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人文活動

作者:陳亦凡自然與人文地理

臺灣的人文活動

中華郵政

(一)早期(清代)

濁水溪以北

1.以水田為主。
2.沖積扇地形上埤圳開鑿較易。
3.河川長,水量豐沛穩定。
4.埤圳規模大    
(1)彰化平原的八堡圳。
(2)臺中盆地的葫蘆墩圳。

濁水溪以南

1.主要作物為甘蔗與甘藷等雜糧作物,以旱作為主。
2.雨量集中於夏季,乾季明顯。
3.埤圳數目雖多,規模小。

(二)日人治臺後

積極發展臺灣的米糖農業,為供應日本本土之用。

1.水利系統的革新:

1901年大型私有埤圳收歸地方政府管理。
1921年頒「水利組合令」將全臺埤圳納入「水利組合管理」。

2.興建嘉南大圳

(1)緣由

A.灌溉面積有限舊有埤塘雖多,但規模小。

B.看天田多舊有埤塘雖多,但規模小。

C.沿海鹽分地須充足用水來改良土質。

(2)範圍

嘉南平原全區

(3)水源

引濁水溪與曾文溪之水

(4)作法

A.三年輪作制。

B.每一給水區單位

150甲,分三小區,一區種水稻、一區種甘蔗、一區種雜糧,三區輪種,三年為週期循環。

C.優點

滿足日本的需求、維持較高的地力使用、較易控制防治病蟲害。

3.稻蔗品種改良

(1)原因    
原生種,單位面積產量低。
(2)方法     
A.大正初年
由爪哇引進甘蔗新品種,生產量與出糖率增加。
B.大正10年     
引進水稻新品種(蓬萊米)產量大增,使彰化平原及臺中盆地成為臺灣最大穀倉。

(三)光復後

1.農業上:    

致力於土地改革及生產技術改良,並支援工業部門建設,成效卓著。

2.水利環境的改變:    

興建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穩定嘉南平原的用水,支持稻蔗之栽培。

3.都會區的發展:

A.臺中都會區

 a.清末日治時代臺中為中部行政中心、縱貫線鐵路之重要車站。

 b.民國40年代工業化與都市化迅速擴張。

 c.民國60年代臺中港開航、高速公路通車,形成臺中都會區。 

B.嘉義次都會區為嘉南平原的消費中心。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