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觀光導覽-1

作者:陳亦凡x陳毅弘x龍玉雲

臺灣觀光導覽-1

臺灣概況

一、地理位置

1.臺灣位於亞洲大陸棚東緣,是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交界,面積約有3.6萬平方公里(14,400平方英哩),位於亞洲大陸東南方、太平洋西岸東亞島弧間,北臨日本、琉球群島,南接菲律賓群島,是往來亞洲各地的樞紐。
2.臺灣與中國福建省東方距離約150公里,隔著臺灣海峽與福建相望,其中最狹處約在新竹至福建省的距離,僅130公里,而最寬處位於巴士海峽交界處,達250公里以上,平均寬200公里。

二、自然資源

臺灣同時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等各種自然生態,其中原生特有種的比例相當高,在18,400多種野生動物中即佔20%以上。

三、人文風貌

由於兼融閩南、客家、外省及原住民等不同的族群,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色彩,無論在宗教信仰、建築、語言、生活習慣及飲食風味上,均處處展現和諧共榮的繽紛景象;其中「美食」為最鮮明的一項代表,多元豐富的美食饗宴,使臺灣「美食王國」之名備受世界肯定。

四、氣候概況

1.臺灣全年溫暖,四季中以春冬的變化較大,夏秋變化較小,有著最適合旅遊的天氣,年平均溫度約為22度,平均最低溫不過12-17度(54-63ºF),只有在少數的高山地區,可以一瞥雪花的影子。
2.在春夏之交時(每年的3月-5月),偶受滯留鋒面徘徊影響,有著細雨綿綿的天氣型態。臺灣的夏天(每年的6月-8月),偶爾會有颱風經過,須留意氣象報導,因為颱風天所造成海邊波濤洶湧的海浪,絕對不是觀賞奇景的好時機。
3.在秋天的臺灣(約每年的9月-11月),則可以縱情於天天的晴朗涼爽裡。臺灣短暫而溫暖的冬天(每年的12月-2月),是賞楓的季節,偶爾來襲的寒流,是泡湯族的最愛。

五、自然環境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是16世紀葡萄牙人看到臺灣這片青翠秀麗的島嶼所發出的讚嘆!臺灣本島東西狹而南北長,全島有三分之二的面積分佈著高山林地,其他部分則由丘陵、平台高地、海岸平原及盆地所構成,主要山脈皆為南北走向,中央山脈由北到南縱貫全島,是臺灣東、西部河川的分水嶺;其西側的玉山山脈,主峰接近4,000公尺,為東北亞第一高峰。
1.高山峻嶺:
臺灣擁有豐富的林相資源,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多達258座,是世界各國少有的地理現象。
2.海洋世界:
(1)臺灣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在東海岸太平洋,可以看到一群群瓶鼻海豚、飛旋海豚、花紋海豚、佛氏海豚、熱帶斑海豚跳躍海面。
(2)南方墾丁以及離島的綠島、澎湖地區,還有美麗的珊瑚群,蔚藍美麗的海洋世界,盡收眼底。
3.生態公園:
(1)臺灣沿岸由於泥質灘地及紅樹林生長,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候鳥群,成為候鳥過境棲息的庇護所。
(2)春夏之際由熱帶地區到臺灣來避暑的夏候鳥,如羽色豔麗漂亮的八色鳥。
(3)秋季時由寒溫帶南下到臺灣避寒的冬候鳥,如全世界所剩不多的黑面琵鷺,每年都會來到臺灣曾文溪口沼澤地度冬。
(4)每年國慶期間,準時來台共度光輝10月的國慶鳥─灰面鷲。

六、歷史沿革

1.臺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
2.7000年前起到大約400年前,南島語系原住民的祖先先後、陸續的漂流到臺灣來,成為目前所知臺灣最早的居民。
3.「臺灣」原本是古代臺灣臺灣南部大潟湖「海翁窟」(今台南市安平與赤崁樓之間)海外沙線上一個小部落的名稱。
4.十六世紀的「臺灣」指今天台南安平古堡一帶。
5.十七世紀初指今天台南市一帶,十七世紀中明鄭和清朝對抗期間,臺灣已經是今天臺灣全島的代名詞。
6.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決定在臺灣設官分治,設一府三縣,府名臺灣,縣名臺灣、諸羅、鳳山,「臺灣」正式成為今天臺灣本島與澎湖列嶼的代名詞。

傳統文藝

一、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為掌中戲,欣賞重點首推口白與操偶。
二、油紙傘
美濃是臺灣油紙傘的故鄉。油紙傘的油紙二字和「有子」諧音,加上傘中有四人,且傘形圓滿,因此,帶有多子多孫的祝福之意。所以在男孩16歲成年禮時,或是女兒出閣,即贈與一對紙傘,象徵團圓多子多孫之意。
三、捏麵人
捏麵人又稱為米雕人,其材料為糯米粉團、麵粉團,蒸熟後運用。最早出現在中國山東河北一帶。
四、吹糖
吹糖以麥芽糖為主要材料,吹糖的手藝雖然很快就能學會,但要得到竅門就得費上一番工夫。
五、中國結
1.中國結的起源,目前可以查考最早的資料,可以溯源到1萬8,000以前的舊時代晚期,從北京山頂洞人文化遺跡中出土的一枚長約8.2公分的骨針,及一些穿孔的貝殼、石珠。 
2.民國69年,臺灣一群熱愛結繩藝術的朋友將其命名為「中國結」。
六、陀螺
1.中國在宋朝時,就已出現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叫作千千。
2.在桃園大溪,當地人幾乎從小到大都會抽陀螺,福仁宮的一代陀螺王所展示的陀螺大的可達120斤,打陀螺用的麻繩比拇指還粗。
七、扯鈴
扯鈴古代又叫為「空鐘」、「天龍」、「抖牛」、「地鈴」、「空竹」、「響鈴」等等的名稱,如今我們通稱為扯鈴。
八、書法
書法是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中國書體的沿革按其發生之次序應為:
九、南北管
彰化縣是全省南管及北管音樂戲曲上保存最完整的縣市,早期因經濟蓬勃發展而盛極一時。

居住習俗

一、聚落

人們居住的聚落以其大小來分,聚落大的、人口集中的為都市或城鎮,聚落小的為村落。 
1.都市或城鎮有古老和現代的分別,與開發有關。 
2.鄉村的聚落,臺北各地情形都不同,以濁水溪為界。北部為「散居型」,南部為「集居型」,但在中部鹿港、員林等地則為兩型的混合型。 
3.金門地區之宗族觀念深厚,聚落社會多為同姓宗族所形成,並以宗祠為中心,以水頭的黃氏為其代表。

二、住宅

臺灣民間的建築大體維持漳泉一帶的式樣。城市和富有人家多為瓦屋,用磚砌牆。鄉村的房屋大多為竹厝、木屋和土角厝。

臺灣的地名

一、命名方式

1.語言別譯名:
(1)歐語相關者:三貂角。
(2)日語相關者:追分、瑞穗、豐田。
(3)原住民語相關者:八芝蘭、赤崁。
2.大陸原鄉地名移植:
(1)源自原鄉:南安、漳州察、泉州厝(福建)、潮州寮、海豐厝(廣東)。
(2)閩粵地緣性移民的主觀吉祥命名:福興、福隆、廣興。
(3)血緣性關係者:曾厝、彭屋。
(4)與產業活動相關者:廓子、頂廓、油車口、苓雅寮、石滬、滬尾。
(5)土地拓墾相關者:六張犁、七股、五結、王田、官田
(6)房屋建物相關者:蚵寮、枋寮、八塊厝、公館。
(7)與灌溉設施關係:石埤。
3.反映自然環境的地名:
(1)洲:葫蘆洲(陸上沙洲)、外傘頂州(海上沙洲)。
(2)汕:鯤鯓。
(3)崙:中崙、沙崙(崙原意指小岡阜,用於沙地上則表示沙丘)。
(4)坑:深坑、金瓜坑。
(5)坪:大坪林。
(6)湖:竹子湖。
(7)崎:大崎腳。
(8)壢:中壢。
(9)墘:埔墘。
(10)崁:大嵙崁。
(11)埔:三重埔、平埔(平地)。

二、全臺灣各地方的舊地

民俗節慶

一、傳統節慶

1.農曆春節:
春節氣氛以農曆正月初一到初五這段期間最為濃厚,民間俗稱過年,含有辭舊迎新之意,被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春節的習俗還有大年初一拜年、初二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初四接財神、初五開市、初九拜天公(玉皇大帝)等。
2.元宵節:
農曆1月15日是元宵節,一般稱為「小過年」,全國各地張燈結綵熱鬧地辦理燈會慶元宵系列活動,包括臺灣燈會、平溪天燈、台東炸寒單、台南鹽水蜂炮、臺北燈會及高雄燈會等及各地廟宇傳統慶祝儀式,已成為最受國際觀光客喜愛的臺灣節慶。
3.端午節:
端午節與春節、中秋節並稱三大節日,民間又稱詩人節。端午節最普遍的習俗為「划龍舟」和「吃粽子」。除此之外,另有各種舊習俗在民間廣為流傳,如在門上懸掛艾草、菖蒲、榕枝等,藉以驅避蚊蟲;懸掛鍾馗畫像、佩帶香包及飲雄黃酒還等以保平安。
4.中元節:
農曆7月俗稱「鬼月」,農曆7月15日,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簡稱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基隆市政府舉辦的雞籠中元祭、宜蘭縣頭城及屏東縣恆春的搶孤,都是中元節重要的傳統習俗。
5.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節,主要活動包含拜月、祭土地、走月亮、吃月餅等,都是從月亮衍生而來的習俗。

二、慶元宵系列活動

1.臺灣燈會:
交通部觀光局20年來都以「民俗文化根、傳統國際化」的理念來辦理臺灣燈會。
2.臺北、高雄燈會:
臺北燈節在中正紀念堂一連舉辦多天,以元宵節當天掀起最高潮。高雄燈會則選在景致優美愛河舉辦。
3.平溪放天燈:
追溯平溪天燈的由來,主要因新北市平溪區地處偏遠山區,早年入山開拓者常遭殺害搶劫,為便於通信,乃以放天燈的方式來互報平安。流傳至今,平溪天燈已成為遊人許願祈福的象徵物。
4.鹽水蜂炮:
「北天燈、南蜂炮」,元宵夜除了放天燈之外,台南市鹽水鎮武廟的蜂炮也聞名國內外。據說由來是因為清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瘟疫流行,致使當地百姓生計困難,故祈求關聖帝君顯威靈、出巡遶境,從1月13日至1月15日一連三天,所到之處,百姓施放煙火鞭炮,藉以去除瘟疫﹔此後,鹽水鎮一帶果然歸於安寧。
5.炸寒單:
每年農曆元月十五日鬧元宵的時候,台東市主要活動是寒單爺出巡。對民眾來說,便是接財神爺。因為相傳寒單爺,是封神榜中,管天庫、善聚財的武財神趙公明,所以一出巡,大家爭相迎接,在一年之始討個吉利。祂生性怕冷,所以又稱寒單爺。

三、宗教慶典活動

1.大甲媽祖文化節:
大甲鎮瀾宮進香活動一般於農曆3月不定期舉行,整個隊伍經彰化員林、雲林西螺、虎尾到嘉義縣新港奉天宮,歷時八天七夜。
2.內門宋江陣:
(1)宋江陣的由來:
A.相傳有人把水滸傳的故事附會上去,說是宋朝的俠盜宋江為操練部眾所組成的陣式,以便攻城。
B.另一種說法說它是少林武學的一支,屬於實拳一派,與少林的單套拳、獅陣、劍獅同時流傳下來。
C.有人認為臺灣的宋江陣,是明末鄭成功操練部隊,保衛海疆,所發明的一套教練術。
(2)宋江陣流傳在臺灣南部,而以高雄市最多,堪稱是宋江陣的故鄉。高雄市的大樹區及內門區都有為數不少的宋江陣。
(3)內門鄉原名羅漢門,全鄉人口不到三萬,卻有十五個宋江陣,該鄉的宋江陣,被譽為世界級的國寶藝術。另外,內門鄉也有總鋪師之鄉的稱呼,鄉內擁有合格廚師執照的鄉民約有150位左右,是全臺灣總舖師分布最密集的鄉鎮。
3.東港迎王平安祭:
每三年舉行一次的「東港迎王平安祭」約在農曆9月份於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舉行,場面最為熱鬧盛大;西港燒王船在農曆4月中旬於台南市西港區慶安宮舉行,整個祭典為期8天7夜,包含請王、過火、遶境、宴王、送王等諸多儀式,最後一天的燒王船儀式是整個祭典的高潮。。
4.鯤鯓王平安鹽祭:
雲嘉南的鹽業歷史早在明鄭時期即在西南沿海地區奠下了深厚的基石,每年當時序從楓紅轉入寒冬之際,正是南臺灣沿海風力強烈、雨量稀少,適合曬鹽的理想季節,一系列精采可期的活動以「鹽」為主軸,結合當地傳統的王爺信仰總廟南鯤鯓代天府及鹽民的原鄉-北門,作為活動的出發點。 

臺灣古蹟

一、分類

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條第1項規定,古蹟依其主管機關區分為國定、直轄市定、縣(市)定三類,由各級主管機關審查指定後,辦理公告。古蹟之指定,依下列基準為之: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
2.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
3.各時代表現地方營造技術流派特色者。
4.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
5.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6.具其他古蹟價值者。

二、臺灣古蹟之最

臺灣最早興建的
古蹟    建於1624年的台南安平熱蘭遮城(Zeelandia),即今俗稱安平古堡者。
臺灣最早被發現的史前考古遺址    於1897年由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所發現的臺北的圓山遺址,因有許多石器及貝殼出土,也被稱為圓山貝塚。
臺灣牆壁最厚的古建築    創建於明崇禎十五年的淡水紅毛城,它稱為聖多明哥城(St.Domingo),初為西班牙人所建,後再由荷蘭人改建。
臺灣歷史最古老的孔子廟    明鄭時期參軍陳永華在明永曆十九(1665年)所建的台南孔廟。
臺灣現存最古老的城池    高雄左營的鳳山縣舊城,初建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經道光九年間大整修,至今仍保存北門、東門與南門。
臺灣最高的石柱古    為花蓮瑞穗鄉舞鶴村的掃叭遺址,高達六公尺餘,可能為新石器時代之物,與卑南文化屬於相近之文化習俗。
臺灣長度最長的
古蹟    橫越中央山脈的八通關道,此古道開闢於清光緒元年(1875年),當時欽差大臣沈葆禎開山撫番,加強前山與後山之聯絡,開闢了八通關古道,從南投竹山,溯陳有蘭溪至八通關,越過中央山脈抵達玉里,途中碑碣甚多,包括德遍山陬碑、萬年亨衢碑、化及蠻陌碑及開闢鴻荒碑等。
臺灣現存最古老且最完整的城門門扇    臺北府北門,始建於清光緒五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才竣工。
臺灣最巨大的官紳大宅    為台中縣霧峰鄉林家宮保第。
臺灣現存年代最早的娃建彩畫    為台中縣神岡鄉社的林氏大夫第。
臺灣信徒最廣的媽祖廟    北港朝天宮,信徒分佈全台。
臺灣現存唯一的廣東潮洲式寺廟    為台南的三山國王廟,由潮洲移民於清初乾隆七年(1742年)所建。
臺灣年代最古老的寺廟    澎湖馬公天后宮,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距今近四百年,可稱之為台澎第一廟。
全臺灣唯一的一座都城隍廟    創建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新竹市,其地位高於府縣級。
臺灣現存唯一的節孝祠    位於彰化八卦山下,是古時為了對節孝與節烈婦女表示尊敬而建立的祠堂。
臺閩地區現存最為完整壯觀的牌坊    位於金門縣的良功母節孝坊,節孝坊建於清嘉慶17年(西元1812年)。
臺灣現存完整的福建汀州客家廟    淡水的定光佛寺。
臺灣現存最早採用一柱雙龍的祠廟    臺北陳德星堂,宅原建於清末光緒年間,1912年遷建至現址。
臺灣現存最早的六角形鐘鼓樓    臺北艋舺龍山寺,清代重建時並沒有鐘鼓樓,直到1919年重建時,由福建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建造三重簷約六角形鐘鼓樓。
臺灣唯一的銅鑄
龍柱    出現在臺北艋舺龍山寺,其前殿的龍柱為1919年大修時所置。
臺灣現存最高大的惜字爐    桃園龍潭聖蹟亭。
臺灣現存規模最大且最完整的中國式古庭園    板橋林本源園邸,也稱為林家花園。
臺灣現存年代最古老的教堂    屏東縣萬金天主堂,原創建於清咸豐年間。
存臺灣最早的西式教育學堂    加拿大基督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在光緒八年(1882年)於淡水所建的牛津理學堂。
臺灣現存年代最古的洋樓    高雄港口哨船頭山丘上的前清打狗英國領事館,創建於清同治五年(1866年)。
臺灣最古老的鐵路隧道     清光緒年間臺灣巡撫劉銘傳所建的基隆獅球嶺隧道。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動工,至十六年(1890年)竣工。全長二百三十五公尺,南洞口外還可見到劉銘傳的題額「曠宇大開」。
臺灣僅存的接官亭    在台南市,這種建築有如一座牌樓,古時作為接送官員來台的碼頭標誌,創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
臺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大座古炮臺    西臺古堡,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創建於清朝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前門洞上嵌有李鴻章所題「西嶼西臺」石額。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