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發展 (二)- 中國歷史

作者:陳亦凡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清末民初的發展 (二)- 中國歷史

中國歷史

 

三、文化與思想的演進

   (一) 新制教育的建立

         1. 新式學校建立之始:

             自強運動時期(1862 年~ 1894 年)已經開始。

         2. 庚子新政後學堂之開辦:(1901 年~ 1911 年)

            (1) 光緒 27 年(1901 年),改各省書院為學堂。省城中及府州縣分設大學、中學、小學及蒙
                 養學堂。

            (2) 光緒 29 年(1903 年),頒布學堂章程

            (3) 光緒 32 年(1906 年),一律停止鄉、會試。

            (4) 設立學部,管轄高等教育,各省設提學使,管轄中等以下學堂。

         3. 私人興學之代表─張伯苓:

 南開中學  光緒 30 年(1904 年),由私立學堂改為中學,宣統3 年(1911 年)定名。
 南開大學  民國 8 年(1919 年)成立。

         4. 留學風氣甚盛:

            公費留學,自強運動時多留學歐美,庚子新政後多留學日本

         5. 意義:

            流傳 2 千餘年之私家教育,以及有千餘年歷史之科舉制度與 5 百餘年的八股考試制度,正式結
            束於光緒 32 年(1906 年)。教育成為國家要政之一。

   (二) 新文化運動

         1. 內涵:

✸ 對傳統文化的檢討(主要針對儒家文化)

• 始於清末,以譚嗣同對儒家之批評為代表。

• 民初則以陳獨秀為代表。

✸ 新思想的引進
主要目標為民主與科學,但亦使馬克斯主義流傳中國。

            (1) 新文學的提倡─白話文:

  胡適  

• 民國 6 年,胡適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項原則。

• 民國 7 年,新青年始用白話文編排。

  陳獨秀  

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

• 國民文學:平易的、抒情的。

• 寫實文學:新鮮的、立誠的。

• 社會文學:明瞭的、通俗的。

            (2) 對中西文化的爭論分成 3 派:

    論 點     人 物  
 全盤西化派  對傳統儒家思想不滿,認為阻礙新發展 陳獨秀
 中國本位派  認為傳統儒家思想最優秀 梁漱溟
 調和中庸派  對中國傳統文化並不全盤否定 胡適、梁啟超

         2. 目的:創造新文化,通行全中國。

         3. 負面影響:

            使傳統文化受到傷害,反而導致社會陷於混亂中。

         4. 正面影響:

            (1) 有助於民主政治的建立與學術文化的發展。

            (2) 民國 8 年之五四愛國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有密切關係。

   (三) 階層覺醒

         1. 新式知識分子的出現:

            (1) 成為社會的主要改革力量。

            (2) 自強運動(同治維新)、變法運動、立憲運動、革命及五四運動,皆由知識分子倡導產生。

            (3) 因操之過急,多以失敗收尾,不免有挫折之感。因此在五四運動之後,知識分子的社會關注
                 點逐漸分歧。

         2. 工商階層的覺醒:

            (1) 清末時期,由於西方列強來犯,加上西方工業產品的輸入,使得中國逐漸改變以往重士輕工
                 商的觀念,工商業從業人口增加,社會地位提高。

            (2) 曾發動全國性罷工以響應五四運動,成立各種工會,從事勞工運動以改善勞動環境等等。

         3. 婦女地位的提升:

            (1) 在維新變法之前,已有人提倡廢棄纏足、興辦女學等試圖改變婦女地位的建議。

            (2) 後因西方思潮衝擊,婦女開始自我覺醒,起而鼓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並多方鼓勵女子參
                 政或參加革命。如五四運動時,各地中等學校女生則起而響應。

 

 

 

 

考試資訊》

導遊領隊證照考試 考古題下載

一般警察特考 考古題下載

鐵路特考 考古題下載

台電招考 考古題下載

高普考 考古題下載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