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的演進 (三) - 中國歷史

作者:陳亦凡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魏晉南北朝的演進 (三) - 中國歷史

魏晉南北朝的演進 (三)

 

三、學術與宗教

   (一) 清談與玄學

         1. 創始:

            清玄之風始於魏晉之際,為南北朝學術主流,何晏、王弼首開其端,以洛陽為中心,以外多研習
            儒學。

● 竹林七賢

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 7 人。

• 當時的活動區域在山陽縣(今河南輝縣西北)一帶,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即使他們的思想傾向
  不完全相同,但在生活上則不拘禮法、清靜無為。

         2. 談論主題:

            「三玄」,即老、莊、易,東晉以後,佛學也融入其中。

         3. 影響:

            使知識分子趨於消極、逃避現實,形成萎靡頹廢的風氣。

   (二) 文史與科技

 文 學 
東漢 文章漸趨排偶
魏晉南北朝 駢體文正式形成。
南朝梁 劉勰的「文心雕龍」為著名之文學理論著作。
 史 學 
四史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名著 晉陳壽《三國志》、南朝劉宋范曄《後漢書》、梁沈約《宋書》、梁蕭子顯《南齊書》、北齊魏
收《魏書》。
 地理學 
北魏酈道元所著作的水經注,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蹟、人物典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
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科 學 
曹魏 馬鈞改良織布機、製造翻車。
南朝劉宋 祖沖之推測精密的圓周率,並製造千里船。
 農   學 
《齊民要術》:保存得最完整的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紀錄,由北魏賈思勰所著,是紀錄當時黃河流域下游地區農林漁
牧與釀造、烹飪、儲糧與治荒技術的專書。

   (三) 道教的由來與發展

 道家與道教 
秦漢時代方士奉老子為始祖,於是學術上的「道家」與宗教性的「道教」混淆。
 道教的創始 
時間 東漢晚期。
創始人 自號「天師」的張陵、張角。
地點 蜀郡。
初名 五斗米道,因入教須繳五斗米。
經典 道德經。
 禁 教 
北周武帝禁佛道二教,但不久又令立道觀。
 重要人物 
張角 東漢末年黃巾之亂首領,創太平道,自稱「黃天」。其率信徒起義,造成天下大亂,影響到東漢
的滅亡。
張魯 漢末據有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為張陵之孫。
張盛 張魯子,移居江西龍虎山,世號「張天師」。
葛洪 東晉人,著有「抱朴子」,發揮道教理論。
陶宏景 深得南朝梁武帝信任,當時人稱他為「山中宰相」。
陸靜修 南朝人,整頓道教組織、蒐集整理道教經典,建立完善的道教齋醮儀式。
寇謙之 北朝人,使道教成為北魏的國教。

   (四) 佛教的傳入與盛行

 印度佛教的發展 
創始人:釋迦牟尼,西元前 6 世紀末春秋晚期,約與孔子同時。
 傳入中國之濫觴 
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大月氏使者伊存東來,博士弟子秦景憲(景盧)曾跟他受浮屠佛經
 西域求經之始 
東漢明帝

• 遣蔡愔往大月氏求佛經,帶回四十二章經。

• 於今河南省洛陽,創建中國史上第一座佛寺:白馬寺。

後秦姚興 法顯遠赴印度、斯里蘭卡取經,並譯經講學,著有《佛國記》。
 北方興盛 
時間 十六國時期。
東來僧侶  鳩摩羅什最有名,翻譯大量佛經。
 江南大行 
大行之始 三國孫權,曾建金陵第一座寺廟「建初寺」。
禪宗始祖 南朝時,天竺人菩提達摩創始。
佛教系統

小乘禪學,重戒律和禪定。

大乘般若學

四、民族文化的融合

   (一) 胡漢融合

         1. 春秋戰國:

            (1) 使蠻、夷、戎、狄與漢族融合。

            (2) 促使秦、漢大一統的出現。

         2. 魏晉南北朝:

            (1) 使匈奴、羯、羌、氐、鮮卑等五胡與漢融合。

            (2) 其中以鮮卑漢化最深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更促使胡漢徹底同化。

   (二) 南北文化的交流

         1. 歷史重心南移:

            (1) 由黃河流域向江南發展。東漢以後逐漸向南發展,江南社會基本上較北方富庶。奠基於
                 國孫吳
的開發江東

            (2) 漢末時,中原人士避亂至荊、揚和交州,永嘉之亂時,南走至江南的中原人士特別多。

            (3) 魏晉南北朝的江南是中原正統王朝的所在,亦是中原文化傳播發展的主要地區。

         2. 文化交流:

            中原正統文化與吳越土著文化的交流。尤其在東晉實施土斷制度後,南遷漢人更與當地人士融
            為一體,北方人學習南方人的生活習慣,南方人也染上了北方人的語言文化等。

 進階學習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年幼即位,由祖母馮太后攝政,馮太后是漢人,曾進行漢化改革,孝文帝受此影響,故即
位後推動了許多重大改革。

1. 遷都洛陽:

    孝文帝認為舊都平城為用武之地,不適合作為一國首都,而河洛為歷史名都,經濟發達,通運四
    方,有利於控制中原地區,遂於太和 17 年(493 年),以南伐為名,進駐洛陽。

2. 推行漢化:

   全面改革鮮卑舊俗,主要政策有:禁胡服,改採漢人服制。以漢語取代北(胡)語,若 30 歲以下
   官員仍有講胡語者,則降爵黜官。通婚姻,鼓勵臣民與漢人士族通婚,且從自己及其子弟開始實
   行。改鮮卑姓為漢姓,遷徙至洛陽的鮮卑人須以洛陽為籍貫,凡帝室及功臣舊族,一律改胡姓為漢
   姓,如拓跋氏便改姓為元。參照漢人典章制度,修改北魏政治制度,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
   族。祭拜孔子,設立太學、小學。

3. 影響:

   這些政策使北魏的經濟、文化、社會、政治、軍事等方面皆獲得極大進展,且使得胡漢之間的民族
   隔閡逐漸消融,卻也造成北魏內部的對立,導致北魏日後分裂成東、西魏的局面。

 

 

 

 

 

考試資訊》

導遊領隊證照考試 考古題下載

一般警察特考 考古題下載

鐵路特考 考古題下載

台電招考 考古題下載

高普考 考古題下載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