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理-1

作者:陳毅弘*陳亦凡*龍玉雲

臺灣地理-1

總論

一、本島範圍與地理位置

1.臺灣島嶼:
臺灣島嶼區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接觸帶。
(1)範圍:包括臺灣本島、澎湖群島(64個)和附近其他屬島(21個)合計共86島嶼。
(2)總面積:總計為三萬五千九百六十一平方公里(35,961km2)。
(3)經緯度與時區:臺灣本島之地理位置為東經120°E至122°E、北緯22°N至25°N。
臺灣所屬時區為UTC+8(距世界標準時間以東八個時區),無夏時制。
(4)四極點:
A.極東:釣魚臺列嶼的赤尾嶼124°34'E。
B.極西:澎湖群島的花嶼119°18'E(島上有居民居住)。
C.極南:屏東縣七星岩,21°45'N(位於鵝鑾鼻南方14km)。
D.極北:釣魚臺列嶼的黃尾嶼25°56'N。
2.臺灣本島:
(1)四極點:北起富貴角,南至鵝鑾鼻,(南北全長394公里)。東至三貂角;西到曾文溪出口。
(2)東西最寬處:東西寬在北回歸線附近為144km,分別通過花蓮縣瑞穗鄉及嘉義縣的水上鄉。
(3)形狀:臺灣本島東西狹窄、南北較長,為形似番薯的紡錘狀。
3.地理位置:
(1)東亞島弧的中樞:
A.東亞島弧由北而南為「阿留申弧-千島弧-日本弧-琉球弧-臺灣-菲律賓弧-印尼弧」,是亞洲大陸與太平洋間的天然屏障。
B.臺灣地處東亞島弧中央,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2)居交通要衝位置:
A.東濱太平洋,西臨臺灣海峽。
B.臺灣海峽為歐亞航線必經孔道,平均寬為200km,最狹處為130km。
C.臺灣領空是東南亞和東北亞航空所必經之路線。

二、地形

1.居亞洲大陸和太平洋海盆的接觸地帶:
(1)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
(2)主要地層:
A.中央山脈東半部:多為變質岩,如大理石。
B.大屯山、澎湖群島及臺東海岸山脈:多火成岩,如玄武岩。
C.其他地區多為沉積岩:如砂岩和頁岩,是構成臺灣本島的主要岩層。
(3)臺灣島的地形特色:山高(呈雁行狀排列)、平原小、河短流急、火山多、地震多。(地殼不穩)
2.五大地形:
高度在100公尺以下的平原和盆地占全島面積31%,100~1000公尺間的丘陵、臺地占40%,1000公尺以上山地占29%。以上三者約呈3:4:3之比例(平原:丘陵、臺地:山地)。
(1)山地:
山地分佈稍微偏向東側,重要山脈有:
A.中央山脈:北起蘇澳,南迄鵝鑾鼻,南北縱走,主峰秀姑巒山。中央山脈為本島之:
(A)島上河川的分水嶺。
(B)臺灣東西向氣流的障礙山。
(C)島上的脊樑山脈(主幹山)。
B.雪山山脈:東北起自三貂角,西南至大雪山。
(A)呈東北-西南震旦方向的山脈方向。
(B)臺灣南北向氣流的障礙山。
(C)富含煤、金、銅等礦藏,同時雪山亦為臺灣島第二高峰。
C.玉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西側。主峰玉山為臺灣地區及東北亞第一高峰(標高3952公尺)。
D.阿里山山脈:位於玉山山脈之西,為本島最西緣的山,多丘陵、臺地。
E.海岸山脈:位於臺東縱谷平原東側,北起花蓮、南至臺東,為1000公尺以下的丘陵山脈,地質上屬菲律賓板塊。
(2)丘陵和臺地:分布於山地與平原和盆地之間,為斷層、板塊擠壓而形成。
A.多為古沖積扇被河川切割而成:以桃園、新竹、苗栗三縣境內分布最廣。
B.大屯火山彙:位於臺北盆地北側,其中七星山和大屯山為兩座活火山錐。
(3)平原和盆地:是臺灣主要的農業區所在,也是人口密集區域。
A.平原:
(A)嘉南平原:面積4500km2,為本島最重要之平原地區。
(B)屏東平原:面積1200km2,具熱帶景觀。
(C)臺東縱谷平原:介於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間的一大地塹。
(D)宜蘭平原:面積320km2,位於東北部,處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之間,又稱蘭陽平原。
B.盆地:臺灣地區全域均有由斷層經過,並有多數斷層陷落而成之盆地,其中最著名的斷層為中部的車籠埔斷層,為造成九二一地震之主因。主要的盆地有:
(A)臺中盆地(面積380km2):臺灣最大盆地。
(B)臺北盆地(面積200km2):臺灣次大盆地。
(C)埔里盆地。
(4)河川:短小水急,多為荒溪型。
A.西部由北而南為:淡水河、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曾文溪、高屏溪,均注入臺灣海峽。
B.東部由北而南為:蘭陽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均注入太平洋。
C.特徵:
(A)河川短小。
(B)陡坡流急落差大。
優點:水力豐沛;缺點:不利航運。
(C)常切穿山脈成橫谷(峽谷)。
(D)缺舟楫之利。
(E)荒溪型(洪枯變化大)。
(5)海岸:平直缺乏良港。
A.東岸:是上升的斷層崖海岸(岩岸),多海階、海蝕地形。
B.西岸:是平直的離水沉積沙岸地形,水淺多沙洲、潟湖。
C.臺灣地區五大港:
(A)高雄港:建於潟湖上的人工港,為臺灣最大商港。
(B)基隆港:谷灣地形天然良港,冬季多陰雨,有「雨港」之稱。
(C)蘇澳港:亦為谷灣的天然良港。
(D)臺中港:位於大甲溪和大肚溪之間,原稱梧棲港,為一人工海港。
(E)花蓮港:人工港,港灣狹小,腹地不大。
(6)臺灣九大國家公園的地理特色:
陽明山國家公園    火山地形。
雪霸國家公園    山谷地形,動植物生態豐富。
玉山國家公園    副熱帶高山地形,面積最大。
太魯閣國家公園    峽谷地形,大理石產地。
墾丁國家公園    海岸地形,有珊瑚礁、熱帶林及石灰岩景觀。
金門國家公園    古蹟、戰地及閩東文化景觀。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海洋生態。
臺江國家公園    潟湖、沙岸地形。
澎湖南方四島
國家公園    臺灣最古老的玄武岩火山地質景觀,形成壯觀海崖,有許多海蝕洞、海蝕平台、岩柱等景點。
3.海洋:
(1)海底地形:
A.西側(臺灣海峽):為高低起伏不平,水深在100公尺以內的陸棚。
(A)濁水溪外海及澎湖群島西南方海域:水深約在40公尺左右,稱為「臺灣灘」。
(B)臺灣本島與澎湖群島間:水深在100-200公尺之間,風浪大、流速高,舊稱「黑水溝」。
(C)臺灣海峽南端:水深在200-3000公尺之間,為大陸斜坡地形。
B.東側(太平洋):水深在1000-3000公尺之間,深水線靠近陸地。
(2)洋流:
A.臺灣洋流(黑潮):
(A)主流由臺灣東海岸北上,支流經巴士海峽、臺灣海峽北上,於東海與主流匯合。
(B)因其所含的雜質和營養鹽較少,陽光反射較弱,故水色深藍,看似黑色,因得黑潮之名。
(C)黑潮特徵為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為溫度較高的暖流。
B.中國沿岸流:
特徵:中國沿岸流經過的水域通常為優良的漁場,其寒冷低溫為臺灣的冬季帶來寒冷多霧的水氣,以及豐富的洄遊漁獲如烏魚群等。

三、氣候

1.影響臺灣氣候的因素:
緯度    北回歸線區隔臺灣南北氣候,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華南型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
海陸分布    受海洋與陸地交互影響,氣溫變化大。
季風    南北雨型不同。冬季為東北季風(每年10月至隔年4月),北部迎風面因地形影響故冬季多雨。夏季為西南季風,多降雨於南部山地,集中率達80%。
洋流    (1)夏季臺灣洋流(黑潮暖流)北上,使氣候暖和多雨。
(2)冬季中國沿岸流南下,使氣候潮濕寒冷。
地形    中央山脈南北縱走,雪山山脈成震旦方向阻隔氣流,形成迎風坡多雨,背風坡乾燥的氣候環境。
2.氣候特徵:
(1)氣溫:
A.溫度:溫度由北向南遞增,愈南高溫時間愈長,所以全年為生長季節。
(A)年均溫20°C以上,夏季長且炎熱,冬季冷,但北部均溫亦在14°C以上。
(B)年溫差10°C上下,較相同緯度之大陸型地候地區小。
B.影響溫度的要素:臺灣因地勢影響,一月和七月的等溫線分布圖,與地形的等高線分布圖接近。代表地形高度對臺灣溫度的影響大於緯度。
(2)雨量:
多雨,年雨量在2500mm以上。(降雨集中於7月至9月)
A.降雨來源:
(A)夏季西南季風(主要為南部)。
(B)冬季東北季風(主要為北部)。
(C)夏季雷雨(熱對流雨):範圍小、時間短,多在北回歸線以南,俗稱西北雨。
(D)夏秋颱風雨。
(E)春夏氣旋雨(鋒面雨):俗稱梅雨,雨區大、時間長,若雨量豐沛,易形成土石流的災害。
B.雨量分布特徵:北部終年有雨,南部夏雨冬乾,因地形之故,東部較西部多雨,山地較平地多雨。
C.年雨量分布:
(A)東北部在3000㎜以上,以基隆、宜蘭最多,基隆火燒寮年雨量達6572㎜,為東南亞年雨量最多的地區。
(B)西南部沿海較少,平均在1500㎜以下。
(C)澎湖群島在1000㎜以下,為較乾燥地區主要原因為無高山阻擋海風致雨。
(3)多颱風:
颱風為熱帶氣旋的低壓中心,每年多形成在夏秋之際,帶來豐沛雨量。

四、經濟

1.農業: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實行集約農業。農牧業進步的主因為「高溫多雨、農業政策正確、高度的科技發展(例:施肥、水庫、機械化)」。
臺灣地區各地形主要農產與農業發展如下:
(1)平原區:主產稻米和甘蔗,以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為最大產地。
A.稻米:以嘉南、屏東二大平原為主(近40年來耕地面積逐漸減少)。
B.甘蔗:分布於嘉南、屏東二平原和臺東縱谷,實行企業化經營,曾為臺灣最重要的外銷品。
(2)丘陵、臺地區:
A.北部:新竹以北和臺北盆地四周丘陵主要生產柑橘和茶葉。
B.中南部:多產香蕉(旗山)、鳳梨(大樹)、茶葉和柑橘。
(3)農產加工:以製茶(北部)和製糖(南部)最為發達。
2.畜牧業:
原為農家副業,近年來推行科學化、專業化養殖,質與量均有長足進步。
豬 科學化、專業化經營,以彰化、雲林、臺南、高雄和屏東五縣最多,臺糖公司更以企業化養豬聞名。
牛 乳牛多分布於西部丘陵,受市場因素影響,多集中於大都市附近。肉牛則以屏東、臺東、花蓮、新竹等地最多。
蛋 蛋類對早期國民營養攝取之改善貢獻良多。
3.林業:
林地約占臺灣全島面積的2/3,近來採「保育重於採伐」的政策。民國81年起「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
(1)林相依高度呈垂直分布::
A.500公尺以下為熱帶林,以榕樹為代表。
B.500~1500公尺多副熱帶林,以樟樹為代表。
C.1500公尺以上多溫帶、寒帶林,以紅檜、扁柏和杉木為代表,此類樹種亦為建築良材。
(2)四大林區:阿里山區(嘉義);大雪山區;大甲溪上游
(東勢);蘭陽溪上游(以羅東為集散地)。
4.漁業:
臺灣遠洋漁業發展完備、成長迅速,年漁獲量可達130萬公噸。
(1)西北大陸棚廣大,又有中國沿岸流南下,多底棲魚族,東部多暖流性魚族洄游。
(2)重要漁港:基隆、高雄(前鎮)、蘇澳(南方澳)和花蓮東港、小琉球、馬公等。
(3)養殖漁業:多分布於西部沿海淺海區(因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盤下陷、海水倒灌、地下水鹽化),以養殖鰻魚、虱目魚為主。
5.鹽業:
(1)明鄭時期:於今日臺南一帶開始進行日曬鹽生產,冬季產量最盛。
(2)日治時期:大量開發鹽灘以供應日本的用鹽需求,重要產地有布袋、北門、七股和臺南等地。
(3)臺灣光復後:隨著臺灣社會的工業化,西元1975年苗栗通宵精鹽廠完工,臺灣的鹽生產漸漸以電析精鹽為主,舊時的日曬鹽產地逐步停用。
(4)2002年七股鹽場曬鹽終止,臺灣日曬鹽業正式結束。七股鹽場目前開放轉型為鹽業文化園區,供民眾認識臺灣鹽業史的觀光景點。
6.礦產:
臺灣地區礦產不多,主要分布於北部。
煤    主要產地為大肚溪以北、雪山山麓。
石油和天然氣    以苗栗為主,新竹南寮外海的長康油田,近年盛產天然氣和石油。
大理石和白雲石    花蓮中央山脈一帶為主要產地。
金銅礦    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儲量較多。
石灰岩    西南部高雄、屏東墾丁一帶為主要產地。
7.能源:
目前臺灣用電以火力發電為主,核能和水力次之,為工業的動力來源。
(1)水力:臺灣地區水力發電的主要缺點為中南部夏雨集中,旱季太長。
A.濁水溪:為臺灣地區水利發電開發量最多之河川,共有明湖抽蓄水力發電廠、霧社、萬大、大觀、鉅工等發電廠。
B.大甲溪:為開發量第二大河川,有德基、青山、谷關、天輪、馬鞍等發電廠。
C.木瓜溪(花蓮溪的支流):有龍澗、銅門和初英等發電廠。
D.其他:大漢溪(石門水庫)、曾文溪(曾文水庫)、立霧溪均設有電廠。
(2)核能:
A.核一廠:在新北市金山區-石門區之間。
B.核二廠:在新北市的萬里區。
C.核三廠:在屏東縣恆春墾丁國家公園的南灣。
D.核四廠:於新北市的貢寮區。
(3)火力:利用燃燒石油和煤之發電方式,臺灣各地皆有火力發電廠。
8.工業:
自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臺灣傳統產業逐漸轉型為高科技產業,拜工業化的急速發展,臺灣目前已漸入開發國家之列。
(1)經濟體系的轉變:早期因缺乏資源、技術和資金,經濟發展偏重於農產品加工,裝配或勞力密集的工業為主,大略可區分為四期:
A.民國40年代: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B.民國50年代:以輕工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C.民國60年代: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D.民國70年代中葉以後: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E.民國70年代後:,因資金累積、科技進步、各項重要經濟建設的完成,使臺灣工業結構轉變,帶動重工業與高科技產業的興起。
F.民國90年代:加入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後,高科技產業逐漸成為臺灣工業發展的核心。
(2)工業別:以電子、資訊、電機、化學、金屬、運輸機械、紡織及食品加工為主。
A.化學工業:分布於高雄、桃園和彰化等三縣。
B.資訊業、電機工業:分布於高雄市、新北市和新竹縣。
C.紡織工業:分布於新北市、桃園縣及彰化縣。
(3)工業區:高雄市為臺灣最大的重工業中心。
A.北部工業區:桃園縣(桃園市、龜山鄉、中壢市及大園鄉)和新竹縣(湖口鄉)。
B.南部工業區:高雄市(小港區、前鎮區、林園區、大寮區)。
C.高雄市重工業區:港口交通,石化及鋼鐵工業。
D.科技島(亞太營運中心):空運中心、海運中心、電信中心、媒體中心、金融中心。

五、交通

臺灣交通建設完善,陸路交通便捷,入出口貿易以海運為主,空運為輔。
1.鐵路:
早期臺灣私營鐵路規模最大者為臺糖公司,後由臺鐵專營鐵路,營業路線總長1,146公里,使用1,067公厘(3呎6吋)之窄軌鐵路,沿線多隧道和橋樑,東西鐵路連成一體,成一環島體系。
基隆-高雄,全長408公里,為電氣化鐵路,為臺灣交通運輸之動脈。
花蓮-臺東,北銜北迴鐵路,南接南迴鐵路。
連接西部幹線及東部幹線北段。
連接西部幹線及東部幹線南段,為環島鐵路網最晚完工者,北迴和南迴鐵路,均為切穿中央山脈開鑿而成。
支線鐵路多因產業需要而鋪設,後因公路運輸便捷之故,目前臺鐵支線鐵路多已停駛,轉型為觀光之載客運輸。
(1)平溪線:三貂嶺-菁桐
原為礦業運輸鐵路,沿途主要景點為十分瀑布、平溪老街。
(2)內灣線:新竹-內灣
原為石灰泥業及林業用鐵路,沿途主要景點為內灣車站。
(3)集集線:二水-車埕
原為運送水利發電機組而興建,目前轉型為「南投觀光鐵道」,為全臺最長之支線鐵路。
2.公路:
臺灣地區公路總長20,1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主要分布於西部地區,除高速公路外,尚有省道、縣市快速道路等公路網。
基隆-高雄,臺灣地區第一條高速公路,另有支線連接桃園國際機場。
東勢-太魯閣,西沿大甲溪,東沿立霧溪,支線則沿蘭陽溪而建。
臺南玉井-臺東海端。
統稱「二高」,基隆至屏東業已全線通車。
3.海運:
配合經濟發展,加強對外貿易。
(1)以高雄、基隆、臺中、花蓮為四大國際貿易港。
(2)並增闢蘇澳、安平、馬公等次要港口。
4.空運:
臺灣位於東北亞和東南亞航空線中間位置,航空交通繁忙。
(1)國際機場:以桃園國際機場和高雄國際機場為主要機場。
(2)航線:遍及自由世界各國。

六、貿易

臺灣地區的貿易屬美元集團,主要輸出品為工業產品,主要輸入品為農工原料和資本設備。臺灣地區之兩大貿易國為美國及日本,近年由於政策開放及全球趨勢,中國已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往來對象。
1.貿易貨品結構變化:
(1)出口貨品:民國50年前以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為主,民國55年後以工業產品比例漸增。自民國90年至100年,農產品與農產加工品比例均穩定維持在1%左右,其餘99%為工業產品。
(2)進口貨品:以農工原料為主、資本設備居次。自民國92年至100年的進口貿易結構統計,農工原料進口比例由70%緩升至接近80%,資本設備進口比例則由20%降至12%,消費品之進口比例則穩定維持在7%至9%之間。
2.市場分析:
(1)出口:2002年臺灣加入WTO之後,近十年來中國均為臺灣第一大貿易對象。其次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三國,其中以美國為最。而貿易量快速成長的東協六國居第三,其中以新加坡為最。
(2)進口:日本一直為我國最大進口國,歐盟27國、東協六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三國近年則維持穩定的微幅成長趨勢。
3.對外貿易依存度高:
(1)臺灣出口依存度高於進口依存度。近年兩岸開放,對大陸的貿易依存度更是大幅上升。
(2)因應加入WTO之新形勢,應朝低勞力密集、高附加價值方向加速農業升級(即精緻農業)。

七、人口

依內政部戶政司公佈之統計資料,至民國103年8月底止,臺灣地區總人口數約為2,340萬。
1.人口分布(分布不均):
受地形、交通及產業的影響,人口主要分布於西部平原及盆地,廣大山區則人煙稀少。由此可知,影響臺灣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為地形。
(1)人口集中區域:臺灣人口主要集中在臺北、臺中、高雄三大都會區。
(2)族群分布:
A.原住民:
原住民族約有53萬人,佔總人口數的2%,目前,經臺灣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16族:
族別    分佈地區
阿美族    分佈在中央山脈東側,立霧溪以南,太平洋沿岸的東台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谷中。
泰雅族    分布在台灣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
排灣族    以台灣南部為活動區域,北起大武山地,南達恆春,西自隘寮,東到太麻里以南海岸。
布農族    分布於中央山脈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的山區,廣及於高雄縣那瑪夏鄉、台東縣海端鄉,而以南投縣境為主。
卑南族    分布於台東縱谷南部。
魯凱族    分布於高雄縣茂林鄉、屏東縣霧台鄉及台東縣東興村等地。
鄒族    嘉義縣阿里山鄉,亦分布於南投縣信義鄉,以上合稱為「北鄒」;而分布於高雄縣桃源鄉及那瑪夏鄉兩鄉者,稱之為「南鄒」。
賽夏族    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又分為南、北兩大族群。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
雅美族    台東的蘭嶼島上的六個村落,為台灣唯一的一支海洋民族。
邵族    南投縣魚池鄉及水里鄉,大部份邵族人居住日月潭畔的日月村,少部分原來屬頭社系統的邵人,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平林。
噶瑪蘭族    過去居住於宜蘭,目前遷居到花蓮和台東。
太魯閣族    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撒奇萊雅族    主要分佈於台灣東部,大致在今日的花蓮縣境內
賽德克族    發源地為德鹿灣(Truwan),為現今仁愛鄉春陽溫泉一帶,主要以台灣中部及東部地域為其活動範圍,約介於北方的泰雅族及南方的布農族之間。
拉阿魯哇族    高雄市桃源區高中里、桃源里以及那瑪夏區瑪雅里。
卡那卡那富族    高雄市那瑪夏區楠梓仙溪流域兩側,現大部分居住於達卡努瓦里及瑪雅里。
B.漢族:
(A)河洛人(福佬人):
a.泉州人:
最早抵臺,散居於臺北盆地及嘉南平原西半部。
b.漳州人:
抵臺時間稍晚,散居於屏東平原及嘉南平原東半部。
(B)客家人:
最晚,居住於西北部丘陵和東部縱谷。
2.都市:
臺灣地區都市主要集中於西部(因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
(1)臺北市:
A.位於臺北盆地中心,為臺灣地區陸空交通中心及貿易中心,以基隆為外港。
B.直轄市,為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所在地,亦為臺灣地區第一大都市及政治、文化中心,人口非常密集。
(2)高雄市:
A.為臺灣南部最大商港、漁港和工業城。
B.直轄市,臺灣第二大城,煉油、鋼鐵、造船、石化等重工業中心。
(3)臺中市:
A.位於臺中盆地。
B.以臺中港(梧棲港)為外港。
(4)臺南市:
A.臺灣最早開發的城市,明鄭時期古都,古蹟多,為文化和觀光都市。
B.地近高雄市,發展較慢。
(5)新竹市:
位於臺灣西北部,設有科學工業園區加速高科技產業的發展。
(6)嘉義市:
位於嘉南平原,地當阿里山出入要口,為早期林木業之中心。
3.都市化:
臺灣光復後隨著經濟起飛,都市化的發展十分快速。
(1)原因:
A.工業迅速發展。
B.經濟結構的轉變。
(2)人口大量移入都市產生的問題
A.地價高漲:
(A)居民購屋困難。
(B)公共設施土地不易取得-使都市更新和建設困難。
B.違建問題:非法或臨時違建,易成為治安死角和都市建設的絆腳石。
C.環境品質惡化:
(A)居住品質不佳。
(B)噪音問題嚴重。
(C)空氣污染:空氣中含大量懸浮微粒和灰塵,有害居民健康。
(D)垃圾問題:每人垃圾製造量和都市規模與都市化程度成正比。
(3)郊區化的問題:
A.交通阻塞:因通勤人口多。
B.市政困擾:因新住宅短缺和郊區公共設施不足。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