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與遷臺後發展 - 臺灣歷史 (九)

作者:陳亦凡

圖片來源暫無說明

光復與遷臺後發展 - 臺灣歷史 (九)

臺灣歷史 (九)

 

光復與遷臺後發展

四、經濟建設的起飛

   (一) 推動經濟發展

         藉著美援的幫助及威權的治理制度,政府全力推動經濟建設,創造全球視為典範的臺灣奇蹟。經濟
         奇蹟的原因:

         1. 主因為臺灣地區的經濟制度,採財產私有制度,重要措施有二:

            (1) 土地改革:

三七五減租(1949 年)
規定每年佃農對地主繳納的地租,不得超過年收穫量的 37.5%。
公地放領(1951 年)
准許符合規定之承租農民申請承領公地,在繳清全部地價後,移轉土地所有權予農民,旨在扶植自耕農。
耕者有其田(1953 年)
政府徵收地主超額之出租耕地,放領給現耕農民。此政策使農民得以擁有土地,提高生產意願與生產力,除增加產
量,同時改善農民生活。

                上述土地改革措施使農民生產意願大為提高,地主則將釋出土地所獲取之資本轉向工商業投
                資。土地改革後,培植出廣大的自耕農以及強大的糖、米產業,奠定發展所需的經濟基礎。

            (2) 獎勵私營企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力。

         2. 美援的影響:

            民國 39 年韓戰爆發,為防止共黨勢力過度擴張,美國對我提供軍事及經濟援助,幫助政府控制
            物價上漲。

            (1) 美援成立農復會(今農委會前身),推動農業改革。

            (2) 當時臺灣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以米、糖(為出口大宗)、香蕉、洋菇等農產品為主。結合
                 美援,臺灣地區的農業已能支持工商業發展。

            (3) 協助重要建設,如石門水庫即是以美方經濟援助所建,為一具有多重功能之大型建設。

 進階學習

美援
除臺灣外,美國亦向歐洲各國提供經濟援助與協助重建,以藉此防堵蘇聯及共產勢力在歐洲持續擴張,是為「馬歇
爾計畫」。當時歐洲各國中,以英、法兩國受惠最多,東歐各國及部分西歐國家則因蘇聯的阻止,未能參與此計
畫。

   (二) 重大財經建設

         臺灣地區的財經建設,在嚴家淦、尹仲容及李國鼎的全力推動下進行改革。

         1. 推動各項建設:

            進行六期四年的經建計畫,採出口導向的經濟發展策略。

            (1) 推動臺灣地區的各項加工業,進入外銷時代,設立潭子楠梓高雄三個加工出口區。

            (2) 因應石油危機,推動第二次進口替代,使產業轉型為重工業。

            (3) 民國 62 年,在國際經濟不景氣下,全力推動十大建設,刺激國內需求並帶動經濟發展,為
                 重工業奠立基礎。

         2. 邁向成功之路:

            進入 60 年代,美國認為臺灣已脫離貧窮,故逐步削減美援供應,為求持續的成長發展,政府與
            民間上下一心,成就臺灣奇蹟。

            (1) 民國 49 年訂定獎勵投資條例吸引更多外資進入。

            (2) 政府官員的貢獻,例如有科技教父之稱的李國鼎。

            (3) 臺灣人民的努力,如謝東閔所提倡客廳即工廠的景象。

            (4) 國際經濟情勢有利於我國,使臺灣經濟得以急速成長。

 進階學習

進口替代時期(1953 ∼ 1959)

1. 民國 38 年抵臺初期,由於臺灣曾受美國轟炸工廠遭到破壞,無力重建,故此時臺灣有八成出口都
    是農產品,民生用品完全依賴進口。

2. 民國 42 年政府實施經濟建設計劃,發展與民生用品相關的勞力密集輕工業,成功以國內生產替代
    進口。

3. 民國 48 年又鼓勵紡織業出口發展,並改革外匯管制以提升競爭力。

五、社會文教的變遷

   (一) 教育的推展

         1. 學制改革:

國民教育 民國 57 年開始實施九年國教,解決國小升學壓力。
高中教育 原先與初中合併,初中改制為國民教育後,專設高中。設立與高職的比例為 3:7。
職校教育 日據時代側重基層人力培養,奠定職校教育的基礎,故高職的發展遠較高中迅速。目前教育部因應社
會實際需要,廣設專科學校並加強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的養成。
高等教育 發展快速最為顯著,政府致力於高等教育的人才養成,各公私立大學紛紛成立,並設置研究所從事學
術研究。
社會教育 民國 70 年推行的十二項建設特別加入文化建設,規定每一縣市均需建立包含圖書館、博物館和音樂
廳的文化中心,力求城鄉發展均衡,此外並興辦公立社教機構,促使社會教育多元化、現代化。

         2. 教育改革:

            政府與民間均積極推動教育發展。

            (1) 開放鼓勵民間投入資金興學。

            (2) 擴大地方政府辦學權限。

            (3) 廢除聯考,入學管道多元化。

            (4) 教科書制度陸續全面開放。

            (5) 推動十二年國教

   (二) 臺灣文化的演進

● 光復初期

• 清除日本文化,限制日本圖書、音樂、影視的輸入與傳播。

• 強化中華文化,推行國語教育,公共場所禁用方言。

● 政府遷臺後

• 民國 40 年代,反共文學(又稱戰鬥文學)盛行。

• 民國 50 年代,引入歐美文化,是現代主義的文學。50 年代後期,發起中華文化復興運動。

• 解嚴前,本土鄉土文學興起,重視回歸鄉土、關懷社會,及各項藝文活動發展蓬勃,如校園民歌的
  興起、林懷民的雲門舞集、臺灣電影藝術。

 進階學習

臺灣傳統戲曲

客家採茶戲

「三腳採茶戲」本是客家地區的小戲,以即興表演博得觀眾歡心。後為滿足觀眾喜好,逐漸發展為講
  究服裝、音樂「客家大戲」。

歌仔戲

  歌仔戲是臺灣民間最興盛、也最具代表的的傳統戲曲之一,20世紀初發源於宜蘭。早期內容多為忠
  孝節義故事,是農業社會的重要娛樂之一。2009 年登錄為臺灣無形文化資產。

布袋戲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是以戲偶進行表演的地方戲劇,清末隨移民傳入臺灣後一直備受民間喜愛,
  1970年代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更一度登上電視台。1995 年其子黃文擇、黃強華成立播放布袋
  戲「霹靂衛星電視台」,將布袋戲文化推廣給全世界。

皮影戲

  皮影戲於 17 世紀末傳入南臺灣後,一直以高雄為發展中心,全臺所有傳統皮影戲團都集中於此,
  為使皮影藝術永續生存,高雄岡山設有兼具保存與教學性質的「高雄市皮影戲館」。

北管

  北管是在臺灣流傳甚廣的傳統音樂,以北管伴奏衍生的人聲戲曲曾大為流行,20 世紀後已少有完整
  表演,但其音樂仍常見於迎神廟會、婚禮或布袋戲表演等場合。

南管

  南管原稱絃管,起源可追至漢代,是歷史悠久的絲竹音樂,也是最古老的合奏樂種之一,1970 年
  代有中外學者肯定其學術價值而受到重視,2009 年列入聯合國人類無形文化遺產代表。

 

 

 

 

考試資訊》

導遊領隊證照考試 考古題下載

一般警察特考 考古題下載

鐵路特考 考古題下載

台電招考 考古題下載

高普考 考古題下載

英文專修》雪薇英文專修班課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