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論 -臺灣地理 (九)

作者:陳亦凡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區域概論 -臺灣地理 (九)

臺灣地理 (九)

 

四、臺灣東部區域

   (一) 範圍

          中央山脈以東之地區 :為臺灣開發最晚的地區,俗稱後山

         花蓮縣

         臺東縣

   (二) 自然環境

地形

山地廣大高峻

• 高度 1,000 公尺以上高山部分占全區面積 47%。
• 海岸山脈、中央山脈東西並列。
• 山區高峰林立,地勢險峻。
• 河川由西向東流,多急流。

平原狹小
• 高度 100 公尺以下部分僅占全區面積 10%。
• 花東縱谷南北長 150 公里,東西寬僅 7 公里。
• 濱海
斷層崖海岸緊鄰太平洋,海岸線平直、缺乏天然港灣。

氣候 • 夏季多颱風和暴雨。
• 當颱風或西南季風越過中央山脈,最容易在臺東形成焚風。

   (三) 人文環境

         1. 清初視臺灣東部為番界,禁止西部漢人移入。

         2. 為原住民生活空間,多分布於山腰上的緩坡。

   (四) 族群分布

環境孤立

• 東西:受高山隔絕。

• 南北:有溪谷阻隔。

族群分布
阿美族:原居於縱谷和海岸平原,後為避免威脅,併小社為大社以抵禦外族。
卑南族:多分布於臺東平原。
魯凱族、排灣族:在縱谷兩側山地。
泰雅族、布農族:在中央山脈的東側(由西部東移)。
噶瑪蘭族:縱谷北部。
西拉雅族:縱谷南部。

   (五) 經濟發展

         1. 日治時期:

             計畫性的開發,推廣殖民地式經濟。

地理環境

• 自然上:適合熱帶栽培業發展。

• 人文上:日人希望建為具日本社會和文化風尚的地方(為至今仍保留日式建築最多的區域)。

         2. 國民政府時期:

發展緩慢原因 • 土地大部分為公有。
• 交通不便。
• 工業基礎較差,缺乏技術、資金以及資訊流通。
• 產業仍以農業為主,導致人口大量外移,生產力低。
現況

逐步朝向商業化和專業化發展。

• 沖積平原:無環境污染問題,生產優良稻米。
• 旱地:種植甘蔗和雜糧。
• 丘陵:開墾為茶園與種植果樹。

五、臺灣外島區域

   (一) 範圍

         指臺灣本島周邊島嶼,主要指澎湖群島、金門群島及馬祖列島等三大群島,以及其他如綠島、蘭嶼
         等小型島嶼。

   (二) 自然環境

         1. 地形:

 澎湖群島 

• 為臺灣第一大離島群,位於臺灣海峽上,由約 90 個大小島嶼所組成。除最西側之花嶼是由安山岩
  所組成外,皆為熔岩沉積所形成之
玄武岩地質。

• 地勢平坦缺少高低變化,島嶼頂部平緩之方山地形,為熔岩臺地沉積所形成之地貌景觀。

 

 金門群島 
地處九龍江口外,和廈門相望,由12個主要島嶼組成。緯度約和臺中市相當,地質上以花崗岩為主。

 

 馬祖列島 
地處閩江口,近福州,由大小共 36 個島、礁嶼組成。緯度約和臺北市相當,為花崗岩地質之錐狀島嶼,地勢高低起
伏大而陡峭。

         2. 氣候:

澎湖群島
 東北季風  每年約有 3 分之一的時間處於季風的強力影響下,影響植物生長,導致島上植被僅有矮草和灌木得
以生長。季風不僅對澎湖的自然環境、景觀產生影響,每年 10 月至隔年 3 月,東北季風帶來的強
風及惡劣海象,使得當地觀光產業因而有「
做半年,休半年」的情況。
 降雨量少  受地勢過於平坦影響,降雨量少且分布不均,年雨量僅 1,000 公釐,為臺灣地區年雨量最少的區域。
 自然生態  澎湖群島目前設有兩個野生動物保護區及兩個自然保留區,分別為「貓嶼海鳥保護區」、「望安綠
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及「玄武岩自然保留區」,保存當地重要自然
生態景觀。

 

金門群島
 氣候  金門屬亞熱帶海洋型氣候,年降雨量約為 1,050 公釐,多集中在 4 月至 9 月,緯度雖和臺中相當,
平均氣溫較臺灣本島為低。
 霧季  每年 3 至 5 月,南風吹拂帶來暖濕空氣,和氣溫較低的地面及水域接觸,即形成濃霧,厚度可達
700 或 800 公尺,影響航空運輸甚鉅。
 自然生態  金門位於大陸沿海之弧線邊緣,地理位置處於候鳥南遷北返的主要路徑上,加以四面環海、自然環
境優渥,吸引許多鳥類在此過境停留,共發現 199 種野鳥,比臺灣本島的候鳥種類更為豐富。

 

馬祖列島
 氣候  馬祖屬亞熱帶海洋型氣候,冬冷潮濕、春季多霧,秋天時氣候較為穩定。年雨量約為 1,060 公釐,
集中在 4 至 9 月的梅雨和颱風季。
 霧季  和金門相同,每年 3 至 5 月為霧季,此季節不利於航空運輸。
 自然生態  西元 2000 年時成立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以保護多種珍貴燕鷗,並開放賞鷗活動,最佳的賞鷗季
節為每年 5 月至 8 月。

 進階學習 

蘭嶼獨特的植物景觀
蘭嶼地理位置特殊,西臨臺灣本島,南迎菲律賓,可說是南北植物交會帶,又因蘭嶼氣候高溫、高濕、多風且多
雨,使蘭嶼植物呈現出熱帶雨林植物的特性,如番龍眼的板根、白榕的支柱根、對葉榕的幹生花等現象,皆是熱帶
雨林植物獨有的特徵。

(三) 人文環境

澎湖群島 語言交通 居民以閩南人為主,閩南語為通行語言。馬公為行政中心所在,亦為最大島,各島嶼間
以水路為主要交通方式,惟馬公、白沙嶼和西嶼間有橋樑以為聯絡,其中
白沙嶼至西嶼
之跨海大橋
,更為當地之著名觀光景點之一。
硓𥑮石 即礁石灰岩,為珊瑚等生物死亡後沉積所形成之石灰岩,早期經常作為建材使用,澎湖
當地稱為硓石,硓 石厝、石牆(即蜂巢田、菜宅)即為當地著名之人文景觀。
王船祭 澎湖居民主要以漁業為生,面對嚴苛的自然環境,生活不易,因此信仰便成為當地居民
重要的寄託。澎湖大小廟宇將近 200 座,密度可稱全臺之冠,最具代表性的為以
驅離瘟
疾病目的之王船祭。

 

金門列島 語言特色 金門居民主要為閩南人,通行閩南語。以金門島為最大島,亦為行政中心,因過去曾為
戰地之故,島上四處可見各樣軍事建設,為其一大特色。
風獅爺 明代以來,由於東北季造成的風害強烈,居民因而設立鎮風的「風獅爺」以鎮風辟邪,
並成為當地民間信仰的一部分。時至今日,風獅爺已成為金門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

 

馬祖列島 語言特色 馬祖居民主要為福建人,以福州話為主要語言,目前臺灣地區僅馬祖通行此方言系統。
行政中心為南竿,亦為馬祖列島人口最多的島嶼。除語言外,馬祖列島仍完整保留傳統
閩東式聚落,為其建築特色。
媽祖 馬祖之名由「媽祖」而來,相傳媽祖之遺體即漂流至南竿馬祖村處,因而興建馬祖天后
宮奉祀,當地居民對其信仰極為虔誠,香火鼎盛。

(四) 觀光發展

 澎湖群島 
澎湖於 1995 年正式設立為國家風景區,曾於 2011 年獲世界最大的私人旅遊出版社「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推
薦為全球十大世外桃源島嶼之一。擁有離島群中最便捷的交通,以及豐富、多樣性的自然生態,未來將以國際級的海上觀
光休閒渡假中心為目標持續發展。

 

 金門群島 
金門於 1995 年設立為國家公園,雖自然資源有限,但豐富的人文觀光資源及濃厚的戰地色彩,使金門在開放小三通後成
為熱門的觀光旅遊區域。

 

 馬祖列島 
馬祖於 1999 年設立為國家風景區發展觀光產業,並於 2012 年馬祖博奕公投案通過,未來規劃成為博奕特區,帶動觀光
渡假發展。

 進階學習 

珊瑚礁生態系
臺灣四面為大海所環抱,周遭的海洋環境中,除了西岸屬砂質地形不適珊瑚蟲著床外,北部、東部及南部沿岸以及離島地
區,幾乎都有珊瑚的分布。由於河口附近容易因河水沖刷,帶來過多的沈積物,使得附近海水混濁,泥沙含量太高,而不
適合珊瑚生存;因此唯有在離島或沒有河川出口的海域,才適合珊瑚礁的形成。臺灣的珊瑚礁大多分布在綠島、蘭嶼、小
琉球、澎湖群島這些離島,以及本島的恆春半島、東北角、東部海岸的三仙台等地。

 

 

 

 

 

考試資訊》

導遊領隊證照考試 考古題下載

一般警察特考 考古題下載

鐵路特考 考古題下載

台電招考 考古題下載

高普考 考古題下載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