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光復與遷臺後發展 - 臺灣歷史 (八)
作者:陳亦凡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臺灣歷史 (八)
光復與遷臺後發展
一、戰後臺灣初期的發展
(一) 背景
西元 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日本宣布投降,臺灣回歸中華民國。
(二) 局勢
長期在日本統治下的臺灣人民,熱烈期待中華民國時代的自由來臨,但光復後發現國民政府官員水
準良莠不齊,加上各種軍政措施失當,使人民大感失望,民心漸失。
1. 臺灣與大陸長期分離下所產生的隔閡,彼此認知不同。
2. 因大陸局勢不穩定,所以中央政府無暇顧及臺灣,於是發生從日本人接收過來的臺灣用米、糖,
被賤賣到大陸,造成通貨膨脹波及臺灣,以致臺灣民生困苦。
3. 負責統治臺灣的行政官員水準不一,有許多不當的措施。如:自以為是、存有歧視臺灣人的心
態、官吏貪瀆腐敗。
4. 無法有效控制社會秩序,社會問題嚴重,以及公共衛生不良。
二、二二八事變
(一) 爆發經過
1. 導火線:民國 36 年 2 月 27 日晚間,臺北發生因取締私菸所引發的官民衝突。
2. 經過:2月28日,不滿民眾發起罷工,包圍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當時臺灣最高行政單位),公署
衛兵朝民眾開槍,行政當局未迅速處理,以致引起臺灣各地反國民政府的運動。
3. 結果:政府派遣軍隊進行逮捕鎮壓,以清鄉方式清除許多可能的反叛者,形成白色恐怖事件。
(二) 影響
1. 因首任臺灣行政長官陳儀等行政官員的處置失當,未有效掌控全局,鎮壓、逮捕造成臺灣人民死
傷者眾多。導致臺灣人民對國民黨統治階層的不滿,種下日後族群對立與省籍衝突的禍根。
2. 西元1989年,由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即為首部以「二二八事件」為主題的電影。
三、中華民國遷臺後發展
(一) 政治改革
1. 重要關鍵人物及其相關舉措:
蔣中正時代 威權時代 |
政府遷臺初期為鞏固政權,採取以下重要措施: • 公布戒嚴法、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外交策略上與中共勢不兩立,為反共復國大業,努力鞏固外交。 |
蔣經國時代 |
• 民國 60 年保衛釣魚臺主權運動及退出聯合國,民國 68 年中美斷交。 此階段雖面臨外交困境,仍秉持自立自強之精神,加強彈性外交。 |
李登輝時代 民主化時代 |
蔣經國逝世,民主改革尚未完成,李登輝前總統繼任後,有以下重要措施: •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外交政策方面,民國 81 年中韓斷交。面對中共的排擠打壓,改採務實外 |
2. 國內政治發展的重要大事:
大 事
38 年 | 1949 | 政府遷臺,實施戒嚴。 |
39 年 | 1950 | 實行地方自治,縣市首長、民意代表直接民選。 |
60 年 | 1971 | 退出聯合國。 |
64 年 | 1975 | 蔣中正逝世,嚴家淦繼任總統。 |
67 年 | 1978 | 蔣經國當選第六任總統。 |
76 年 | 1987 | 總統宣告臺灣地區解嚴,解除黨禁及報禁,開放大陸探親。 |
79 年 | 1990 | 野百合學運。 |
80 年 | 1991 |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懲治叛亂條例。第二屆國代選舉。 |
81 年 | 1992 | 第二屆立法委員選舉。 |
83 年 | 1994 | 臺灣首任臺灣省長及改制後首屆臺北市、高雄市市長選舉。 |
85 年 | 1996 | 第九任總統、副總統直選。為臺灣史上第一次正副總統直接民選。 |
89 年 | 2000 | 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 陳水扁、呂秀蓮當選第 10 任正、副總統。 |
93 年 | 2004 | 陳水扁、呂秀蓮連任當選第 11 任正、副總統。 臺灣史上第一次舉行全國性公民投票。 |
97 年 | 2008 | 第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執政)。 馬英九、蕭萬長當選第 12 任正、副總統。 |
99 年 | 2010 |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正式簽訂。 五都改制:台北縣升格為新北市,台南縣市、高雄縣市、台中縣市分別合併升格為直轄 市。 |
101 年 | 2012 | 馬英九、吳敦義當選第 13 任正、副總統。 |
102 年 | 2013 | 臺紐經濟合作協定(ANZTEC)、臺星經濟合作協定(ASTEP)正式簽訂。 |
103 年 | 2014 | 太陽花學運(反服務貿易協議)。 桃園縣於 12 月 25 日改制為直轄市。 |
105 年 | 2016 | 蔡英文、陳建仁當選第 14 任正、副總統。 |
106 年 | 2017 | 通過公務人員退休資遣撫卹法,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
107 年 | 2018 | 軍公教年金改革,通過公立學校教職員退休資遣撫卹條例與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 例。 |
(二) 外交關係之演變
對 外 關 係
38 年 | 1949 | 美國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兩國關係幾陷停頓。 |
39 年 | 1950 | 韓戰爆發,美第七艦隊協防臺灣,並派駐華公使來臺。 |
41 年 | 1952 | 簽訂中日和約,重建邦交。 |
43 年 | 1954 | 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
60 年 | 1971 | 發生釣魚臺事件。聯合國接納中共政權,我國宣布退出。 |
61 年 | 1972 | 日本承認中共,臺灣與日本斷交。 |
67 年 | 1978 | 美國宣布承認中共政權。 |
68 年 | 1979 | 臺灣與美國斷交。美國通過臺灣關係法代替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保持文化、經濟實質關 係,並為提供我國防衛性武器的依據。 |
81 年 | 1992 | 臺灣與南韓斷交。 |
87 年 | 1998 | 臺灣與南非斷交。 |
98 年 | 2009 | 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義參加第 62 屆世界衛生大會。 |
102 年 | 2013 | 臺灣與甘比亞斷交。 |
105 年 | 2016 | 臺灣與聖多美普林西比斷交。 |
106 年 | 2017 | 臺灣與建交最久(長達 107 年)的巴拿馬斷交。 |
107 年 | 2018 | 5 月與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斷交。8 月與薩爾瓦多斷交。目前中華民國邦交國共有 17 個國家。 |
(三) 兩岸軍事衝突
1. 古寧頭戰役:
民國 38 年,中華民國政府撤退至臺灣,解放軍乘勝追擊而大舉進攻金門古寧頭,因國軍的奮勇
抵抗及美方的軍事援助,此役獲勝奠定了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的局勢。
2. 八二三砲戰:
民國 47 年 8 月 23 日,解放軍隔海猛烈砲擊金門,至同年 10 月後改採「單日炮擊、雙日停
戰」,持續至1979年中美建交方停止。
金門知名的菜刀,相傳即是由八二三砲戰時解放軍施打的 47 萬枚砲彈之鋼材所製。
(四) 兩岸互動
1. 三通四流:
民國 68 年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採和平統戰策略,倡議雙方「三通四流」,開放通商、通郵、通
航,以及經濟、文化、科技、體育交流。
2. 成立專責機構:
民國 76 年解除戒嚴,開放探親、文化交流及間接貿易等。總統府設置國家統一委員會,行政院
成立大陸委員會,大陸事務有了專責機構。
考試資訊》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