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Kavalan)

作者:陳亦凡自然與人文地理

噶瑪蘭族(Kavalan)

中華郵政

分布概況

噶瑪蘭族舊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事實上其聚落數量超過六、七十社。主要分布於宜蘭、羅東、蘇澳一帶、花蓮市附近及東海岸之豐濱鄉與臺東縣長濱鄉等地。噶瑪蘭族原居於蘭陽平原,後因漢人爭地壓力逐漸南遷。

名稱緣由

其名稱由來有二說;歷史學者阮昌銳認為,噶瑪蘭人自稱Kavalan或Kavanan,對照清代文獻蛤仔難、蛤仔欄等名稱,噶瑪蘭之名稱當為音譯;學者陳逸君則提出另一觀點,認為「噶瑪蘭」原指宜蘭地區,因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於上世紀初進行臺灣平埔族調查時,採用噶瑪蘭一詞稱呼當時住在宜蘭平原的原住民,才由地理詞彙轉化為族名。

社會組織

噶瑪蘭的傳統社會結構為母系繼嗣,夫從妻居,子女從母居。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的噶瑪蘭聚落,是現存唯一較為集中的平埔族部落。

祭典與信仰文化

噶瑪蘭傳統重要的祭典有祭祖儀禮與海祭。


太魯閣族(Truku)
 

分布概況

傳說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中白石山腰的一顆大石柱為發祥地,後遷移至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合作村。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陸續翻越中央山脈,遷移至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故遷移後的新居地區今稱為「太魯閣地區」。

名稱緣由

太魯閣(Truku)族語意為「山腰的平臺」、「可居住之地」、為防敵人偷襲的「瞭望臺之地」,因此太魯閣族祖先稱住在此地的人為「太魯閣(Truku)族」。

社會組織

太魯閣是男女分工的生活模式,男獵女織,不過在日常生活中還是以兩性互補為原則。雖然是父系社會,女生隨著年紀的增長,在家中的地位也會漸漸提升,有發言權。

祭典與信仰文化

彩虹橋信仰,重要祭典有:祖靈祭、播種祭與收割祭。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