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中古時期
作者:陳奕凡一、概論
黑暗時代在世界史學上用來表示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至文藝復興開始之間,中古時期的一段時間,義大利學者「彼得拉克」首先以歐洲黑暗時代(Dark Age)來描述西元四世紀末至十世紀左右的時代。
二、阿拉伯帝國
(一)政治發展:
建立者 穆罕默德(也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
別名 中國唐代稱之為大食。
宗派 穆罕默德死後,為了爭奪哈里發(繼承人)之位,引發了宗派的分裂,共分為什葉派(Shiites)、哈瓦利吉派(Kharijites)與遜尼派(Sunnites)。
政治 西元7世紀到10世紀前後,共分裂為奧瑪雅王朝、阿拔斯王朝與法蒂瑪王朝,雖然政治分裂,但伊斯蘭文化仍在向外擴張。
文化統一 信奉《古蘭經》加上政教合一的制度,形成廣大的回教文化圈。
鼎盛 西元8世紀至10世紀,成為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衰退 塞爾柱土耳其人和鄂圖曼土耳其人於西元11世紀後,逐漸取代阿拉伯帝國在回教世界的領導地位。
(二)宗教信仰:
回教(伊斯蘭教):
創始人 穆罕默德
聖經 用阿拉伯文寫成的《古蘭經》
唯一真神 阿拉(為阿拉伯民族傳統主神「埃爾」的音轉)
信徒 伊斯蘭教信徒通稱為穆斯林,意為順服阿拉的人。
教義 1.來自猶太教:先知的觀念。
2.來自基督教:末世審判、個人救贖、天堂與地獄等。
3.古代多神教的遺俗:朝拜聖地麥加。
基本清規 每天定時祈禱5次,一生至少朝拜聖地麥加1次。
(三)成就:
回教藝術的代表 1.清真寺:由方牆、柱廊和半圓拱頂構成。
2.裝飾紋畫:
(1)幾何圖形。
(2)花草植物形象之組合圖案。
(3)古蘭經文作裝飾:17世紀後,為晚期回教藝術的一大特徵。
文學 1.《天方夜譚》:為描述阿拉伯帝國狀況的文學名著。
2.《古蘭經》:第一部以阿拉伯文寫下的文學作品。
3.詩歌:為阿拉伯文學主流。
科技 1.數學方面:傳播了零的觀念和代數學。(如:一元二次方程、十進位制)。
2.天文學方面:發展精密的星象儀。
3.科技高度發達之因:
(1)古典希臘文化源頭的影響。
(2)我國造紙術的傳入。
(3)各大城都設有圖書館。
阿拉伯、回教世界之法律 《古蘭經》詳細記載了教徒必須遵守的教義與風俗習慣,由先知穆罕默德所傳達阿拉下達給人類的指示和啟示。因此一切的法律和行為規範皆須遵守古蘭經之規定,是唯一的法律依據。
三、突厥帝國
(一)政治發展:
1.起源:突厥是亞洲東方的古老民族,據推測可能為丁零或鐵勒的後裔,西元6世紀時,突厥首領合併鐵勒各部,逐漸強盛起來。
2.極盛期:6世紀中形成橫跨歐、亞大陸的草原帝國。
3.分裂期:西元6世紀末葉,分裂為東西突厥。
(二)成就:
突厥是擁有中國古代北方最古老文字記錄的游牧民族。
四、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一)政治發展:
1.興起:
(1)西元6世紀,突厥汗國入侵中亞。直到8世紀時,突厥人勢力衰弱,為阿拉伯所征服,改信奉伊斯蘭教,後成立土耳其帝國。
(2)鄂圖曼帝國於14世紀上半葉,蒙古帝國內的伊兒汗國勢力減弱,趁機興起,加以當時阿拉伯帝國、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之間不斷相互爭戰,國力衰弱,給予鄂圖曼帝國最好的擴張機會。
(3)一方面取代了阿拉伯帝國在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地位,另一方面又向西佔領了君士坦丁堡,17世紀時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因鄂圖曼帝國隔斷歐洲往東方的道路,迫使歐洲人向海洋發展,開啟了後來的大航海時代。
2.統治方法:
半自治 由於版圖太大,加以民族複雜,對於帝國內各區域以半自治的方式統治。
義務 繳納足夠的稅金即可。
宰相為首 下轄行政、宗教、軍事三大部門。
3.延續: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取代了阿拉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之地位,勢力一直到17世紀開始轉衰,但仍存續其命脈直到一次世界大戰後。
(二)文化:
鄂圖曼帝國其廣大疆域內曾有兩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以及拜占庭文明等不同的文明存在,並互相激盪融合成獨特的「鄂圖曼文化」,壯觀的清真寺為帝國興盛時代的象徵。
五、中古歐洲的日耳曼民族
(一)西歐的政治發展:
1.法國的法蘭克王國:克洛維進入高盧,建立了法蘭克王國。法蘭克民族於中古時期有兩位重要的皇帝:
查理曼國王
西元八百年由羅馬教宗加冕,稱「羅馬人的皇帝」。
以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
查理曼在位時東征北討,其故事記載於重要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一書中。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