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國際競逐時期 - 臺灣歷史 (二)
作者:陳亦凡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臺灣歷史 (二)
國際競逐時期
一、漢人與明代日本人活動時期
(一) 漢人早期活動情形
以前 | 派人來臺 | 三國吳大帝黃龍 2 年,派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 |
率軍來臺 | 隋煬帝大業年間,曾派朱寬、陳稜率軍自義安浮海至流求。 | |
民眾來臺活動 | 唐末(9 世紀末)有漢人在澎湖活動。12 世紀前葉,已有漢人移居澎湖,並到臺灣 從事貿易活動和短期居住。 |
|
設官 | 元朝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一直到清康熙時才將臺灣納入版圖。 | |
明朝 | ||
以後 | 海禁 | 明朝初年為防漢人海盜及倭寇侵擾東南沿海,曾行海禁政策,甚至將澎湖居民遷回 福建。但因福建山多人稠,澎湖並未因此而沒落。明朝中葉,又漸成為漢人的活動 地區,而臺灣本島則透過澎湖與大陸接觸頻繁,使臺灣成為漢人捕魚、賽馬、走私 的活動場所。 |
駐軍 | 明世宗嘉靖年間,為防海盜而在澎湖駐軍。 | |
設立政府 | 鄭氏在臺統治,是漢人在臺設立政府機構的開始。 |
(二) 日本人的活動情形
1. 早期發展:
(1) 對臺稱呼:
史料記載,日本室町時代就有日本商人或海盜到臺灣活動。這些日人用「高沙」、「高
砂」、「塔枷沙古」或「高山國」來稱呼臺灣。
(2) 發展歷程:
基於地理位置的關係,日本人前往南洋時,多會經過臺灣或澎湖,因此日本人可能很早即到
過臺灣,但十四世紀中末葉之際(元末明初)漸有日人來到臺灣活動,此事實較為明確。
2. 倭寇擾臺:
14 世紀末,在高麗、山東沿海的日本海盜,被漢人稱作倭寇;元末明初,倭寇劫掠地區漸南
移,浙、閩、粵諸省常遭倭寇侵擾。後期常在雞籠和打狗出沒。
二、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統治時期
(一) 荷蘭人的統治(1624 ~ 1662)
來 臺 過 程 | |
福爾摩沙的由來 • 16 世紀初,葡萄牙人船隻經過臺灣時,因臺灣之美感到驚艷,稱呼臺灣為福爾摩沙,意即美麗的海 • 16 世紀末,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先後佔領澳門和菲律賓的馬尼拉,作為對中國大陸貿易的基地。 從澎湖到臺南 西元 17 世紀,荷蘭人為拓展貿易,曾派軍攻佔澎湖。明朝政府調集大軍以武力驅逐,1624 年雙方 |
|
佔領北臺灣 西元 1641 年,荷蘭派兵由臺南北上,攻佔由西班牙人據守的聖多明哥城,驅離西班牙人取得全臺灣 |
統 治 方 式 |
經濟活動 經營臺灣初期,荷人自大陸沿海地區招募移民來臺,為求創造經濟利益、提高農產量,稻米、甘蔗等 |
高壓統治 荷蘭人為求取商業的最高利益,採高壓手段統治臺灣,並對人民課以繁重的稅賦,曾引起臺灣住民的 • 原住民抗暴:麻豆社的平埔族,曾起事殺害荷蘭傳教士。 • 漢人抗暴:清順治 9 年郭懷一事件,為大規模漢人抗荷事件。 |
文教方面 • 荷人為了傳教,除了成立教堂外還設立學校。 • 新港文書:原為荷蘭人為傳教而以羅馬拼音書寫的新港社平埔族語言(西拉雅語),後成為臺灣原 |
進階學習
安平古堡(原熱蘭遮城舊址) |
● 西元 1624 年荷蘭佔領大員(臺南),建造奧倫治(Orange)城。 ● 西元 1627 年以荷蘭行省名澤蘭(或譯熱蘭省)改名為熱蘭遮(Zeelandia)城,1634 年完工, ● 西元 1628 年因荷日間貿易稅務糾紛,爆發濱田彌兵衛事件。 ● 西元 1662 年鄭成功攻下熱蘭遮城,緬懷故鄉而命名為「安平」,即「安平古堡」名稱之由來, ● 西元 1683 年清軍入臺,政經中心漸移至 府城,1873 年英軍犯臺,安平古堡被炸成廢墟,1874 |
(二) 西班牙人的統治(1626 ~ 1642)
來 臺 過 程 |
• 西元 1626 年西班牙出兵攻佔雞籠(基隆),建立聖薩爾瓦多城於社寮島,為政治中心。不久又佔 • 西班牙人在滬尾登陸後,曾攻打在臺灣東北部的噶瑪蘭族原住民,勢力抵達宜蘭地區。今日之三貂 |
統 治 方 式 |
• 經濟活動:西班牙人佔領臺灣北部,使雞籠和滬尾發展成當時臺灣對外貿易的中心。 • 文教層面:與荷蘭人在臺灣南部的作法相似,皆因傳教士為傳教而建立教會、設立學校。 • 退出臺灣:17 世紀中葉荷蘭人北上,西班牙人戰敗投降,退出臺灣。 |
進階學習
淡水紅毛城 |
● 西元 1629 年西班牙佔領淡水,建造聖多明哥(San Domingo)城。 ● 西元 1641 年荷蘭擊敗占據北臺灣的西班牙人,接收聖多明哥城,並加強主堡結構,改造成堅固 ● 西元 1867 年英國政府長期租用至 1972 年,於 1980 年正式歸還。 |
考試資訊》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