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傷害緊急處理

作者:陳亦凡x陳毅弘x龍玉雲

運動傷害緊急處理

運動傷害緊急處理常識

以受傷部位而言,膝、踝、脊椎、手指,常見的為扭傷,大腿、小腿、背、肩,易拉傷或挫傷。
以受傷組織而言,可分挫傷、關節韌帶扭傷、肌肉肌腱拉傷等。(PS:肌腱炎易發生在踝、肩、肘,但它屬於慢性運動傷害。)

一、急性運動傷害

一般急性的運動傷害產生時,為了使腫脹及疼痛緩和,並減少送醫前傷勢的惡化,通常採用R.I.C.E的處置法。基本急性的運動傷害有挫傷、關節韌帶扭傷或肌肉肌腱的拉傷,這些傷害發生時即需採用此法。
RRest 代表休息
立刻休息,停止運動,減少由於繼續活動所引起疼痛、出血或腫脹現象,並預防傷勢惡化。
I Icing 代表冰敷
冷的作用乃在使局部血管收縮,減少急性發炎腫脹,會強化膠原纖維,可使膠原纖維強硬,不易拉斷,也能放鬆肌肉,並使局部麻醉,止痛以及能消炎,所以冰敷具止痛和鬆筋的效果。
 不適用冷(冰)敷者:
1.周邊血管疾病者。
2.心臟血管疾病者。
3.雷諾氏現象患者。
4.局部失去知覺者。
C Compression 代表壓迫
E Elevation 代表抬高
壓迫及抬高乃為了止血止腫,可用彈性繃帶、毛巾或布條包起來,施予適當的壓迫,幫忙血管收縮,壓住破裂的微血管,減少繼續出血腫痛的趨勢,達到止腫、止痛效果。

二、肌肉酸痛

運動時或運動後,很容易產生肌肉酸痛,大部份是由於肌肉缺血、肌肉痙攣、乳酸堆積等引起的,最好的治療方法乃是熱療,尤其泡在熱水池中,一邊按摩一邊輕輕作伸展拉筋,很容易減輕酸痛。

三、肌肉抽筋

抽筋是一般人無論在陸上運動或游泳常發生的現象。肌肉發生抽筋時,應立刻停止運動,休息,伸展抽筋的肌肉,慢慢地拉長。千萬不可用力打肌肉,更不能用腳拼命踢抽筋的腳底,因為用力過猛,易造成肌肉纖維斷裂,或撕裂的危險。如果肌肉抽筋時間較長,可利用熱敷的方式,可迅速消除酸痛。如果抽筋是因為鹽份流失太多造成,則需補充鹽水才能解除酸痛。預防抽筋則需先作暖身運動及伸展操,不要過份疲勞,並適當補充鹽分,心情放鬆,血液循環暢通,尤其游泳前一定要先作暖身運動,使身體發熱。

四、運動按摩

順序從末稍神經往中樞神經為原則。

旅遊中特殊症狀預防與急救

一、飛行時差(Jet Lag)

1.定義:
身體的自然節奏和睡眠週期受到擾亂而引起的症狀,通常在短時間內橫越多個時區所引發。由西飛向東所造成的飛行時差,比由東飛向西時嚴重,所需要復原的時間也較久。
2.症狀:
腸胃不適(食慾不振)、全身倦怠、白日精神不濟、夜晚難以入眠等。甚至會影響工作和思維的表現。很多症狀往往合併有旅行本身帶來的疲倦感,這些症狀會隨者身體漸適應新的時區,而慢慢改善。
3.預防:
(1)出發前應有充足的休息,及避免睡眠不足。
(2)當旅程少過三天時,應試著按出發地的時間表作息,而不是按目的地的作息時間。如有特別需要,請先諮詢專業醫師。
(3)當旅程超過三天以上,應立即依目的地的睡眠及用膳時間作息。如有需要,可以在最初的數天作午間小睡,以助適應。
(4)抵達目的地後,白天時應多接受戶外陽光照射,可以減少時差的症狀。
(5)在飛行途中,儘量避免飲用過多的酒精和具有咖啡因的飲料。
(6)避免過量飲食,適時補充水分及限制過量酒精攝取亦有幫助。
(7)短效的安眠藥可能有幫助,如有需要時,應先與專業醫生商討後,再決定是否使用。
(8)褪黑激素(Melatonin)曾被宣稱可減緩時差的影響,但它的安全性及使用劑量仍有待證實;如服用時間及劑量不當時易有反效果,應先請教專業醫生。目前WHO並不建議使用褪黑激素。

二、動暈症(Motion Sickness)

1.定義:
動暈最常發生在海上,其他在火車、交通工具或乘坐飛機時,也有可能發生,即我們常聽到的暈車或暈船。由於目前空中飛行較為平穩,發生動暈症的機會也較其他交通工具來的少,但多數旅客都有暈車或暈船的經驗。
內耳的聽覺及平衡器官,經由視覺器官和其他部位發出的訊號去維持平衡,當訊息受到干擾時(例如身體處於靜止,但眼睛卻察覺到移動),這個系統便受到擾亂,進而產生動暈的病徵。
2.症狀:
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眩暈、面色蒼白及冒冷汗等,在婦女(尤其是懷孕及經期間)及2-12歲的兒童較常發生。
3.預防:
(1)出發前24小時內及旅程中,避免飲酒。
(2)進食。
(3)選擇交通工具中最穩定的部位。例如:船中央的位置、飛機上較靠機翼的位置,或汽車的前座、火車上前行的座位,或巴士中間稍前的位置。
(4)將視線固定於遠處的某一個定點。盡量保持身體靜止和避免快速的頭部動作。
(5)將眼睛閉上或躺著休息。
4.藥物使用:
(1)抗組織胺類藥物(antihistamines)可以預防或減輕動暈。應在旅程前30至60分鐘及沿途服用。副作用包括有易口乾舌燥,注意力不集中及容易睏倦等現象。
(2)東莨菪鹼(Scopolamine)有口服及經皮吸收貼片兩種劑型,口服劑型可使用於6-8小時的短程旅行,貼片則適用於持續數日之行程,並應在行前4-6小時使用,貼在無毛髮覆蓋處(如:耳後)。
(3)所有的抗暈藥物都應避免使用於患有青光眼、呼吸系統問題如哮喘、或因前列腺肥大而排尿有困難的病人。
(4)服藥前應先與專業醫生商量。
(5)自行駕駛及從事水中活動者,不宜使用抗暈藥物。

三、曬傷

1.造成曬傷(Sunburn)之原因:
陽光中的紫外線是引起曬傷的物質。紫外線中包含兩種主要成份:UVA和UVB。紫外線雖有助於製造維他命D以利鈣質吸收,卻會引起某些皮膚的藥物反應(例如口服避孕藥、某些抗瘧疾藥等)。UVA亦使皮膚曬黑及產生皺紋;而UVB造成皮膚曬傷,老化,及造成皮膚癌。每日的上午十時到下午四時,是一天中最容易曝露到陽光的時間。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有從事戶外的活動,尤其是在沙灘、雪地、海邊等地方。
2.症狀:
曬傷的症狀,通常不會立即出現,多發生於曝露日曬四小時之後,於3到5日後漸漸消失並恢復。在嬰幼兒及老年人身上,會出現較嚴重的症狀。
(1)較輕的症狀:
A.皮膚出現紅腫熱痛的現象。
B.出現水泡。
C.皮膚有曬黑的現象,甚至會脫皮。
(2)嚴重的可能伴隨有以下症狀:
A.神智不清,頭痛。
B.噁心嘔吐。
C.發燒至38.5°C以上。
D.皮膚疼痛面積過大或發熱超過四十八小時。 
3.預防:
(1)儘量避免在陽光最強的時段(10:00AM~3:00PM)外出或從事戶外活動。 
(2)使用洋傘、帽子,穿著長袖衣物。 
(3)使用安全合格的太陽眼鏡,尤其是在沙灘及雪地上時。 
(4)使用防曬油。注意要用防曬係數(SPF)15或以上的防曬油。在游泳或出汗後應重新塗上,並定時補充。 
(5)有些防蚊液會降低防曬油的效果,兩者合併使用時應注意。 
(6)如有使用抗瘧疾藥物(Doxycycline)時,應更加留意。
4.治療方式:
(1)沒有任何快速方法可以有效治療。 
(2)可服用止痛藥物以減輕疼痛。 
(3)局部冰敷,注意不可刺破水泡,以免二次感染。 
(4)曬傷的皮膚應避免繼續被曬傷及過分刺激,以減少疼痛。 
(5)若曬傷面積過大,或合併有其他症狀時,應立即就醫。

四、深層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

1.定義:
即一般俗稱之經濟艙症候群。血栓最常發生在小腿以及大腿的深層靜脈,造成血管內的血流部分或完全的阻塞。而這些血栓也可能會隨著血流移到肺部的血管,而造成可能致命的情況–肺栓塞。 
2.症狀:
小的深層靜脈血栓可能不會有臨床上的症狀。較大的深層靜脈血栓造成血流部分或者完全的阻塞時,可能會出現腿部紅、腫、痛的情形。若是血栓隨著血流移到肺部造成肺栓塞時,就可能會出現胸痛、呼吸喘甚至突然死亡。 
3.預防:
(1)具有以上的危險因子的旅客,在旅途出發前記得諮詢醫師。 
(2)長程飛行時要記得定時起身走動,例如:每2-3小時到洗手間一次。走動不但可以減緩長程飛行的疲倦、僵硬、不適,也可以減低形成深層靜脈血栓的危險性。另外要記得座位最好不要放置手提行李,因為會減少腿部的活動空間。 
(3)多喝水。避免喝咖啡及酒。 
(4)穿著較寬鬆的衣服。可考慮穿著彈性襪,但必須選擇合適尺碼才可發揮預防功效。 
(5)目前無證據顯示使用阿斯匹靈可以有效的預防深層靜脈血栓。

五、低溫相關疾病

1.和低溫有關的常見疾病有低體溫和凍瘡。 
(1)低體溫症:在寒冷的環境下(雪地、雨水、暴風、或浸在寒冷的水中等情況),身體散熱的速度會比產生熱能為快,而容易造成體溫過低。體溫過低多發生於體溫降至攝氏35度以下,而高危險的族群則包括年長者及嬰兒和幼童。低溫症的症狀有:顫抖或手腳活動遲鈍、虛弱、意識混亂、失憶、言語不清。當發現同伴有任何以上的情況時,記得要保暖並保持患者乾爽。假如體溫低於攝氏35度,應立即求醫。 
(2)凍瘡:凍瘡是組織因冷凝而受到損害,常常發生在血液循環不佳或未穿上適當禦寒衣服的情況。患處多是鼻子、耳、面頰、下頷、手指及腳趾,症狀有:皮膚蒼白或灰黃,且顯得格外僵硬或光滑;在患處則會感覺麻木,失去知覺。凍瘡可引致身體終身受損甚至須截肢。凍傷時不可磨擦也不可按摩患處,也不可以輻射熱方式(如火爐)使患處溫暖。並應注意回溫後不能再凍傷,否則會比沒回溫更嚴重。
2.嚴寒中的保健之道:
(1)穿著適當的服裝。
(2)穿備充足的保暖服裝。最好能選用能擋風和防水的材質,同時又能保暖。記得覆蓋外露的身體部分,如鼻子、耳朵、面頰、下頷,及用厚羊毛製的襪和手套來保護腳趾和手指等。一旦淋濕時要盡快除掉潮濕的衣服。
(3)留意症狀的發生:注意自己及同伴有否凍傷的早期症狀。凍瘡通常不是自己發覺而是被同伴發現的。低體溫症屬於需緊急醫療的問題,應立即尋求醫療援助。
(4)避免飲酒和吸煙。

六、高山症

1.定義:
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會使得大氣壓力下降,導致氧氣的分壓降低,以4000公尺高度而言,其氧氣濃度約為平地的60%。高山症是因為低血氧而引起,通常都是因為身體適應高地環境的速度趕不上高度上升的速度所造成。
2.種類及症狀:
高山症主要分為三大類:
(1)急性高山症:
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通常在抵達高地後的6-12小時出現。臨床的症狀有:頭痛,伴隨有以下任一項:虛弱無力;腸胃道症狀: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頭暈頭昏;睡眠不佳。 症狀通常在24-48小時後緩解,或因使用氧氣及止痛或止吐藥而解除。 
(2)高海拔腦水腫:
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高海拔腦水腫一旦出現是會快速導致死亡的疾病,通常在出現急性高山症(AMS)後出現:協調能力喪失、步態不穩或意識狀態改變。步態不穩可以以測試"Tandem gait": 請受試者在平坦地面上,腳跟緊接著腳尖走一直線,大約走5公尺,正常者是不會搖晃或跌出線外。 
(3)高海拔肺水腫:
Hight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高海拔肺水腫也是一旦出現是會快速導致死亡的疾病,而且進展到死亡的速度可能比高海拔腦水腫更快。臨床上可以單獨,或合併高海拔腦水腫一起出現。臨床症狀有:休息狀態下有呼吸不適、咳嗽、虛弱無力或運動能力喪失、胸悶。
3.預防:
(1)出發前諮詢醫生作身體檢查評估。
(2)避免一日內會使得晚上睡在海拔2750m以上的旅遊行程。並且盡量避免直接以飛行的方式前往高地。如果必須直飛使得首日睡眠得在高度超過2750m的地區,最好考慮使用預防性藥物。 
(3)在海拔2000-2500公尺以上的旅遊最好能過夜後再上升高度。 
(4)在抵達高地後的首24小時避免過度運動以及酒精性飲料。記得要多喝水。 
(5)爬山時要慢慢上山,不要操之過急,使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對低氧氣的環境轉變作出適應。可以白天爬高一點,晚上則睡在較低的地方。
(6)注意自己或同行隊友是否出現高山症的早期症狀。
4.急救:
(1)不要帶著AMS的症狀上升高度。
(2)在同一高度休息後,症狀仍未緩解或一旦症狀惡化,立刻下山前往低海拔區域。
(3)不要將患有AMS的人單獨留下。
(4)高海拔腦水腫和高海拔肺水腫都是會快速導致死亡的疾病。但是,如果及早處理,卻幾乎可以得救且完全康復。所謂及早處理,就是一發現立刻下降海拔(一般降低500-1000m)。而像高壓袋治療、氧氣治療只是暫時救急的方法。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