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的演進與分類

作者:陳雲飛&許文達&夏進

電腦的演進與分類

電腦的發展

全名為電子計算機(Electronic Digital Computer),又稱電腦(Computer),是由電子電路組合而成的機器,具有輸入、處理、儲存、輸出等功能。最初是為了協助解決繁複的數字運算而發明,在功能不斷被加強下,目前有快速計算、資料記憶、執行程式及資訊判斷等功能,演變至今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物品。

(一)電腦演進史

現今的一般電腦多具有以下的特色:

1.運算速率非常快,一般以約十億分之一秒執行一個運算。

2.儲存資料容量非常大,隨機存取記憶體以百萬位元組計算,磁碟容量有以十億位元組計算者,磁帶容量更大。

3.處理資料結果正確、品質優良、而且不易疲勞。

4.具有通信能力,目前有數百萬部電腦連在同一網路者(Internet),電腦與電腦間互相通信,讓使用者有天涯若比鄰的感覺。

然而,自1946年首部真空管電腦的誕生之後,歷經了無數技術上的改良之後,電腦技術的發展才有了如今的成果。下表為1946年後電腦之演進歷程。

(1)真空管電腦(1946~1958)  

要點:

1946年第一部以真空管為電子元件的電腦,稱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rgrator And Calculator)。       

意義:

引領人類進入電腦資訊的新時代

(2) 電晶體電腦(1958~1964)

要點:

1954年電晶體取代真空管,成為電腦的主邏輯電子原件。

貝爾實驗室所製造的第二代電腦TX-0,使用了800個電晶體,大幅縮小電腦的體積。   

意義:

電晶體之體積小、速度快、成本低、發熱少、故障率降低、省電和可靠性佳等優點。

電子的應用範圍擴大到政府行政機關。

(3) 積體電路電腦(1964~1971)    

要點:1959年德州儀器和Fairchild半導體公司共同推出積體電路(IC) 。     

意義:

積體電路較電晶體更為可靠、耐用、低成本,適合大量生產。

電腦普遍運用於商業。

(4) 超大型積體電路電腦

(1972~至今)   

要點

1970年,超大型積體電路 出現。

1971年,四位元微處理器誕生。      

意義:

微型化的晶片使得個人電腦出現。

單晶片的電腦更使電腦普及於日常生活之中。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