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心理與行為-3

作者:陳毅弘、陳亦凡、龍玉雲

觀光心理與行為-3

STP流程分析

STP分析是策略管理及行銷管理中最重要的基本步驟。STP流程分析認為策略規劃在市場定位上必須注重三件事:市場區隔(Segmentation)、目標市場(Targeting)及市場定位(Positioning)。

一、S:市場區隔(Segmentation)

首先必須依據顧客或目標市場的某些差異性,將一個複雜的大市場予以區分為數個較具同質性的小市場,並以不同的產品及行銷準備因應,且評估每一個區隔化後市場之吸引力。
1.市場區隔之變數:
市場區隔所依據之顧客差異性就是市場區隔之基礎或變數,主要有四項:
地理變數    
地理變數是我們對市場所在地區的基本描述,如國家、地理區域、位置或都市化程度、都市大小、人口密度等。
人口統計
變數    
比較常用的包括:
(1)年齡及生命週期:如嬰兒潮世代的市場規劃。
(2)性別。
(3)所得。
(4)其他人口統計變數:教育程度、職業、社會階層、省籍、國籍、種族等。
心理變數
消費者的人格特質如內向、外向、依賴、獨立、消極或積極等。舉例來說,哈雷機車所賣的人不只是機車騎士,而是對自身認知強調獨立、自我、奔放、自由等形象的人。
行為變數消費者的消費習慣。
2.市場區隔及策略:
行銷人根據市場區隔選擇後,依其涵蓋範圍可分為三種行銷策略:無差異、差異化及集中行銷策略。
3.有效的市場區隔要件:
可衡量(measurable)    
規劃及控制都是以可衡量作為基礎。
可接近(accessible)    
區隔的結果是讓消費者可以接觸該商品。
足量(substantial)    
市場區隔後要夠大,才有經濟效益。
可差異化(differentiable)    
區隔後的市場需具備行銷上的差異性。
可執行的(actionable)    
要做得出來的產品或服務。

二、T:目標市場(Targeting)

1.市場區隔:
大市場經過區隔後,即須針對每一個區隔市場進行考量、分析評估,然後選定一個或數個具有可觀性之市場做為目標市場。
2.目標市場行銷的做法
˙差異化行銷(Differentiating Marketing)
選擇兩個以上的市場區隔,強調人們需求的差異性。針對每種市場分別設計不同產品與行銷計劃。例如可口可樂早期只有一種口味,採無差異行銷;近年改採差異化行銷,因應市場區隔需要而推出香草、零熱量等口味。
˙無差異行銷(Undifferentiated Marketing)
將整體社會視為單一市場,強調人們需求的共同性。公司對整個大眾市場只提供一種標準化的商品或服務,以單一行銷組合策略滿足整個市場。早期美國可口可樂公司便是最顯著的例子。
˙集中行銷∕利基行銷(concentrated marketing∕niche marketing)
當廠商的資源有限,僅選擇一個具獨特屬性之市場區隔,或其他廠商看不上眼的次要市場-即為利基市場,針對此一市場設計具吸引力之產品與行銷計劃,集中全力經營以保障鞏固公司利基。    
˙個人行銷∕一對一行銷(personalized marketing)
此為市場區隔化行銷的最終層次。針對市場客戶層之個人需求,提供客制化的產品與服務。比如為女性顧客量身打造的漸進調整式馬甲,或是Yahoo!奇摩提供的個人部落格服務(可自行選擇或設計部落格樣式)等即是最顯著的例子。若讓顧客參與設計、研發,即由客製化提升為顧客化。

三、P:市場定位(Positioning)

係指由顧客所重視的產品屬性和偏好,以及顧客對競爭產品屬性之認知,來建立一產品或市場空間,再由空間中發掘顧客心目中該產品理想點之位置。所謂產品屬性,有的是建立在產品本身的實體屬性,有的是出於心理上之知覺。
1.評估可能的定位:
產品差異化:例如擁有法拉利紅色烤漆的筆電。
服務差異化:例如送貨到府、免費安裝。
通路差異化:例如網路銷售。
人員差異化:例如加州健身中心標榜年輕的服務人員。
形象差異化:例如女性專用。
2.選擇定位:
是否需要差異,要有多少差異。
哪些地方要有差異。
3.價值主張:
以高價且高利益或低價且低利益來競爭:
4.訂定定位陳述(statement):
例如「天天都便宜」。
5.建立差異化之準則: 
重要性:對消費者而言,所建立之差異化是重要的。
獨特性:對競爭者而言,所建立之差異化是獨特的。
優越性:所建立之差異化必須是優於其它同類商品。
具溝通性:所建立之差異化是可有效告知消費者的。
先佔性或獨佔性:所建立之差異化是競爭者不易或無法模仿的。
可負擔性:所建立之差異化是消費者有能力購買的。
可獲利性:所建立之差異化對公司本身而言是有利潤的。
6.四種定位錯誤:
定位不明:無法使消費者有效區別的定位。
定位混淆:宣稱之產品特色過多,或過於頻繁定位。
狹隘定位:過於強調某特色,反使消費者忽略其他特色。
疑問定位:會讓消費者質疑的定位,如定位產品擁有所有優點,價格卻又最便宜。

消費者行為分析

一、影響購買行為的因素

消費者在一個購買的過程中,要決定下列幾件事情:買什麼?為誰買?誰陪同購買?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包括下列因素:
文化因素包括文化、次文化、社會階層等因素。舉例來說,當一個國家社會缺乏自信或受到壓迫時,「英雄」就會是一種因需要而生的產物。此時「XX之光」、「XX之子」等英雄人物或群眾偶像就會成為眾人注意的焦點。
社會因素乃是指其參考群體、家庭及個人的角色與社會地位。舉例來說,如果是一個學校老師,可能會認為他自己不適合買改裝的重型機車,因為那好像與他的社會地位不符。參考群體則是其所認同的團體。舉例來說,如果他的朋友都有LV的包包,擁有LV的包包便好像是一種自然的選擇。
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包括:(1)年齡及生命階段;(2)職業;(3)經濟狀況;(4)生活型態;(5)人格特質等。
心理因素包括:動機、認知、學習、觀念、態度等。動機的相關理論有馬斯洛的需求理論、赫茲伯格的雙因子動機理論等。

二、購買情境

購買行為是件複雜的任務,在購買之前,除了考量到產品的特色及價格外,同時也受到許多情境因素的影響。凡購買環境、時間壓力、購買者當時的心情,都算是情境因素。而聰明的行銷業者,便會致力於營造能激起消費者購買慾望的情境,以吸引消費者,例如大賣場於用餐時間舉辦試吃促銷,或是百貨公司週年慶造成人山人海的搶購場面。
1.時間:
現在的消費者比過往更加重視時間的觀念。他們通常認為自己缺乏時間,因此造就速食業者免下車取餐的服務;而過長的等候時間也會降低消費意願,所以很多業者會提供電視或報章雜誌,來減低消費者對等候的感覺。
2.購買者的心情:
消費者在購買時的心理狀況會對購買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也會影響購買後的評價,簡單的說,心情較正面時,對產品(有形或無形)都會有較高的評價,心情處於負面狀態時,則較容易有不好的感覺。
3.使用產品的特殊背景:
消費者使用產品的背景當然會影響他的購買行為。如同樣購買一瓶防曬油,就可以有一般防曬、雪地防曬、助曬防曬的不同使用情境,行銷業者在刺激購買時,應當也要採取不同的方式。
4.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上最常被討論的就是商店形象、銷售人員及購買刺激物。商店形象包含了商店的地點、店內的裝潢、店內的音樂等。銷售人員的影響主要發生在與消費者的互動上,除了銷售人員的態度,專業與否也常常被納入考量。所謂的購買刺激物則是指商品的陳列或展示、折扣訊息及試用品。

三、購買決策過程

1.購買角色:
角色是一個比基本人口分類更細緻的分類。同樣的一個男人,可以是爸爸、兒子、學生等不同的角色。在一個購買決定上,即使是兩個以上的人一起決定,每一個人可能也扮演著購買決策上不同的角色。行銷人員通常將消費者之購買角色分類為下列五種:
(1)發起者(initiator)    率先建議或想到購買的人。
(2)影響者(influencer)    對購買決定有影響力的人。
(3)決定者(decider)    最後決定購買決策的人。
(4)購買者(buyer)    實際購買的人。
(5)使用者(user)    使用該購入產品的人。
廣告中我們常見到這種劇情:一個媽媽因為煮飯到一半時沒有油了,請小孩去買。結果,小孩在買的路上因為受不了某種商品的引誘,結果沒有買油反而買了糖。行銷人必須能夠分辨,你到底在做誰的生意。
另外,購買者是個人或是企業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企業與個人的差異主要在於其需求的動機、購買的數量及決策的程序等。
2.購買行為(Buying Behavior):
Assael(1987)認為購買行為受到消費者介入程度與品牌差異影響,可區分為下列四種:
(1)複雜的購買行為(complex buying behavior):消費者高度介入購買品牌差異大的產品,必先經歷一段複雜的購買學習過程(例如搞懂規格)。
(2)降低失調的購買行為(dissonance-reducing buying behavior):消費者雖高度介入,但因品牌差異小而迅速購買,事後若經驗「認知失調(如買到瑕疵品、或其他品牌的優異處)」,將找尋更多信念以支持原購買選擇。
(3)尋求多樣化的購買行為(variety-seeking buying behavior):消費者低度介入,但因品牌差異大,故常頻繁變換品牌以追求新鮮感。
(4)習慣性的購買行為(habitual buying behavior):消費者低度介入購買無甚品牌差異的產品,單純地只是因為習慣而已,並非對品牌有什麼忠誠度。
高度介(涉)入    低度介(涉)入
品牌存在
明顯差異    
複雜的購買行為    
尋求多樣化的購買行為
3.購買的過程:
(1)可描述購買者購買前預備狀態的效果層級模式,包括六個層級:
知曉(awareness)    使消費者知曉產品。
瞭解(knowledge)    加深消費者對產品的瞭解。
喜歡(liking)    讓消費者不僅瞭解產品,還對產品有好感。
偏好(preference)    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比同類品牌好的偏好。
信服(conviction)    建立消費者對產品購買的信念。
購買(purchase)    誘使消費者立即採取購買行動。
(2)消費者從開始想要到最後購買總共會經過下列過程:
需求確認    了解自己要什麼。
資訊收集    收集產品的資訊。收集的來源可分為下列四種
個人(如親友)、商業(如廣告)、公共(如傳媒)、經驗。
方案評估    尋找及比較可行方案。
購買決策    執行採購的決策。
購後行為    購買後產生使用的感覺。

二、購後行為

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始自決策階段,終止於購後反應。一般而言,購後行為會經過以下步驟:
決策確定    消費者在做完購買決策後,即產生一種想要確認其決策是明智的需求。例如經由朋友讚賞來肯定自己,或是搜尋更多產品的正面消息,如果無法被滿足,則會產生認知失調的狀況。
經驗評估    購買之後,消費者必然會使用產品或服務,此時對產品的評估是持續且未刻意進行的,但會影響到消費者後續的購買意願。
滿意程度    消費者使用產品或服務後,對於其整體必然會有滿意或不滿意的感覺,想要知道消費者是否滿意非常簡單,但是想要知道消費者為什麼滿意或不滿意,則很難有明確的答案。
後續反應    經過前面三個階段,消費者通常會得出「離開、抱怨、忠誠」三種結論。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