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中國歷史 - 三代文化
作者:陳亦凡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中國歷史
三代文化
一、三代史簡表
三代:即夏商周三朝代之合稱。
朝代 | 夏 | 商 | 周 |
建都 | 安邑 (今山西安邑) |
• 湯居亳 (今安徽亳縣) • 盤庚遷殷 (今河南安陽小屯村) |
• 西周:鎬 (陝西長安縣西南) • 東周:雒邑 (今河南洛陽) |
建國者 | 禹 | 湯 | 武王(西)/平王(東) |
亡國者 | 桀(履癸) | 帝辛(紂王) | 幽王(西)/赧王(東) |
國祚 | 432 年(最短) | 641 年 | 856 年(最長) |
疆域 範圍 |
河南西部伊水、洛水流域,及 山西南部一帶。 |
北至山西、河北,南至長江, 東至山東濱海,西至陝西。 |
以渭水流域為基礎向東延伸至黃 河下游。 |
相對 位置 |
中 | 東 | 西 |
備註 | 於河南省偃師縣的「二里頭文 化」可能為夏文化遺址。 |
• 疆域以「天邑商」或「中 商」(今河南商丘)為中心 地帶。 • 又稱殷商。 |
─ |
二、夏代的考究
(一)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得名於河南的二里頭遺址,時間大約為西元前 2080 年到前 1580 年,跨越新石器時代
和青銅時代的文化。
(二) 禪讓政治的結束
禹欲將王位禪讓給益,但部落君長擁戴禹的兒子啟,遂由啟繼位,開啟了世襲制的先例。
三、商代的制度與文化
(一) 政治制度
王位繼承 封建諸侯
兄終弟及(前期) • 等級名稱:侯、伯、子、男。
⇩
父死子繼(後期) • 對王室義務:征伐、守戍、納貢、服役。
(二) 商代的文化
1. 甲骨文:
發現 | 光緒 25 年(1899 年),由王懿榮挖掘出土。 |
用途 | 多用於占卜,少用於記事。 |
材料 | 龜甲或獸骨。 |
書寫 方法 |
• 以刀契刻之。 • 以硃墨和毛筆書寫(毛筆早在殷商時代即已發明)。 |
重要性 | 是了解商代歷史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資料。 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考訂古史,就是根據甲骨文的資料,來證明《史記》記載的商代帝王世系是 頗為可信的史實。 |
2. 宗教:迷信鬼神,尤其注重對祖先的祭祀。
3. 曆法:已能年分四季、使用天干地支,並有閏的概念產生。
4. 社會生活:
食 | • 以農產品為主,畜牧為副,畋獵已屬遊樂或軍事性質。 • 農作物是黍、麥、稷、稻。而農具則是耒耜與石鐮。 • 飲酒風氣興盛:反映農業發達。 |
衣 | 紡織技術高明,有平織及斜紋織法,質料是絲、麻。 |
住 | 民眾住半穴居;而王室住地上宗廟和宮室。 |
行 | 交通以舟、車為主。 |
5. 工藝技術與商業交易:
(1) 青銅器:銅錫合金。
(2) 陶器:以灰陶、白陶為主。
(3) 貨幣的使用:已經普遍,以海貝為主。
四、西周的制度與文化
(一) 封建制度
爵位 | 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
王畿 | 天子直轄區域稱為王畿。 |
軍隊建置 | • 天子六軍。 • 大國(公、侯)三軍。 • 次國(伯)二軍。 • 小國(子、男)各一軍。 |
天子與諸侯間之義務關係 | • 天子:巡狩:巡行視察諸侯之國。 • 諸侯: ◎ 朝覲:定期至王室親向天子述職。 ◎ 其他:向王室納貢,派兵為王室征伐、守邊。 |
采邑 | 諸侯在自己國內,分封給卿大夫的土地,稱為采邑。 |
(二) 宗法制度(宗族組織法)
1. 特徵:嫡長子繼承制和大宗、小宗的區別。
嫡 庶
嫡長子 其餘諸子
┌─────── 天 子 繼為天子 封為諸侯
│ 諸 侯 繼為諸侯 封為卿大夫
階 卿大夫 繼為卿大夫 封為士
層 士 繼為士 淪為平民
└─ 階 層 大 宗 小 宗
2. 封建制度與宗法制度有密切關係:
政治上:是天子與諸侯的政治關係。
宗法上:是一種嫡長子與其餘諸子間的血緣關係。
(三) 封建社會
1. 階層:
貴族 |
• 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為封建社會的最上層階級,擁有土地。 • 天子、諸侯、卿大夫:三者為擁有土地權(封邑)與統治權(世守其官)的世襲貴族。 • 士:地位最低的貴族,為受過文武合一教育的男子,主要任務為打仗;士有食田或俸 |
平民 |
• 又稱庶人,指「農、工、商」三種職業。 • 其中農人數量最多,商人最卑賤。平民身分為世襲制(即職業世襲),是替貴族工作的 |
奴隸 |
• 為封建社會的最低層階級,由戰俘與罪犯構成,被視為貴族的私有財產,可買賣、轉 • 奴隸身分為世襲制。 |
2. 禮樂制度:
(1) 天子以下至庶人,皆接受禮的約束。
(2) 禮須配合音樂。
(3) 功用:
A. 建立了西周封建社會的秩序。
B. 調和了尊卑貴賤的關係。
(四) 經濟狀況
以農為主 | 農業水準較商代更為進步。 |
井田制度 |
將土地分為九單位,每單位百畝,土地全屬貴族所有。 • 中間公田:由八家共同義務耕種,收穫歸公。 • 四周私田:由農民自種,收穫歸農民自己。 |
商業 |
• 貨幣有貝及銅鍰。 • 仍有以物易物現象。 |
考試資訊》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