以柏拉圖的藍圖作為出發點。
2.《烏托邦》:
由英國政治哲學家摩爾所著(靈感來自柏拉圖)。
3.代表人物:
法國    聖西門、傅立葉、白朗。
英國    歐文(曾建立相當成功的合作社會)。
4.共同缺點:
過分相信人性本善,低估人類制度的複雜性。
5.基本原則(為後來社會主義所承襲):
(1)基本上肯定人性本善,所以主張只要變更社會制度及分配原則,便不難化解貧富間之差距。
(2)經濟上自由競爭是錯誤的政策。
(3)社會階級的存在是歷史上最重要的因素。
(4)政府有義務負責解決人民物質生活的問題。
(七)馬克思主義:
1.共產黨宣言(1848年):
由馬克思與恩格斯共同發展,為其社會主義立下基礎。
2.資本論:
馬克思於西元1878年出版其重要著作《資本論》。
3.馬克思的重要主張:
唯物史觀    物質生產方式決定人類社會、政治和精神的特質。
階級鬥爭論    階級是人類社會組成的要素,階級間的鬥爭是歷史發展的模式。
唯物辯證法    不論鬥爭或發展,都遵行一定法則。
(1)社會主義進化論:
(2)剩餘價值論:
一切財富均為工人所創造,工人創造物品的價值與所獲工資間之差額,就是資本家的不義之財。
缺點    太相信制度的改變為人類社會進步的唯一途徑,而不相信人的自由意志。
影響    成為19世紀末期以來,對世界政治和社會影響最大的一種政治學說。
(八)社會進化論:
1.社會進化論早自希臘時代即已有人主張,不過仍以19世紀的達爾文為代表。
2.社會進化論的中心思想即自然選擇,也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原則。
影響    
1.適者生存的理論被用來解釋所有的社會現象。
2.民族主義、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者也用它來解釋他們的侵略行為。
3.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出現係將達爾文的理論應用到社會現象上。
(九)孔德(Auguste Comte)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
孔德的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為19世紀人文社會學立下科學基礎。
1.主張:人類歷史發展可分3大階段:
神學    尋求宗教解釋。
形上學    抽象思考以尋求哲學意義。
實證    用科學、客觀而精確的觀察、歸納,並產生通則,才可得到正確的知識。
2.影響:
(1)將實證方法應用到人類社會上,開社會學風氣之先,使所有的人文社會學科,都認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普遍通則的產生,是研究者努力之目標。
(2)研究者須力求客觀,保持一種價值中立的立場。
(3)實證主義在英、法及其他各國各有其獨特的見解,相同點是它是種反神學、反形上學,主張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知識。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