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之三大理論時期

作者:唐恩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行政學之三大理論時期

由於「行政學」是一門借用學科,所以一百多年來,它的理論、原則、方法,多半來自企業管理學、心理學、人類學、政治學,及社會學的啟迪及應用,其中以受到企業管理學的影響最深。

大致上,行政學理論可以分成三個時期,說明如下:

(一)傳統理論時期(1900年~1930年):

1.此一時期強調「效率」觀念,開始於泰勒的科學管理運動,主要是由三個學派所構成,分別是「管理技術學派」、「行政管理學派」與「科層體制學派」。

2.傳統理論將機關組織視為一個靜態的大機器,然後尋找各種最佳原則,使組織能有效的運作,達到高度效率的要求,且不太重視人性的因素。

(二)修正理論時期(1930年~1960年):

1.此一時期主要在修正及彌補傳統理論的缺失與不足,主張以人類行為及工作動機做為研究的重點,由人群關係學派(Human RelationsSchool)學者所主導。他們運用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人類學等學科的方法,研究機關組織人員的問題,並透過實驗的印證,確認「人」乃是管理的中心,認為組織中的社會、心理等與人有關的因素,才是管理者應該重視的問題。

2.修正理論的主要理論基礎為:

(1)人類潛在能力應予以充分發揮。

(2)人類個別差異應予以考慮。

(3)人格尊嚴應加以維護。

(4)運用激勵原則提高員工績效。

(三)整合理論時期(1960年代迄今):

1.自1960年代以後,強調組織結構及工作程序的傳統理論,與強調人性因素對機關組織具決定性影響的修正理論,均已無法再各自堅持放諸四海皆準的唯一最佳理論,於是系統理論以整合者的姿態應運而生。

2.系統理論將組織視為與外在環境保持互動的開放系統。同時,外在環境的動態性衝擊,必促成組織內部必須因應變化而進行調適。

1970年代的權變理論進一步採取系統的途徑,將各種行政組織與管理的特點予以綜合,然後審度機關組織內、外在環境,採取適當的組織結構及管理方式,揚棄傳統理論與修正理論尋求所謂「唯一最佳方法」(one best way)的企圖。

 

【三民輔考-行政學完全攻略】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