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民意與政治傳播

作者:林瑋

政治學-民意與政治傳播

民意的定義

不同的學者對於民意提出不同的定義:
(一)呂亞力認為,民意是指在公共事務領域內,人民認為政府應或不應採取行動的看法或立場。
(二)Yeric與 Todd 將民意定義為一群人對共同關心的事務所共有的意見。
(三)Key則認為,民意是指一些政府要慎重注意的民眾意見,包括民眾對於候選人的意見、對政黨的看法、對政府表現的態度、對公眾事務好壞的判準以及對政府的期望。
(四)Hennessy則認為,民意是在一項重要問題上,由一群顯著的大眾所表示出來的偏好之綜合。因此,他提出民意的五種要素,包括:
1.議題的出現。
2.有一群對該議題關心的民眾。
3.民眾偏好之綜合。
4.對該議題意見的表達。
5.參與表達意見的人數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五)Kinder認為民意是政府覺得重要之任何人民的偏好。所以,人民之任何偏好,只要是政府認為應該重視的,就是民意。

民意的特性

根據這些定義,呂亞力提出民意的幾項特點:
(一)民意並不完全理性
我們都希望民意是理性的,可惜它往往並不完全如此。由於人免不了有偏見與成見,對自己不甚瞭解的事物,更易受到親友或其他第三者言辭之影響,而按情感或狹隘的私利作判斷,也為人情之常,如此其意念就不一定理性了;不甚理性的私見積聚的民意就可能未必完全理性。這種不理性的民意,往往表現在為戰爭前夕,人們受到種種宣傳的影響,往往會毫不思索的主戰,反戰的人會被當作洪水猛獸,而不問其理由為何。
(二)民意往往是對某一問題資訊不足瞭解不夠的人形成的意見
許多國家的民意調查顯示一般民眾對政治事務與公共政策資訊都相當欠缺、瞭解都不甚充足,其所以如此,並不全是社會上得不到資訊,或一般民眾的教育程度不能使其瞭解公共事物。其實在一些進步的國家,公共事務的資訊供應是相當充足的,人民的教育程度也相當高,其政治資訊貧乏的主因是許多人對政治不感興趣,他們忙於本身的事業,追求專業知識與改善日常生活,政治並非其關心的焦點,由於政治資訊不足,許多人對公共事務與政策課題的看法都是在有限的知識基礎上形成的,形成之因素中,更有許多與知識是無關的。
(三)民意中有的穩定,有的易變,也有顯性與隱性的不同
所謂穩定的民意,並不是說它不會改變,而是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它能保持不變;而所謂易變的民意則是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就會變動的民意;人民對一些自認熟悉並有固定看法的問題所持的看法,往往不易改變,外界的影響發生之作用也較小,關於這類問題之民意,往往是穩定的;而其對一些自認比較陌生的問題之意見,則較易受外界影響而改變,這類課題之民意往往是易變的。
(四)民意的矛盾性
民意對於議題的態度並非一致且固定的,可能會因為媒體、社會氛圍或是相關人士的態度而有所轉變,甚至態度在短時間內會完全相反,因此說,民意是矛盾的。
(五)民意的不可測量
由於民意的變化太大,而且也不穩定,就整體民眾而言,隱性民意也不在少數,因此,想要透過科學的方式測量民意有其難度。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