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區域

作者:陳亦凡x陳毅弘x龍玉雲

三大區域

三大區域

國際航協費率協調會議為方便管理制定票價,將全球劃分為三個主要地理區域及次級區域,次級區域存在於三個主要區域之內或之間。

一、三大區域

全球劃分為三大區域:
第一大區域
(IATA Traffic Conference Area 1)    TC1    北美與南美洲大陸以及鄰近島嶼格陵蘭、百慕達、西印度群島與加勒比海群島、夏威夷群島包括Midway與Palmyra)。    西起白令海峽,包括阿拉斯加、北、中、南美洲以及夏威夷、大西洋的格陵蘭、百慕達群島為止。
第二大區域
(IATA Traffic Conference Area 2)    TC2    歐洲全部與鄰近島嶼,包括部分俄羅斯聯邦;冰島與亞速群島(the Azores);非洲全部與鄰近島嶼,包括亞森欣島(Ascension Island);以及伊朗以西的西亞部分,包括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西起冰島,包括大西洋的亞速群島、歐洲本土、中東與非洲全部,東至伊朗為止。
第三大區域
(IATA Traffic Conference Area 3)    TC3    區域2以外之亞洲全部與鄰近島嶼、東印度群島全部、澳洲、紐西蘭與鄰近島嶼,以及區域1以外之太平洋島嶼。    西起烏拉爾山脈、俄羅斯聯邦與獨立國協東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及亞洲全部、澳大利亞、紐西蘭、太平洋的關島、塞班島、中途島、威克島、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群島及法屬大溪地島。

二、兩個半球

國際航協除將全球劃分為三大區域外,亦將全球劃分為兩個半球。
1.東半球(Eastern Hemisphere):即EH,包括TC2和TC3。
2.西半球(Western Hemisphere):即WH,包括TC1。
西半球
Western Hemisphere
(WH)    第一大區域
Area 1 (TC1)    北美洲North America
中美洲Central America
南美洲South America
加勒比海島嶼Caribbean Islands
東半球
Eastern Hemisphere
(EH)    第二大區域
Area 2 (TC2)    歐洲Europe
非洲Africa
中東Middle East
第三大區域
Area 3 (TC3)    東南亞South East Asia
東北亞North East Asia 
亞洲次大陸
South Asian Subcontinent
大洋洲South West Pacific

空中航權

航權是國家的主權之ㄧ,政府核准航空班機在領空、領土上通航,或者是停站營運的權利。航權來源於1944年在芝加哥簽署的芝加哥協定,該協定草擬有關兩國間協商航空運輸條款藍本,有關條款一直沿用至今。

一、第一航權-通過權(飛越權)
超越領空之航權。如由本國至B國,必須通過A國,而得以通過A國之領空至B國之航權。

二、第二航權-停站權(技術降落權)

為技術降落之航權。如由本國至B國,因航程較遠,必須在A國降落加油或補充其他補給品,始能續飛,則此種得以在A國降落加油之航權,即為第二航權。根據第二航權降落之客、貨機,不得在當地裝卸客、貨及郵件。

三、第三航權-卸落客貨權

為自本國至A國之客貨機,可在A國降落並卸下客、貨、郵件,但回程時不能在A國裝載客、貨郵件之航權。

四、第四航權-裝載客貨權

為自本國至A國之客貨機,可在A國航空站降落並裝載A國的客、貨、郵件回到本國,但不得將來自本國的客、貨、郵件在A國的航空站卸下的航權。

五、第五航權-貿易權

本國的客貨機在A國的航空站降落,除可卸下來自本國的客、貨、郵件外,並可裝載A國的客、貨、郵件,繼續飛航B國的航權。

六、第六航權-裝載權

為第三、四航權的綜合,本國籍的航空器可自A國裝載客、貨、郵件回到本國,再轉運至B國的航空權。

七、第七航權-經營權

第三國航空公司於一航線上載運兩國間之客貨,唯該航線未與其本國連接。本國內之航線只允許本國之航空業者經營;一個國家的航線,不允許其他國家來經營。

八、第八航權-境內營運權

本國國籍航空公司有權在同一外國的任何兩地之間接載旅客、貨運。

九、第九航權-完全境內運輸權

是將上述第八航權分為連續的和非連續的兩種,如果是「非連續的國內載運權」,即為第九航權。
第九航權與第八航權的不同在於:第八航權只能是從自己國家的一條航線在別國的延長;而第九航權則是可以在另外一個國家經營國內航線。

其他航空資料

一、航空公司英文代號(Airline Designator Codes)

每一家航空公司的兩個大寫英文字母代號(二碼)。全球各主要航空公司英文代號如下表:

二、航空公司數字代號(Airline Code Numbers)

每一家航空公司的數字代號(三碼)。例如:China Airlines 代號是297,British Airways代號是125。

三、制定城市/機場代號

1.城市代號(CITY CODE):
為統一規範航空訂位與票務的運作,國際航空協會將世界上只要有定期班機航行之城市,都訂定三個英文字母之城市代號(City Code),並且一律以大寫的英文字母表示之。例如:臺北的英文全名為TAIPEI,其City Code為TPE;香港的英文全名為HONG KONG,其City Code為HKG;東京的英文全名為TOKYO,其City Code為TYO;新加坡英文全名是SINGAPORE,城市代號為SIN。
2.機場代號(AIRPORT CODE):
當一個城市有兩個以上的機場時,除城市本身有City Code外,每一個機場亦有其個別的機場代號(Airport Code),以便分辨其起飛或降落的機場。國際航協亦將每一個機場以英文字母來表示。例如:東京有兩個不同的機場,一是成田機場Narita Airport,其機場代號為NRT;一是羽田機場Haneda Airport,其機場代號為HND。

四、國際時間換算(International Time Calculator)

由於航空公司航班時間表上的起飛和降落時間均是當地時間,要計算實際飛行時間,就必須將所有時間先調整成格林威治時間(Greenwich Mean Time,簡稱GMT),再加以換算成實際飛行時間。以臺灣標準時間加(+)或減(─)計算,例如:臺灣標準時間上午九點,即是日本上午十點鐘(+1)。

低成本航空公司(Low-cost Carrier,簡稱為LCC)

一、起源

1.西元1978年美國實施開放天空後,美國各航空公司展開激烈的價格戰,使各航空公司遭受了嚴重損失,當時赫伯特凱勒爾創立了低成本航空公司-美國西南航空公司,開啟了航空運輸的新天地。
2.90年代,歐洲自easyJet and Ryanair開始後,各國開始陸續成立低成本航空公司(LCC)。

二、定義

指的是將成本控制得較一般航空公司低,並以低廉的票價做為賣點的航空公司。

三、營運方式

低成本航空公司在營運上降低成本的方式,主要有下列三種:
降低營業成本    1.飛行行程路線以鄰近地區中短程為主,單趟航程在三個小時內。
2.減少飛機停留時間。
2.採購飛機的機種統一化,以空中巴士A320系列或波音737系列機種為主。 
3.使用城市周邊的小型機場。
4.減少租用機場內昂貴的設施,例如以小型登機梯或安排接駁車,代替租用登機橋。
5.其他:節省人員訓練成本,空勤及地勤人員改以約聘(契約)方式僱用、降低制服費等。
簡化機內服務    1.縮小乘坐空間以增加班機座位。
2.簡化機內飲食或改成付費點購。
3.取消免費托運行李服務,改為付費服務。
4.機上視聽娛樂器材,改為付費使用。
降低票務成本    1.客艙等級及票種單一化。
2.以網路方式訂票及辦理登記手續。
3.不提供選位服務改以自由入座。
4.以調點對點方式減少轉機服務。
5.禁止退票,臨時更改時間及地點,則收取手續費。

四、我國目前低成本航空公司概況

1.民國93年12月新加坡捷星亞洲航空來臺經營低成本航空公司,是最早來臺經營的外籍航空公司。
2.民國102年12月16日,華航與新加坡最大的廉價航空公司Tiger air合資成立臺灣虎航(Tiger air Taiwan),並於103年9月26日上午10點20分即將正式起飛,由桃園飛往出發往新加坡。
3.復興航空則於民國103年1月24日成立廉價航空「威航」(V air)。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