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世界歷史-2
作者:陳毅弘x陳亦凡x龍玉雲中古時期
一、概論
黑暗時代在世界史學上用來表示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至文藝復興開始之間,中古時期的一段時間,義大利學者「彼得拉克」首先以歐洲黑暗時代(Dark Age)來描述西元四世紀末至十世紀左右的時代。
二、阿拉伯帝國
1.政治發展:
(1)帝國建立:
A.建立者:穆罕默德(也是伊斯蘭教的創始人)。
B.別名:我國唐代稱之為大食。
C.分裂:
(A)宗派的分裂:穆罕默德死後,為了爭奪哈里發(繼承人)之位,引發了宗派的分裂,共分為什葉派(Shiites)、哈瓦利吉派(Kharijites)與遜尼派(Sunnites)。
(B)政治的分裂:西元七世紀到十世紀前後,共分裂為奧瑪雅王朝、阿拔斯王朝與法提馬王朝。雖然政治分裂,但伊斯蘭文化仍在向外擴張。
D.文化一統:因信奉《古蘭經》,加上政教合一的制度,形成廣大的回教文化圈。
E.鼎盛期:西元八世紀至十世紀,成為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勢力衰退:回教新主人:塞爾柱土耳其人和鄂圖曼土耳其人於西元十一世紀後,逐漸取代阿拉伯帝國在回教世界的領導地位。
2.宗教信仰:回教(伊斯蘭教):
創始人 穆罕默德
聖經 用阿拉伯文寫成的《古蘭經》
唯一真神 阿拉(為阿拉伯民族傳統主神「埃爾」的音轉)
信徒 伊斯蘭教信徒通稱為穆斯林,意為順服阿拉的人。
教義
•來自猶太教者:先知的觀念。
•來自基督教:末世審判、個人救贖、天堂與地獄等觀念。
•古代多神教的遺俗:朝拜聖地麥加。
基本清規 每天定時祈禱五次,一生至少朝拜聖地麥加一次
3.成就:
回教藝術的代表
•清真寺:由方牆、柱廊和半圓拱頂構成。
•裝飾紋畫:
-幾何圖形。
-花草植物形象之組合圖案。
-古蘭經文作裝飾:十七世紀後,為晚期回教藝術的一大特徵。
文學
•《天方夜譚》:為描述阿拉伯帝國狀況的文學名著。
•《古蘭經》:第一部以阿拉伯文寫下的文學作品。
•詩歌:為阿拉伯文學主流。
科技
•數學方面:發展了零的觀念和代數學。
•天文學方面:發展精密的星象儀。
•科技高度發達之因:
-古典希臘文化源頭的影響。
-我國造紙術的傳入。
-各大城都設有圖書館。
阿拉伯、
回教世界之
法律
《古蘭經》詳細記載了教徒必須遵守的教義與風俗習慣,由先知穆罕默德所傳達阿拉下達給人類的指示和啟示。因此一切的法律和行為規範皆須遵守古蘭經之規定,是唯一的法律依據。
三、突厥帝國
1.政治發展:
(1)起源:突厥是亞洲東方的古老民族,據推測可能為丁零或鐵勒的後裔,西元六世紀時,突厥首領合併鐵勒各部,逐漸強盛起來。
(2)極盛期:六世紀中,形成為一橫跨歐、亞大陸的草原帝國。
(3)分裂期:西元六世紀末葉,分裂為東西突厥。
西突厥 被唐高宗趕到中亞後,進入歐洲土耳其,同化於回教,成為土耳其帝國的根源。
東突厥 被唐太宗所滅,接受佛教,為後來蒙古帝國的先驅。
2.成就:
突厥是最早開始有自己文字(中國古代北方最古老文字)記錄的游牧民族。
四、鄂圖曼土耳其帝國
1.政治發展:
(1)興起:
A.西元六世紀時,突厥汗國勢力入侵中亞。直到八世紀時,突厥人勢力衰弱,為阿拉伯所征服,改信奉伊斯蘭教,後成立土耳其帝國。
B.鄂圖曼帝國於十四世紀上半葉,蒙古帝國內的伊兒汗國勢力減弱,趁機興起,加以當時阿拉伯帝國、東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之間不斷相互爭戰,國力衰弱,給予鄂圖曼帝國最好的擴張機會。
C.一方面取代了阿拉伯帝國在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地位,另一方面又向西佔領了君士坦丁堡,十七世紀時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因鄂圖曼帝國隔斷歐洲往東方的道路,迫使歐洲人向海洋發展,開啟了後來的大航海時代。
(2)統治方法:
A.由於版圖太大,加以民族複雜,對於帝國內各區域以半自治的方式統治。
B.帝國內諸民族義務:繳納足夠的稅金即可。
C.以宰相為首的政府:下轄行政、宗教、軍事三大部門。
(3)延續:
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取代了阿拉伯帝國與東羅馬帝國之地位,帝國勢力一直到十七世紀開始轉衰,但仍存續其命脈直到一次世界大戰後。
2.文化:
鄂圖曼帝國其廣大疆域內曾有兩河流域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以及拜占庭文明等不同的文明存在,並互相激盪融合成獨特的「鄂圖曼文化」。壯觀的清真寺為帝國興盛時代的象徵。
五、中古歐洲的日耳曼民族
1.西歐的政治發展:
(1)法國的法蘭克王國:克洛維進入高盧,建立了法蘭克王國。法蘭克民族於中古時期有兩位重要的皇帝:
查理曼國王
•西元八百年由羅馬教宗加冕,稱「羅馬人的皇帝」。
•以西羅馬帝國的繼承者自居。
•查理曼在位時東征北討,其故事記載於重要的英雄史詩《羅蘭之歌》一書中。
鄂圖一世
•西元962年由羅馬教宗加冕,稱「羅馬皇帝」。
•其王國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惟其統治領土實際上僅限於日耳曼地區。
(2)其他日耳曼民族建國:
A.義大利半島:侖巴和東哥德王國。
B.西班牙:西哥德王國。
C.北非:汪達爾王國。
D.英國:盎格魯.撒克遜諸小邦。
2.中古歐洲之封建制度:
是西歐與中歐地區長期歷史中環境醞釀而成的:
領主 擁有土地者,分封土地給下屬。
附庸 得到領主分封土地者。
臣屬關係 領主與附庸間有一定的權利義務,透過分封建立起「臣屬關係」。
中國與歐洲封建制度的差異
•周代封建:重視血統關係的政治結構。
•歐洲封建:為一種契約關係。
3.中古時代歐洲社會的特徵:
(1)社會階級:封建社會的特色之一是,社會階級的區分。國王之下有貴族,貴族為特權階級,擔負戰鬥與守護之責。而平民則多淪為農奴,因地方勢力興起,小自耕農為自身的安全而將土地獻給貴族,以接受其保護,而淪為農奴。農奴是莊園最主要的勞動力。
(2)莊園經濟:
A.起源:在王權衰微,無力抵抗的情形下,發展出居民依附莊園領主的情形。法蘭克人建國後,將土地分封給有功的人形成貴族階級。八世紀時,王室為抑制貴族的勢力,實施封建制。封建制度的基礎在於莊園。十一到十三世紀是封建制度的鼎盛期,而後莊園農業開始改變。
B.制度:封建社會是以土地的所有權為基礎,將人與人之間聯繫在一起的政治與社會結構。莊園則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經濟生產單位,產生「自給自足」的經濟型態。在各莊園內,莊主是屬於貴族地位,是當地最高的統治者。
C.特徵:
(A)封閉的經濟小單位。
(B)以物易物的農村經濟。
(3)中古基督教社會:
A.教會組織:
(A)主教與教士等階級之分。
(B)教宗係指羅馬城的主教。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成為歐洲負責安全、維持社會秩序的主要人物。
B.教會的改革運動:
(A)背景: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教會與教宗成為歐洲人民的支柱,因教會的世俗化逐漸腐敗,引發了君主與教宗之間的政教衝突。
(B)時間:十一世紀至十三世紀之間,政教衝突最為激烈,導致社會更加不安,教會的聲望也日益低落。
(C)結果:確定了由人數固定的樞機主教團選出教宗的選舉方式,也恢復了羅馬教會的聲望。
C.修院制度:
(A)起源地:相傳起始於埃及,西元五世紀風行於西歐各國。
(B)修士戒律:安貧、守貞、服從。
(C)意義:修院和教堂奠定了歐洲中古宗教生活和知識活動的基礎。
(4)中古歐洲的工業與技術發展:
A.水力:西元六世紀左右,開始有效地運用來推動磨坊。
B.馬匹:西元九世紀之間,因改良馬轡而得以有效利用。
C.紡車:出現於十三世紀,至十六、十七世紀之交已有織襪機。
D.玻璃:上古時代人造玻璃是世界商品,羅馬時代發明口吹製造法,可大量生產。但中古時代,西方工藝拙劣,玻璃產量銳減。十三世紀以來,威尼斯成為歐洲最重要的玻璃生產和輸出地。
E.重犁與馬轡:始於日耳曼人。
F.馬蹬:始於法蘭克人。
4.中古時期文化與藝術:
(1)文學代表:
《貝奧武夫》 以盎格魯撒克遜方言寫成,表現早期日耳曼民族的強悍性格。
《神曲》
•作者:但丁。
•內容:以義大利方言寫成,為一幅中古時代品評人物的圖表。
《十日談》
•作者:薄伽丘。
•內容:以黑死病時代為背景。
•意義:西方文學史上第一部不帶教誨意義,而以娛樂讀者為主要目的之作品。
佩脫拉克與薄伽丘的歷史地位
•一方面是中古後期方言文學作家。
•一方面是文藝復興時代的人物。
《坎特伯里故事》
•作者:英國文學家喬叟。
•內容:可了解中古歐洲社會平民生活的概況。
(2)中古歐洲建築風格:
A.「羅馬式建築」以修院為主,盛行於十二世紀中,特徵為圓拱、寬牆、巨柱。
B.十二世紀以後,羅馬式建築已為哥德式建築所取代。哥德式建築發源於法國,其尖塔造型,可使建築物高度增加,並以彩繪玻璃取代牆壁,強調複雜的裝飾。以巴黎聖母院教堂的彩繪玻璃最具特色。
(3)中古時代的思想:
A.思想家:神學家。
B.興趣主題:信仰和救贖的問題。
C.唯名論與唯實論的差異:
學派 理論差異 對上帝的看法 目的
唯名論 不認為除了感官可以察覺到的個別事物之外還有普遍的、概念的東西。 否定上帝的存在。 皆為了探求上帝的意旨。
唯實論 只有一般、抽象的知識才是真實的。 主張上帝為宇宙最終主宰,受到基督教及知識份子的支持。
5.中古歐洲重要大事記:
(1)十字軍東征:
A.目的:
(A)十一至十三世紀間,為了保護拜占庭帝國抵抗回教帝國。
(B)將聖地耶路撒冷由回教徒手中解救出來。
B.次數:依不同計算方式,史學家有不同見解,主要被認同的有八次。前三次東征,是東西方不同宗教、民族和政治利益的對抗。第四次之後的東征,往往是具有商業目的或私人野心。
C.結果:除第一次東征(西元1096年)成功建立耶路撒冷王國,其餘皆無功而返。
D.影響:
(A)西歐教會和國家開始改用新的稅制。
(B)商業活動更為發達。
(C)擴展了西方國家對東方世界的了解(如馬可波羅的介紹)。
(D)活字印刷術的流行:透過十字軍東征的東西交流傳入西方,並促進工業技術和科學發展。
(E)大船的興建與尾舵的使用:因東方貿易之路被切斷,故西歐各國開始朝海洋發展,奠定海外拓殖的基礎。
(2)黑死病:
A.時間:在十三、十四世紀初之際爆發。
B.影響:
(A)民間社會產生信心危機。
(B)給歐洲社會與經濟一次重組的機會。
(C)中古以來的莊園制度逐漸解體。
(3)封建制度的瓦解:
A.戰爭型態的改變:火器與步兵的發展:大砲摧毀了城堡,步兵取代了騎士,在英法百年戰爭當中最為明顯。
B.經濟型態改變:封建貴族和騎士地位為新地主和商人所取代,中產階級興起,獲得君主重視,削減了封建貴族的勢力。
C.黑死病爆發:瓦解了莊園制度,直接迫使封建制度瓦解。
文藝復興時期
一、導論
中古的歐洲先歷經了黑暗時代的動亂,至十一世紀貿易逐漸興盛,城市興起。到了十三、十四世紀又遭受黑死病的肆虐,促使封建社會瓦解。十四世紀末,文藝復興運動開始蓬勃發展,使歐洲又重新充滿活力。也在此時,西歐開始向外拓展其疆域,首先受到衝擊的便是美洲地區的文明。
二、早期中南美洲文明
1.馬雅文明:
(1)興衰:
A.據考古學研究指出,馬雅文化是美洲地區最早發展成熟的文明,遺跡分布於墨西哥、猶加敦半島與瓜地馬拉一帶。
B.文明最興盛的時期約在西元四至九世紀。
C.西元九至十世紀間,馬雅文明突然開始衰敗,衰落原因學界至今仍無定見,十五世紀哥倫布登陸美洲時,該文明已不復繁榮。
(2)成就:
A.宗教:馬雅文明的重心是宗教,馬雅人是多神信仰,有來世的觀念,城市是以神廟為中心而發展。其信仰目的在於祈求生命的延續與身體健康,以及充足的食糧。
B.經濟:馬雅文明很早就發展出農業,主要生產玉米、番茄與馬鈴薯。並且有活躍的貿易活動,主要交易商品有可可、鹽等。
C.建築:有雄偉的神廟建築。
D.數學與曆法:馬雅人是已知最早發展0的概念,並且使用20進位的數字系統。其曆法則是由神曆、太陽曆與長紀年曆所構成。
E.文字:馬雅文明的文字系統以神明和鬼怪的頭像作為符號,是印第安人最早有文字使用記載。
2.阿茲提克帝國:
(1)興衰:
A.興起:約在西元前兩千多年前,阿茲提克文明已出現在墨西哥一帶,以今墨西哥盆地為中心開始發展。到了西元十四世紀,向外征服周邊弱小的部族形成帝國。
B.衰亡:十六世紀前半葉,因西班牙探險家柯提斯帶領軍隊並利用帝國紛爭趁機消滅了阿茲提克帝國。加上歐洲人帶來了天花,使得阿茲提克帝國人口迅速銳減而衰亡。
(2)經濟與社會:
A.社會制度:是父系社會,有四大部落,由數個氏族所組成。分為貴族與平民兩大階級,此外被征服的其他部落則成為奴隸與戰俘。
B.宗教:多神信仰,並且常有「活人獻祭」之儀式。
C.經濟:以農業社會為主,種植玉米、可可、番茄與馬鈴薯等作物。
3.印加文明:
(1)興衰:
A.興起:西元十一到十三世紀,興起於安底斯山脈地區(今哥倫比亞以南至智利南端)的印加部族,沿著安底斯山脈拓展其勢力範圍。約至十六世紀時,帝國勢力達到巔峰,佔有整個南美洲西部地區。
B.滅亡:16世紀初,西班牙殖民者皮澤洛,率領部隊侵入印加帝國,用計抓了印加國王,後將其殺害。隨後印加帝國的繼承人又持續抵抗西班牙人約40年,才被完全消滅。
(2)成就:
A.工藝:印加帝國已使用青銅器,當時冶煉鑄造技術相當精巧。工藝技巧非常進步,如陶器、金飾的製作很精緻又靈巧。
B.建築:已經有城市規模出現,而太陽神廟也相當宏偉。
C.交通:印加帝國的版圖是南美洲原住民文明中最大的。為了保持帝國內部的交流,印加人建設了許多的道路。西班牙後來便順著這些道路網消滅了印加帝國。
三、文藝復興運動
1.起源:
地點 十四世紀的義大利
起因 義大利商業繁榮,商人鼓勵文藝創作活動
追求目標 恢復古希臘、羅馬文化精神
特質 人文主義運動
歷史地位 文藝復興是介於中古與近代歐洲之間歷史發展的關鍵時代
影響 (1)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和宗教文化民族國家和世俗文化。
(2)促使宗教改革的產生。
(3)奠定了十六、七世紀科學革命的理性基礎。
2.成就:
(1)繪畫: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代表以文藝復興三傑的作品最為出色,包括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
A.達文西的繪畫以《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最為世人所矚目。
B.米開朗基羅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
(2)文藝復興後期的藝術:巴洛克風格:
A.屬於文藝復興時代藝術風格的最後階段,連結文藝復興與新古典主義。
B.專門為天主教教會和世俗宮廷服務的藝術形式,藝術具有國際性。
C.以希臘、羅馬時期為概念,卻又具華麗的色彩、雄偉與誇張的構圖風格,最著名的代表建築為凡爾賽宮。
(3)文學代表:
A.《論文》:法人蒙田著(對人的能力較悲觀)。
B.《唐吉訶德》:西班牙人塞凡提斯著。
C.英國莎士比亞之劇本:內容透露出一股缺乏安全感的訊息。
(4)承先啟後:帶動科學革命與後來的啟蒙運動,皆與人文主義息息相關,強調以理智思考,探索宇宙自然界的定律。
四、大航海時代
1.時代的開展:
(1)背景:十五世紀,因歐洲與亞洲、非洲陸路貿易為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所截斷,故西歐各國紛紛從事航海活動,形成了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此時東亞的中國恰好是明朝的全盛時期,鄭和曾七次率領船隊至南洋宣揚國威,最遠的一次曾到達非洲的東岸。東西方皆於此時期展開了海上的貿易。
(2)意義:西歐各國的航海乃是國家有計畫的行動,同時具有經濟因素與政治目的。而造船技術的改良,天文學與科學進步,亦是航海時代能夠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
2.各國發展概況:
(1)葡萄牙(十五~十六世紀):
A.最早從事海外探險的兩國:葡萄牙(最早)、西班牙(繼之)。
B.率先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者:葡萄牙人狄亞士(西元1488年)。
C.新大陸巴西之殖民國:葡萄牙(其餘新大陸皆屬西班牙所有)。
D.最先由航海到達印度的歐洲人:葡萄牙人達伽馬(西元1498年)。
(2)西班牙(十五~十六世紀):
A.最先發現美洲新大陸者:哥倫布(西元1492年,受西班牙皇室支持)。
B.最先繞行地球一圈:葡萄牙人麥哲倫,受西班牙皇室支持,西元1519年率領船隊向東航行地球一圈,但麥哲倫本人不幸喪生於菲律賓群島的原住民戰爭中,剩餘船隊維多利亞號於西元1522年回到歐洲。
C.西班牙人隨後統治了菲律賓北部與中部,在馬尼拉港設置「總督府」,西班牙傳教士於此時將天主教傳入菲律賓。
(3)荷蘭(十七世紀):
十六世紀末,西班牙無敵艦隊於英西戰爭中大敗,荷蘭趁機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權之地位。當時荷蘭極力向外拓展,發展漁業、造船業與商業,藉由貿易迅速累積大量財富。17世紀初分別成立東印度公司與西印度公司,並佔領台灣、澎湖一帶。
(4)英國(十六世紀末~十八世紀):
英國在十六世紀末期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後,於十七世紀成為海上強權國家。十七世紀與荷蘭為了爭奪殖民地與貿易問題,曾三度發生戰爭,直到十八世紀,荷蘭因介入西班牙內戰而國力大損,英國遂成為當時最強的海權國家,全盛時期有日不落國之稱,殖民版圖遠達亞洲與紐澳地區。
3.影響:
(1)殖民主義的興起:
西歐各國向外拓展,並將美洲、非洲、亞洲各地作為殖民地,掠奪大量資源。
(2)資本主義的萌芽:
約在十一世紀中葉,地中海沿岸的商業活動日益活絡,商人地位提升。「威尼斯」等重要商港經濟貿易繁榮發展,已具備「資本主義」的雛形。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海權興起以後,葡、西、荷、英等國逐步將美、非、亞等洲納入此一貿易鏈中,被視為是「商業資本主義」的正式萌芽並迅速發展時期。
五、宗教改革
1.背景:
中古時期,教會聲勢低落,加以政教衝突不斷,使教宗威信受到嚴重打擊。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又受到世俗化的影響,導致批評不斷。最受詬病之教會弊病包括:出賣大赦、徵收什一稅、買賣教職等行為。引爆了改革的浪潮。
2.各教派的革新:
路德教派
(1)創始者:馬丁路德(神聖羅馬帝國)宗教改革的首倡者。西元1517年,因反對贖罪券的濫用,寫下《九十五條論證》引發了改革運動,引發一連串爭辯,遂導致西方基督教世界分裂。
(2)主張:
A.因信得救:根本否認了教會組織存在的理由。
B.聖經是唯一的權威:否認教宗權威。
茲文里教派
(1)追求更為樸素的崇拜方式。
(2)認為聖餐禮完全是一種象徵性的儀式。
喀爾文教派
(1)最大貢獻:將新教的主張,組織成一個清晰完整的神學系統。
(2)基本信念:人的得救與否完全是神預先設定的。
(3)信仰者:受到工商業者的歡迎。
英國國教
(1)創立者:亨利八世。
(2)原因:因婚姻問題而與羅馬教廷決裂。
(3)影響:英國從此真正成為一獨立王國。
天主教的革新
(1)時間:始於西元1530年代。
(2)典範:西班牙人羅耀拉創立耶穌會。
(3)目的:羅馬教廷受到新教運動的壓力,希望藉由革新重整教會組織與教士,以挽回其地位。
改革後的天主教與新教的差異:
教派 天主教(改革後) 新教
教義 承認聖經外,也承認傳統的權威(包括教宗及教會制度)。 只承認聖經為唯一的權威。
支持國家 法國、西班牙及義大利諸小邦。 日耳曼諸侯與英國。
3.三十年戰爭(宗教戰爭):
(1)起因:宗教迫害:
A.原因:因宗教改革,使歐洲同時存在新教與天主教。當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之後,帝國衰落,諸侯分據,內部諸侯亦分裂為新教與舊教,歐洲列強皆欲趁此機會干涉其內政而引發戰爭。
B.影響:
(A)宗教一統性完全被打破。
(B)世俗君主從此強化了對統治區內宗教事務的控制權。
(2)宗教戰爭的影響:
A.西歐各國漸走上國家主義的道路上。
B.宗教戰爭是民族主義興起的最後催生劑。
C.歐洲各國從此真正開始有宗教寬容的政策和精神,三十年戰爭後,歐洲各地的宗教自由才正式確保。
4.宗教改革的影響:
(1)對世俗文化的再肯定以及對個人精神獨立的再鼓勵。
(2)歐洲各民族國家因而形成。
(3)多元化歐洲社會的出現。
六、科學革命
1.肇始:
(1)科學革命的起因: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時期,東方印刷術傳入歐洲,促使知識與訊息流動加快與普及。十七世紀時,各項科技文明與科學理論也快速的大躍進,引發了一場「科學革命」,奠定了近代科學的基礎,並改變了科學家的思維模式。
(2)科學革命以前:十七世紀以前,歐洲人對宇宙的觀念的基礎主要是建築在神學之上,較重要的科學基礎有:
A.基督教的神學:
(A)地球的重量代表腐敗和墮落。
(B)穹空代表純潔。
B.亞里斯多德的物理學。
C.托勒密的天文學:
(A)地球為宇宙的中心。
(B)其他天體繞地球作圓形運動。
2.重要學者:
(1)哥白尼:最早提出太陽是宇宙中心的說法;天體運行的軌道是正圓的。
(2)克卜勒:
A.最早利用精確的觀察和計算,證明太陽中心說的正確性。
B.以行星三大定律來說明行星運行的軌道,認為行星的軌道是橢圓而非正圓。
(3)伽利略:
A.發現慣性現象:「靜者恆靜,動者恆動」。
B.發現自由落體的性質(傳說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自由落體實驗)。
C.利用慣性現象來解釋地球或行星繞日的說法。
3.其他學派與繼起者:
(1)主流:天文學和物理學。
(2)生物學:英人哈唯發現人體血液循環的原理。
(3)科學機構的成立:例如英國皇家學會。
(4)牛頓的力學:提出三個著名的運動定律(第一~第三運動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從此物體運動可以數學公式來描述。
(5)科學方法的建立:
培根 「知識就是力量」,科學研究方法為「歸納法」。
笛卡兒 「我思,故我在」,科學研究方法採「演繹法」。
(6)科學方法的推廣應用:以霍布斯的政治哲學為代表。
4.影響:
科學革命時期,改變了西方世界的思維模式,也將神權的注意力轉移到人權上。牛頓的科學觀念與洛克的政治哲學思想更進一步的被認為影響了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興起。笛卡兒的思想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開端,也是理性主義的起源。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