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澳及大洋洲-世界地理
導遊領隊|2024/04/12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1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非洲-
導遊領隊|2024/04/10
-
美洲-
導遊領隊|2024/04/09
世界地理-2
作者:陳毅弘x陳亦凡x龍玉雲亞洲
一、東南亞
1.範圍:
(1)中南半島:含越南、柬埔寨、寮國、泰國、緬甸等五國。(其中只有寮國不臨海)
(2)南洋群島:包括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汶萊、新加坡和東帝汶六國。
2.自然環境:
由北而南低降,逐漸變小,由大陸→半島→大島→小島,終至成為星羅棋布的一片島海,故地形破碎。
(1)地形:
A.中南半島西支:帕特開山和亞拉干山,南入海至安達曼和尼古巴群島。
B.中南半島中支:他念他翁山南延成馬來半島,是太平洋、印度洋流域的分界山。
C.中南半島東支:安南山脈。
D.南洋群島外側弧狀高山:
(A)馬來弧(蘇門答臘和爪哇南面)。
(B)菲律賓弧(菲律賓群島東面)。
(2)水文:
A.紅河:又稱富良江,屬太平洋水系
(A)在越南境內安南山脈東側。
(B)上游為中國的元江,下游為紅河三角洲,於海防附近注入東京灣。
B.湄公河:中南半島最長的河川,屬太平洋水系
(A)介於安南山脈和他念他翁山脈間,流經緬、泰、寮、柬、越五國。
(B)上游是中國的瀾滄江,下游為湄公河三角洲,於西貢附近注入南海。
C.昭披耶河:屬太平洋水系
(A)唯一一條上游不在中國者,整條河川都在泰國境內。
(B)源於泰國北部,下游為昭披耶河三角洲,於曼谷附近注入暹羅灣。
D.薩爾溫江:屬印度洋水系,五大河川中唯一沒有河口三角洲
(A)在緬甸東部,中穿撣部高原。
(B)上游是中國怒江,下游於緬甸毛淡棉附近注入安達曼海。
E.伊洛瓦底江:屬印度洋水系
(A)介於撣部高原和亞拉干山之間。
(B)上游是中國的恩梅開江和邁立開江,二江於密支那合流。下游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於仰光附近入安達曼海。
(3)氣候:
A.氣溫:為熱帶氣候,全年高溫,四時皆夏(因橫跨赤道兩側)。
B.雨量:受地形的迎風面與背風面影響雨量不均。菲律賓、爪哇等地區高山年雨量大於3000公釐,上緬甸、泰國東部則少於1000公釐。
3.人文環境:
(1)宗教文化:
A.中南半島(以佛教為主):
(A)中華文化:儒家思想在越南甚為普遍,影響最大。
(B)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緬、泰、柬、寮各國,亦參混印度教色彩。
B.南洋群島(以伊斯蘭教為主):
(A)來自歐洲的基督教文化:菲律賓北部以天主教為主。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則有不少基督教徒。
(B)來自西亞的伊斯蘭文化:馬來半島、印尼(基本教義派)、和菲律賓南部的民答那峨島。
(2)產業活動:
A.農業:
(A)水稻業:伊洛瓦底江、昭披耶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紅河三角洲。泰國為全球最大稻米輸出國,越南則為第二大。
(B)熱帶栽培業:歐洲殖民時代開始發展。今日馬來西亞與印尼佔全球橡膠產量的七成,爪哇與菲律賓為蔗糖業重地,而摩鹿加群島的香料自古馳名。
B.礦業:
(A)錫:馬來西亞最多,產於馬來半島。印尼產於邦加、新開島。
(B)石油、天然氣:印尼蘇門答臘、爪哇北部,汶萊,菲律賓巴拉望海域等盛產石油,緬甸則有豐富天然氣資源。
(C)玉石:緬甸硬玉、紅寶石、藍寶石等珍貴礦產均蘊量豐富。
(3)政治現況:
國家 政治制度 國內政經現況
中南半島 緬甸 軍政府 為獨裁軍事國家,對政治活動管制極嚴。
柬埔寨 內閣制 強人洪森政府長期執政。
泰國 君主立憲 文官與軍人政變更迭,政局不穩。
寮國 共產國家 兩國均為共產黨所執政國家,但近年均採經濟開放與改革措施,頗見成效。
越南 共產國家
南洋群島 新加坡 內閣制 經濟情勢佳的高競爭力現代化國家。
汶萊 君主政治 蘇丹勤政愛民,政治清明穩定。
印尼 總統制 兩國在近年政治情勢均漸漸穩定往民主化發展,經濟上也成為良好的投資國家。
馬來西亞 君主立憲聯邦
菲律賓 總統制 貪污腐敗問題嚴重,國內治安敗壞。
(4)主要城市:
A.新加坡:
位於馬來半島南端的小島上,又名星洲。控制麻六甲海峽東口,扼歐、亞、非、澳四洲大洋航線要衝,為東南亞最大港,有東方直布羅陀之稱。陸上交通有橋樑和鐵路與馬來半島相通,是馬來半島和印尼錫和橡膠的總集散地。
B.曼谷:
泰國首都,位在昭披耶河流域,市內繁忙的水上交通讓它有東方威尼斯的別稱。曼谷近年來被重點發展為世界旅遊的重要城市,不僅成為亞洲飛往世界各地的航運轉運點,其市內「高山路」更是全球自助旅行者的必遊勝地。
C.雅加達:
印尼首都,位於爪哇島西北部,是重要的金融中心。但由於位於熱帶季風氣候區地勢又低,海平面上升與水患漸成為嚴重問題。
(5)重要景點:
A.人文景觀:
(A)吳哥窟:
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原本的意思是「毗濕奴的神殿」。西元802年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建造,原本的目的是做為王國的國都與國寺,建築時間約三十五年,是高棉古典藝術的完美表現,祭壇與迴廊為其兩大建築藝術特色。1992列入聯合國指定世界文化遺產。
(B)蒲甘:
號稱萬塔之城,是緬甸蒲甘王朝的首都。蒲甘王朝是緬甸史上第一次統一,國力強盛、佛教文化盛行,故廣建佛塔,最高峰時該地有一萬兩千多座佛塔,至今仍有兩千多座,是個規模宏大的佛教聖地。
(C)婆羅浮屠:
位於印尼爪哇島上的日惹附近。約建於西元八或九世紀之間,確定的年代、來源與建築目的均未有定論。「婆羅浮屠」這個名字的意思是「山頂的佛寺」。與中國長城、埃及金字塔和柬埔寨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
(D)素可泰與大城:
泰國是信仰歷史悠久的佛教國家,素可泰王朝與大城王朝所在的首都,今日都留下許多精彩的佛教建築。加上東南亞地區宗教多元,當地建築均揉合了印度教與傳統信仰的色彩,並可以看出兩大王朝興衰與戰爭的歷史紀錄。
(E)普拉巴蘭:
位於婆羅浮屠附近,在爪哇島濃濃的伊斯蘭風情與婆羅浮屠富有哲理的佛教氣息中,是該區唯一的一個印度教廟宇。普拉巴蘭雖非盛名遠播的熱門景點,但也是聯合國指定的文化遺產之一。
B.自然景觀:
東南亞國家除了寮國之外均臨海或為海島,美麗的海岸景色是全球旅客渡假熱門景點。泰國的普吉島巴東海灘、菲律賓長灘島、巴里島庫塔海灘與金巴蘭海灘,有熱鬧繁華開發完善的各色渡假村,也有寧靜純樸的原始海洋風貌,都是休閒渡假的好選擇。
二、南亞
1.範圍:
南亞指的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亞洲地區,又被稱為南亞次大陸或是印度次大陸。本區包括的國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以及馬爾地夫。這塊次大陸上有世上超過五分之一的總人口,是全球人口最多也最密集的區域,也是僅次於非洲撒哈拉地區以外最貧窮的地區。
2.自然環境:
(1)地形:
A.德干高原:
古老結晶岩地塊 第三紀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邊緣成山,西高止山較東高止山高而長,地勢西高東低,河流多東注入孟加拉灣。
黑棉土 高原上的西北部,昔日火山熔岩風化而成(熔岩高原),是富礦物質的黑色土壤,適於植棉。
錫蘭島 島略似梨形,中央是結晶岩山地,四周平原是人口稠密及農業生產區域。
B.印度大平原:介於德干高原和北部高山區之間。
成因 地質時代是一條海溝,因兩側河流運入大量沖積物填塞而成。
東半部恆河沖積平原(印度) 包括恆河布拉馬普得拉河(上游為雅魯藏布江)的聯合三角洲。
西半部印度河沖積平原(巴基斯坦) 印度河中、下游因氣候乾燥成大印度沙漠,也稱塔爾沙漠。
C.北部高山區:平均高度為6000公尺。
喜馬拉雅山 是第四紀新褶曲山脈,主峰聖母峰(珠穆朗瑪峰),位西藏和尼泊爾國界上,高8848公尺。
大河源流區 南坡:多注入恆河,使恆河幹支分歧灌溉便利,為印度主要農業區。
北坡:西段注入印度河,東段注入雅魯藏布江。
(2)氣候:
A.季節:主要是熱帶季風氣候。由於北部喜馬拉雅山屏障,風不易侵入,冬季不冷。北迴歸線橫貫中部,造成氣候炎熱。夏季充滿印度洋水氣的西南季風與冬季來自大陸的乾冷東北季風,讓印度大陸一年分為三季:
11-2月最佳季節,吹東北季風,乾燥,北部涼爽(有高山屏障),南部溫和(近赤道)。
3-5月,季風轉換期(無風),乾燥,4、5月發生最高溫。日射北移,半島進入直射區,乾季末期,地表吸熱較強。
6-10月,吹西南季風,多雨,氣溫略降。季風來自印度洋洋面,帶大量水氣。
B.各地雨量:
降雨季節 5月起到10月,集中於6-8月。
最多雨區 東北部阿薩密省卡夕丘陵南麓的乞拉朋吉(屬於地形區;迎風-西南季風)年達12000公釐,居世界第一位。
恆河 雨量向上游遞減。
塔爾沙漠 巴基斯坦的沙漠區,印度河中下游屬熱帶沙漠。
(位於副熱帶高壓下方)
斯里蘭卡島 全年炎熱;西部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東北部較乾燥,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
尼泊爾、不丹 副熱帶高地氣候,冬寒夏涼,因地勢高亢。
3.人文環境:
(1)民族與宗教:
A.民族複雜:3000年前達羅田比茶人建立古印度文明後,經雅利安人、波斯人、大月氏人、土耳其人入侵而複雜。
B.語言眾多:該地域登記的語言超過1600種,此區國家大多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但亦會並行自己國內較多人使用的語言。
雅利安語系 分布於北印度(官方語)
德拉威語系 分布於南印度(德干高原)
漢藏語系 東北部
澳斯特羅-亞細亞語系 分布於中部和東部高地
C.宗教多元:
印度教 印度教依信仰人口計算為世界第三大宗教,所有派別均以吠陀經做為經典。實施種姓制度,畫分嚴格的社會階級。其階級為世襲,難以脫離階級的約束。
佛教 佛教創始於古印度,雖在今日印度已經衰微,但其影響力遍傳全世界。小乘佛教流行於錫蘭島和東南亞一帶,大乘佛教則傳入中國、朝鮮與日本,另有一支派傳入西藏,為今日之藏傳佛教。
耆那教 起源於古印度的古老宗教,有其獨立的宇宙觀與世界,以五誓言為生活核心。
錫克教 建立於伊斯蘭教的基礎上,雖加入印度教的元素,但為嚴格的一神論。信徒大多居於印度的旁遮普省,男性均留長髮並包頭,反對種姓制度,認為神面前人人平等。
伊斯蘭教 為世界第二大宗教,分布於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常與印度教徒衝突。
(2)產業活動:
A.農業:
(A)糧食作物:
a.印度大平原:
印度河流域 分水嶺 恆河流域
灌溉地:
棉花、小麥 上游 中游 下游
無灌溉地:
畜牧 小麥、小米 稻米、小麥、小米 稻米、黃麻
b.德干高原:
高原上因為西高止山阻擋印度洋水氣,雨量較少,依賴灌溉耕作棉花、小麥、小米等農作。東西岸之三角洲雨量豐富,多以水稻為主。
(B)經濟作物:
a.茶葉:南亞地區茶葉產量佔全球茶葉總生產量的一半,印度阿薩密省為全球產量第一的地方,斯里蘭卡則為全球產量第三的國家。
b.棉花:棉花是本區主要經濟作物。
(C)綠色革命:
由於該區農村人口過多,農耕技術落後,土地分配不均,農民普遍貧困。印度政府在旁遮普省開始推行綠色革命,採用基因改造作物,以及改善水利條件。綠色革命確實使該區農產量大增,但同時也造成農村貧富差距拉大,以及農村地力永續維持的問題。
B.工業:
(A)紡織業:
由於該區的棉花、黃麻均為重要經濟作物,故因應這些原料生產的紡織業如巴基斯坦的棉織與孟加拉的黃麻加工都是該區主要產業。
(B)鋼鐵:
由於德干高原部份屬古老地塊,蘊藏豐富的煤、鐵、錳等礦物。採礦業與鋼鐵工業也有一定發展。
(C)IT產業:
由於英國殖民歷史帶來英文通行的語言優勢,以及政府大力推行資訊教育,印度已經成為全球IT產業人才重鎮。邦加羅爾市更是號稱印度矽谷。孟加拉一直因為人口問題而是全球最貧困的國家之一,近年也開始著重軟體科技人才的培養,今天的南亞已經是全球軟體設計產業的投資重點。
C.觀光業:
由於英語通行加上悠久歷史和多元種族宗教形成的繽紛文化,南亞地區一直是歐美旅客熱門的旅遊地點。尼泊爾與不丹的高山景色與佛國文化,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的熱帶珊瑚礁島嶼,都是該區重要的觀光資產。
(3)主要城市:
A.孟買:
印度最大的城市,也是商業與娛樂業中心,除了全國金融機構集中之外,印度的電影工業寶萊塢也發展於孟買。
B.加爾各答:
印度文學與藝術思想的產生地,居民具有強烈的社區意識,詩人泰戈爾與德蕾莎修女均是來自加爾各答的諾貝爾獎得主。
C.新德里:
印度首都,是全國交通的中心,有五條國家級公路,六條鐵路與全國各地相通,還建有兩座機場。
D.達卡:
孟加拉首都,不同於印度的城市,達卡具有豐富的伊斯蘭教風情,又稱為清真寺之城。
(4)重要景點:
A.泰姬瑪哈陵:
泰姬陵是印度蒙兀兒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迦罕為了紀念他的死去的皇后所建,建材全為純白大理石與各色珍貴寶石,被譽為是完美的建築。許多詩人與文學家都著文描述泰姬陵建築之美,目前是印度政府極力保護的世界文化遺產。
B.瓦拉那西:
印度人相信恆河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瓦拉那西是一座依傍恆河而立的數千年歷史古城,悉達多王子就是在此地的鹿野苑悟道成為釋迦牟尼。城內恆河邊有著一座座祭壇,朝聖、祭祀、生活與死亡均在此河邊發生,是理解印度大河靈魂的起源地。
C.聖母峰基地營:
尼泊爾境內有八座八千公尺以上高山,世界最高峰聖母峰亦在其中。全球各地試圖挑戰的登山隊都群聚於此。一般旅客雖未經訓練無法攀登這些高山,但攀登路線起始的聖母峰基地營是一般旅客可以最接近聖母峰的地點,也可以從不同的近觀角度欣賞這些高山絕景。
D.馬爾地夫:
馬爾地夫是由26座環礁與一千多座珊瑚礁小島組成的島國。珊瑚礁裡的多樣海洋生物與無污染的海水是馬爾地夫最珍貴的觀光資產。馬國政府發展「一島一飯店」的觀光策略,讓每一個小島都各自經營出完全不同的情調。
三、東北亞
1.日本:
(1)自然環境:
A.地形:以四大島、琉球群島和數千小島組成。地形破碎、地盤不穩。東為太平洋,西北為日本海,西南為黃海。境內河川河短流急,不利航運但利於水力發電。河川下游皆形成河口沖積平原:關東平原(東京灣)、濃尾平原(伊勢灣)、近畿平原(瀨戶內海)為精華區。
B.氣候:溫帶季風氣候,雨量因季風較同緯度其它地區為高。由於黑潮和親潮兩股洋流交會,使得日本氣候溫和並且漁產豐富。
(2)產業活動:
A.農業:高度集約化,因多山、平原少,所以耕地狹小。首要作物為稻米,因食米減少,可自給自足。經濟作物為茶葉、溫帶水果。
B.畜牧業:發展較晚,以酪農業為主,以北海道為主要分布區。
C.漁業:因食糧有限、畜產不足、寒暖流交會、四面環海、海岸曲折多良港、西有廣大陸棚等原因,重視漁撈業。漁獲量為世界第二位(次於中國),屬西北太平洋漁場。以鮭、鱈等高級魚類為多。
D.礦業:礦產資源缺乏,主賴進口,海上交通線是日本經濟的生命線。煤產量最多(九州筑豐煤田)。
E.工業:日本經濟的主力。
(A) 條件:勞工眾多、技術進步、水電豐富、海運便利、企業化經營。
(B) 工業區:
東京橫濱區(京濱區) 位居關東平原,面臨東京灣,全國30%工業集中於本區。
大阪神戶區(阪神區) 位近畿平原,面臨瀨戶內海,大阪為最大的紡織中心,後來以機械工業為主。神戶為大阪的外港,是礦砂、原油進口處。
名古屋區 位居濃尾平原,臨伊勢灣,填海擴建發展迅速。為日本第四大城。
北九州區 日本最大的重工業區。
位於九州北部。因有日本最大的筑豐煤田,故久為重工業中心。其境內八幡鋼鐵廠,鋼鐵產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一。
(3)主要城市:
A.東京都:
在日本東部關東平原上,是全球人口最多的都市,下有七個副都心,都內有全球最綿密完整的交通網,是許多國家建設城市運輸系統時的取經對象。東京古稱江戶,在明治維新之前是德川幕府所在地,明治維新後設為首都。現與倫敦、紐約並稱世界都市。
B.京阪神都會區:
含京都,大阪,神戶三個近畿平原上的重要城市。今日以觀光業為主的京都,與金融中心大阪、具有悠久國際貿易口岸發展史的神戶合成京阪神都會區,是為日本第二大都會區。
(4)重要景點
A.北海道:夏季的美瑛田園風光、富良野薰衣草。多數未開發的純粹原始森林,冬季各式滑雪活動,以及洋流交會帶來的新鮮豐富海產,讓北海道成為東北亞最知名四季皆宜的美麗景點。
B.京都:在平安時代開始至江戶時代,有一千多年的時間被設為首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建築與文物。除了古城、寺廟與庭院建築,藝妓表演的祇園祭及各種祭典都是知名的文化財。
2.韓國:
(1)自然環境:
A.位置:
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與日本隔大韓、對馬兩海峽,北以鴨綠江、圖門江與中國為鄰,號稱東亞陸橋,為亞洲漢化最深的國家。
B.地形:
(A)山脈排列如「豸」字形。北部為一熔岩高原「蓋馬高原」。大白山脈是半島脊樑,沿東海岸南伸,東部成斷層海岸(海岸平直)。支脈向西南伸展,和西海岸斜交,餘脈入海多灣澳(因此造成多港灣),兩山間平原較廣。
(B)竹駕嶺地塹:位首爾與元山之間,呈東北-西南走向,是南、北韓地形上天然分野,東西海岸間的天然孔道。
C.氣候:
屬溫帶季風氣候,位居大陸和海洋接觸地帶,兼受大陸與海洋的影響,故過渡性甚為顯著。年溫差較日本大,近似華北。冬乾冷,夏溼熱。年雨量較華北豐,比日本少。夏季東南季風經過日本海帶來水氣,故雨量東部多於西部,南部多於北部。北韓每年冬季有五個月結冰期,南韓每年則有一個月結冰期。
(2)產業活動:
A.農業:為朝鮮半島立國的基礎。因山地多,耕地僅占總面積的20%,且南韓的耕地面積比北韓多一倍。南韓年可兩穫,以稻米為主,小麥次之,勉可自給。北韓年僅一穫,以人參和溫帶水果為主,不足自給。
B.工業:北韓以軍火工業為主。南韓近年著力於高科技產業亦大有所成。
(3)主要城市:
A.首爾:為全球第二大都會圈(僅次於東京),為於朝鮮半島的中央,為大韓民國首都。首爾是亞洲重要的經濟與文化中心,是2010年的世界設計之都,也是全球數位指數第一的國家。
B.釜山:2002年舉辦亞運與世界盃足球賽,2005年舉辦APEC峰會,2010年舉辦G20高峰會(20國發展中國家集團)。是南韓第二大城。
C.平壤:位大同江中游北岸,北韓第一大城、政治、工業中心。
(4)重要景點:
A.板門店:板門店是38度停戰線上距離北韓最近的地方,目前由聯合國與北韓的軍隊共同駐守,也是南北韓共同會議的場所。附近有陳列館保存與介紹韓戰時代的武器與史蹟,是非常特殊的一個旅遊點。
B.濟州島:濟州島是朝鮮半島南端的島嶼,以風大石頭多著稱,各種風化奇石形成美麗的海岸景觀,島上設有合法的娛樂賭場,是東北亞熱門渡假選擇。
四、西亞
1.範圍:
小亞細亞、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區,聯合國將土耳其與外高加索(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三國)也分類為西亞。其經緯度定位為經緯度定位為東經26度16分到東經74度56分,北緯12度35分到北緯43度34分。本區位於亞、歐、非三洲交界,在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與裏海之間,聯繫印度洋與大西洋,被稱為是兩洋五海三洲之地。
2.自然環境:
(1)地形(分為五大區域):
A.伊朗高原(阿富汗、伊朗):
(A)高山:北部有艾耳布士山和興都庫什山,南部有中央馬克蘭山、札格洛斯山、蘇里曼山。
(B)盆狀高原:地勢向東傾,境內沙漠廣大。
(C)畜牧為主:山麓坎井取水,有灌溉式農業。
B.安那托力亞高原(土耳其):
(A)山地:北有本廷山、南有托魯斯山,中為盆狀高原。
(B)地勢:東高西低。
(C)中央草原廣大:以畜牧為主。
C.阿拉伯高原:
(A)原為非洲古大陸的一部分,後因紅海陷落分開,蘇伊士運河開鑿後,和非洲完全不相連。
(B)古老地台:起伏很小,微向東北傾斜。
(C)氣候乾燥,沙漠廣大。
D.高加索高地:
(A)歐、亞界山:由西北向東南斜走於黑海和裏海之間。
(B)北部為高加索山脈,山之北麓有平原、扇形水系,屬草原氣候。
(C)中部:提弗利司低地。(溫帶草原-放牧業)
(D)南部:外高加索山(有沼澤,有副熱帶草原,可供放牧)和亞美尼亞高原(位外高加索最南側,屬地中海型氣候,為西亞地區農產最豐富,有棉、稻、葡萄)。
E.肥沃月彎:
(A)由地中海東岸,經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至波斯灣頭。包括黎巴嫩、以色列、敘利亞、約旦、伊拉克五國。
(B)地平,氣候乾燥,由北方高山發源的河流帶來豐沛的河水和肥沃的土壤,自古以來即為肥沃的農業地帶,稱為「肥沃月彎」。
(C)由敘利亞至波斯灣頭地區,是所謂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曾孕育出古巴比倫文化,是人類古文明的心臟地帶。
(2)氣候:
北迴歸線從本區中部穿過,大部分地域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之下,同時,本區西南面臨乾旱的北非,高原邊緣有高大山系環繞,海洋水氣無法越過,所以氣候乾燥,多屬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降雨很少,蒸發強烈。年降雨量多在250公釐以下,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帶雨量較豐富。因此水資源成為當地生活和發展的限制性資源。受雨量和地形影響,本區內陸流域及無流區面積廣大,河網稀疏。除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外,多為短小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補給,河流水量較小,季節變化顯著。
3.人文環境:
(1)產業活動:
A.農業:
(A)耕地分布於沙漠綠洲、沿海平原與河流兩岸。從古巴比倫文化就已經發展出高度的農業灌溉技術。
(B)土地分層利用,高層為棗椰,中層為果樹,低層為小麥、玉米等。
(C)糧食作物有棗椰、小麥,經濟作物有棉花、橄欖、煙草、無花果、柑橘和檸檬。目前該區經濟作物尚有輸出,但糧食作物不足,近年糧食均仰賴大量進口。
B.牧業:
自古以來就有游牧業,近山地區更有傳統的山牧季移高山游牧。土耳其的安哥拉羊毛是有名的牧業特產。
C.石油業(產量佔全球36%以上):
(A)生產國:
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敘利亞(西岸)、巴林八國,及外高加索區。
(B)主要油田:
沙烏地阿拉伯的達蘭及波斯灣一帶、伊朗札格洛斯山南麓: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吉爾庫克。
(2)民族:
從民族來看,阿拉伯人約佔該區人口1/2以上,語言主要是阿拉伯語,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區之一,集中分佈在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國。小亞細亞半島多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為主,以色列是世界猶太人的聚居區(約佔83%)。賽普勒斯主要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組成,外高加索地區居住著亞賽拜然人、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等。
(3)宗教:
本區為世上三大一神教的起源地: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歷史與宗教的複雜性,使本區一直處於動蕩不安中。猶太人在西元二世紀被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其民族在世界各地流亡了一千多年,最後在波蘭凝聚其社群。但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納粹的種族屠殺。二戰後,聯合國決議支持以色列於巴勒斯坦地區復國。從此造成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人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數十年的戰爭,儘管經過幾次和平協議,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依舊是戰禍不斷。
(4)主要城市:
A.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以色列認為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數國家並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是以巴衝突的中心。耶路撒冷是一個宗教色彩強烈但衝突更加強烈的城市,猶太教的西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等宗教重要地點都集中於此城。
B.貝魯特:
黎巴嫩首都。不同於耶路撒冷的保守莊嚴,同樣是宗教多元的城市,貝魯特卻是一個時尚、媒體與旅遊的活躍中心,曾入選全球十大渡假城市之一,有中東巴黎的稱號。內戰爆發後該城遭受重大的破壞,近年已開始重建的工作,試圖恢復中東旅遊業中心的地位。
C.大馬士革:
敘利亞首都。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持續有人居住城市。在西元前十二世紀就已經是該地國家首都。後經亞述、巴比倫、波斯、亞歷山大大帝攻佔,直到羅馬帝國統治時將該市建設為重要的文化傳播中心,今日的大馬士革還可以看到少數羅馬時代的遺跡。
(5)重要景點:
A.死海:
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交界,地球上最低的湖泊,其湖岸則是地球上露出陸地的最低點。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鹹的鹹水湖。其湖水來自約旦河流入。近年來由於湖岸開發與約旦河生態改變,死海有消失的危險,約旦與以色列正積極提出死海的保護方案中。
B.佩特拉古城:
位於約旦,是隱在峽谷中的古老城市,整個城市沿著高聳的岩壁開鑿,包括其城市核心的廣場、競技場與神殿,因為石壁的顏色又被稱為玫瑰石聖殿。該城是知名電影法櫃奇兵的場景,許多與古文明相關的故事也會來此拍攝。
C.杜拜:
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一個酋長國。不同於阿聯其它國家,杜拜經濟的支柱並非石油,而是積極發展成中東的金融、渡假與購物中心。大量的填海造陸開發與建設造就了其經濟上的亮眼表現,但全球投資熱錢湧進造就的泡沫也使杜拜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
五、中亞
1.範圍:
狹義定義上的中亞僅包含今日中亞五國:即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和土庫曼斯坦。廣義上會包含俄羅斯南部。聯合國定義的中亞除上述地區外還包括阿富汗、中國新疆地區、蒙古國、巴基斯坦與伊朗北部。本節所談的中亞地區採廣義定義,並且一併討論俄羅斯全境。
2.自然環境:
(1)地形:該地區大部份是一片遼闊而平緩的古地塊,稱為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台。地下為結晶性古老地層,金屬礦豐,地層穩定而堅實,使地表得以保持平坦。
A.俄羅斯大平原:烏拉山以西的歐俄部份。其下為俄羅斯地台,為古生代末期之山地。中部的瓦耳代山最高僅346公尺,為平原上各河的分水嶺。本地區第四紀曾受大陸冰河南侵,平原北部有不少冰磧湖和低窪沼澤。
B.西部西伯利亞平原:烏拉山以東,葉尼塞河以西的平原。古代曾為淺海,後漸隆起為沼澤窪地,主為鄂畢河流域。每年春季融雪後,沼澤遍地,景色荒涼。
C.中部西伯利亞高原:葉尼塞河以東,勒那河以西之地。是一片三百至五百公尺的結晶岩高原。地表略有起伏,上有熔岩覆蓋。因受河流侵蝕,而成分割狀態。
D.東部西伯利亞山地:勒那河以東至太平洋岸。屬第三世紀生成的新褶曲山地,地層尚未十分穩固,故多火山地震活動。
E.中亞內陸盆地:西部西伯利亞平原之南,西至裏海,東至我國新疆邊境。是一片內陸盆地,北為溫帶草原;南為溫帶沙漠,十分乾燥。本區為內陸河流域,河川多沒入沙漠,或注入終點湖,如巴爾喀什湖(伊犁河)、鹹海(錫爾河、阿母河)、裏海(窩瓦河、烏拉河)。
(2)氣候:
A.溫度:最南處在35°N以北,向北則達北極圈內,日照不足,冬季大陸性冷高氣壓在西伯利亞盤據,地形開闊,乾冷氣團迅速擴及全俄。維科揚斯克附近的阿米空,為北半球的「寒極」。僅黑海沿岸較暖和。歐俄冰期3~5個月,北極圈以北結冰期8個月以上。夏季因地面不斷吸熱而增溫,缺乏海洋調劑,故雖然短但非常炎熱。
B.雨量:東、南兩方有高山阻隔,太平洋水氣不易進入,北極海又因過冷,水氣有限。唯有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可以帶來少量雨水。雨量分布大致由西向東及東南遞減。
3.人文環境:
(1)民族、語言、宗教:
國家 民族 語言 宗教
俄羅斯 俄羅斯人 俄語 東正教
塔吉克 波斯人 塔吉克語
(源自波斯語) 伊斯蘭教
哈薩克 突厥人 四國皆有自己的語言,但均源自突厥語。
吉爾吉斯
烏茲別克
土庫曼
泛突厥主義 突厥民族在中亞人口眾多影響力甚大,同為突厥人的土耳其曾希望建立突厥國家的聯盟體制,但並未成功。突厥民族的文化意識活動稱為泛突厥主義,對於中國的新疆獨立運動有很大的影響。
(2)政治:
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原本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國家成立了獨立國家國協。除波羅的海沿岸三小國拒絕加入之外,大多國家均是國協成員。目前喬治亞與土庫曼已退出國協。該地區國家在蘇聯解體後,多半維持前朝權貴的強人政治狀態,加上泛突厥主義與伊朗、中國、俄羅斯之間的衝突,政治上較不穩定。
(3)產業活動:
A.農業:
(A)糧食作物:小麥、大麥主產於南俄黑土帶及草原帶。森林中的隙地則種植黑麥、馬鈴薯、燕麥。均不足自給。
(B)經濟作物:該地區自古以來的游牧區域施行灌溉技術改為棉花田之後,棉花產量躍居重要地位。
B.礦業:
(A)金屬礦:鐵砂、錳砂產量為世界第一。鎳次於加拿大居世界第二。
(B)能源礦:煤產量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石油與天然氣亦是經濟支柱。
C.工業:以鋼鐵、機械等重工業占主體。
(A)頓內次工業區:烏克蘭的頓內次盆地區,以聶伯河水電為能源。
(B)莫斯科工業區:莫斯科附近盛產煤,帝俄時代已建立傳統工業。
(C)烏拉山工業區:金屬礦與石油產量皆豐富,鋼鐵工業居首。
(D)庫斯巴次工業區:鐵量不足,煤產豐富,以煤與烏拉山區交換鐵砂。
(E)貝加爾湖工業區:在貝加爾湖的西北方,以安加拉河水水力發電。
(4)重要城市與景點:
A.莫斯科:
莫斯科在十七世紀的帝國時代,及蘇聯統治時代皆為首都,為它帶來許多歷史與建築的觀光資源。克里姆林宮、聖女修道院等等都是重要文化遺產。莫斯科建築富有俄國人的藝術美感,本身又是綠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故有森林中的首都美譽。
B.聖彼得堡:
位於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在十七世紀彼得大帝的時代曾為首都。當時的皇宮就是今天的冬宮博物館,號稱是世上五大博物館之一。(另外四間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與我國的故宮博物院。)該城是知識份子的集中地,也是文學與藝術的中心,普希金稱其為面向西方的窗口。
C.布哈拉:
位於烏茲別克中部,西元8世紀被阿拉伯人攻陷後,伊斯蘭教在此生根,今天為絲路上著名的伊斯蘭教中心,市區裡有365間清真寺、105間神學院,因此號稱即使每天到不同清真寺祈禱,一年下來也不會重覆。據說天方夜譚中「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背景就是布哈拉。
D.希瓦(伊羌卡拉):
希瓦自古以來就是絲路商旅進入沙漠前最後一個補給站,西元8世紀被阿拉伯人佔領,城內的伊羌卡拉古城是中亞阿拉伯建築的典範,被學者譽為露天博物館。其中代表性建築是擁有112根廊柱的朱馬清真寺,還有19世紀用來接待外國使節的豪華房間,牆面鋪滿大理石與彩花釉色磚、氣派非凡。
E.撒馬爾罕:
位於今烏茲別克境內,西元前7世紀由波斯大帝居魯士在東征時所建,14世紀時,韃靼人的英雄帖木兒在有生之年東征西討,將各地俘虜的學者、工匠、財寶都集中到撒馬爾罕,只為了建造出一座絲路上的不朽之城。今天的撒馬爾罕仍有許多帖木兒時代留下的建築,包括其陵墓、行宮、以及清真寺。
暫無討論 |
百科問與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