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現值法(NPV)

作者:邵康企業管理大意

淨現值法(NPV)

淨現值是將投資計劃中每期淨現金流量以資金成本折成現值後減去期初投資的淨額。在評估投資計劃時,只要NPV大於0,該計劃就可以採行,若小於0,則該加以拒絕。
淨現值(NPV)=-I_0+R_1/(1+k)+R_2/〖(1+k)〗^2 +⋯⋯+R_n/〖(1+k)〗^n 
I0    :    期初投資
Rn    :    計劃期間每期現金流量
K    :    資本成本或投資計劃的必要報酬率

內在報酬率法(IRR)

是一個能使投資方案淨現值剛好等於0的折現率。若估算出來的IRR大於公司必要的報酬率時,該計劃便值得採行。
I_0=R_1/(1+r)+R_2/〖(1+r)〗^2 +⋯⋯+R_n/〖(1+r)〗^n 
I0    :    期初投資
Rn    :    未來現金流量
r    :    內在報酬率(一般用試誤法透過查現值表去解r)
優點:
能做較精確的計算。
缺點:
用試誤法求得的內在預期報酬率只是一個概略數。
當各期現金流量不相等時,很難用試誤法解IRR。

會計報酬率法(Accounting Rate of Return Method, ARR)

會計報酬率=((淨現金流-各年折舊)∕年數)/原始投資金額
優點:
計算上簡單使用。
缺點:
此法以會計所得而非以現金流量做基礎。
沒有考慮到未來現金流量的波動。
忽視現金流量的時間性。

公司治理

基本概念

談到公司治理議題起源,就必須從Berle & Means(1932)的文章談起。在其著作中,他們提出所有權及經營權分離的問題,就是在討論股東與經理人之間的代理問題。研究中發現,1932年美國前兩百大企業中,出資的投資人與經理人多數不是同一人,因此必然存在著某種機制,使得投資者願意將手中之現金,交由陌生之經理人操控。到底是什麼力量及機制使得投資市場得以如此順利運行?這個觀察以及對代理問題的討論,開啟了學者對於公司治理的注意,引發了此後無數相關的研究。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