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6

作者:陳毅弘x陳亦凡x龍玉雲

中國歷史-6

明清以降

一、政治制度

1.官制:
(1)特色:
A.中央官制不設宰相,改置內閣。
B.君主專制:皇帝獨攬大權。
C.中國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變革。
(2)明代:
A.中央:
(A)殿閣大學士:襄理文墨,備顧問。
(B)內閣之名的開始:成祖時,大學士得參機務。
(C)閣權制度完備:仁宗以後,閣權漸重,超越六部。權限較丞相為小,只有「票擬」之權,行政決定權仍在皇帝,故與丞相不同。
B.地方:
(A)改元代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布政使司或行省)。
(B)改路為府,保留州縣。
(C)布政使司的長官:左右布政使(兩位)。
(D)一省事務歸三司,三權分立,決策歸中央。
a.布政使司掌民政、財政。
b.按察司:掌監察、刑罰。
c.都司:掌兵事。
(E)總督與巡撫:
a.性質:臨時的,遇有特殊事故才派至地方。
b.作用:統一地方事權。
c.職權:前者總督軍務;後者巡行安撫。
d.中期以後,漸成常設。
(3)清代:
A.中央:
(A)清內閣大學士之職權遠不及明代之因:
a.清代皇帝事必躬親,大權不外假。
b.清代軍國重務不經內閣:初有議政大臣,雍正以後有軍機處參與國務軍機。
(B)軍機處的設立:雍正皇帝時設立。
a.設立原因:因用兵西北,故專設之。
b.組成分子:選王公、大臣為軍機大臣,其職權為掌理機密重務。
c.地位:中央最高決策機構,但沒有直接向六部及各省發布命令的權力。
B.地方:
(A)廢承宣布政使司,逕為行省。
(B)行省長官:
a.總督、巡撫:下轄布政、按察兩司。
b.巡撫低於總督,但可單獨奏事,以收互相箝制之效。
2.兵制:
(1)明代(衛所兵制):
A.衛、所的設置:
(A)多設於軍事衝要之區。
(B)區內人民稱軍戶,受衛所管轄,有當兵的義務,平時農耕,有事出征。
B.性質:徵兵制。
C.指揮階層:
中央兵部→京師五軍都督府→都指揮使司(各省)→衛、所
目的是集權中央,兵不為將有,頗有唐代府兵制度的精神。
D.衛所制與府兵制之不同點:
兵制    兵源    服役年限
府兵制    府兵區中富家的壯丁    有退役年齡
衛所兵制    所區內男子皆兵    終身職,且世代相襲
(2)清代:
A.八旗兵:
(A)性質:滿洲兵民合一的兵制。
(B)創立者:清太祖努爾哈赤。
(C)按部族分立八旗,每旗各置旗主,以治民統兵,戰鬥力極強。
(D)腐化:入關後,漸漸不能作戰。
B.綠營兵:
(A)性質:滿清入關後收編的明軍。
(B)角色:八旗腐化後,作戰主力轉以綠營為重。
(C)腐化:高宗末期,川楚教匪亂起,綠營不堪作戰。
(D)代之而起者:地方團練、鄉勇。
3.賦役:
(1)明代:
A.造黃冊:
(A)內容:備載丁與田及其變動情形。
(B)作用:定賦役的標準,以及消除人民產去稅存之患。
B.造魚鱗圖冊:作為官廳判決田賦、產權爭執的依據。
C.人民的負擔:有田租(分夏、秋繳納)以及力役,須自備旅費口糧,親身服之,十分不便。
D.流民問題的形成:
(A)原因:因衛所兵制敗壞,逃亡軍戶與避役民戶相結所致。
(B)結果:形成流寇之禍。
E.一條鞭法:
(A)實行原因:針對明前朝賦役法破壞而實行的。
(B)措施:將力役折價併於田賦中徵收,十分便民。
(C)影響:使明後期城市經濟繁榮。
(2)清代:
A.亦行一條鞭法。
B.康熙年間,詔以康熙五十年之丁數為常額,永不加賦。
C.附加稅:官員以此稅謀增收入,遂使清代財稅紊亂。
4.明清科舉制度:
(1)科舉三階段:
A.鄉試:於秋間集試於各省,錄取者稱舉人。
B.會試:舉人和監生於隔年春天集試於禮部,中試者稱進士。
C.殿試:天子親策,以分等第。
(2)考試內容:
A.限於四書、五經。
B.八股取士:通稱制義,文分八段,各具一定格式,不作議論。
(3)性質:科舉實為實行中央集權的一種手段。
5.學校教育:
(1)明代:
A.明初:官學興盛,而書院風氣較衰敗。
B.監生:
(A)國子監的學生。
(B)來源:地方學校之生員成績優秀者、會試下第的舉人、品官子弟。
(C)修業年限:四年。
C.景帝以後:官學轉衰,書院興起。
(2)清代─沿襲明代:
A.讀書人重科舉、輕學校。
B.書院多官辦,以八股文為主要教學內容。

二、社會與經濟

1.社會結構:
(1)士庶方面:
A.士庶地位差別懸殊,做官者享有特權。
B.庶民可藉科舉、捐貲等方式改變地位。
(2)良賤之分:指明代庶民。
A.良民:依職業定其身分,且戶籍世襲。清代時廢此世襲現象。
B.賤民(明代才有):
(A)地位低於良民。
(B)代表:
a.樂戶:位於晉陜。
b.丐戶:位於江南。
c.蜑戶:居於廣東,以船為家,捕魚為業。
(C)限制:不可與良民通婚,不得應舉,不能捐官。
(D)清世宗年間:被解放為良民。
C.奴婢:地位最低,在賤民之下。明代時,承襲元代,蓄奴風氣很盛。至清代時,蓄奴風氣衰微。
(3)種族方面(指清代而言):
A.滿漢間各方面有種族歧視,例如滿人不與漢人通婚(清末廢除)。
B.結果:滿人漢化漸深。
2.經濟發展:
(1)農業的新發展:為了解決人口壓力:
A.開墾荒地:明代以後洞庭湖區闢湖田,明末已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諺。
B.移民邊區:最重要的移民區是西南、東北、四川與臺灣,甚至移民渡海至南洋。
C.推廣新作物:明中葉以後,自美洲傳入玉米、甘薯與馬鈴薯。
(2)明清手工業:
A.重要方面:仍以紡織及製瓷為最重要。
B.四大特色:
(A)改工匠的徭役制為代役稅制:明世宗廢除元代工匠輪役制度。
(B)機織業與原料生產分離:專業化,江浙是紡織中心。
(C)瓷器的製造遠超前代:
a.明清為彩瓷時代。
b.清初以琺瑯彩繪瓷上,尤為名貴。
c.明清瓷器中心:江西景德鎮。
(D)造船業:南京及沿海地方的造船業。
(3)商業發達:
A.商業市鎮的興起:尤以長江三角洲及太湖流域成長最快。
B.江南市鎮的主要貿易:布帛及米糧。
C.商人地位:
(A)地位提高:可藉科舉與捐官加以改變。
(B)明清以山西和安徽商人最著名:支配全中國的金融事業。
(C)沿海貿易以福建商人最出色。
(D)外國商旅多賴牙行仲介買賣
D.沿海貿易:
(A)明代設市舶司管理外國商船。
(B)海禁政策:清初抵制明鄭政權而實施,影響海貿。
(C)重開海禁:台灣收入清朝版圖後。
(D)海上絲路開通:且長達二百五十年之久。
(4)貨幣的流通:
A.明初:紙幣為主,銅錢為輔。
B.銀銅雙本位制:
(A)定義:也就是白銀銅錢並用制。
(B)實施背景:因海外貿易興盛,使得白銀大量自國外流入,取代紙幣。
(C)實施時間:明清時代。

三、學術與科技

1.理學—明代學術主流:
(1)理學的轉變:
A.明初:程、朱規範。
B.明英宗時陳獻章:教人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使理學轉向陸九淵心學。
(2)心學:陸王新學:
A.發揚光大者:王守仁,浙江餘姚人,世稱陽明先生。
B.王守仁主張:心即是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C.影響:成為明代後半期學術主流。
D.缺點:流於空疏浮偽。
2.經世之學:
(1)性質:心學之反動。
(2)產生時間:明末清初。
(3)探討對象:兩漢經學。
(4)目的:經世致用。
(5)代表人物:
顧炎武    主張以歸納、考證為通經、明道之法。是清代考據學的前驅。
黃宗羲    主張學術與事功合而為一,並以經史為根基。是浙東史學派的開創者。
王夫之    強調行的重要。
3.考據學:
性質    宋、明理學的反動。
最盛期    乾隆、嘉慶年間,故又稱乾嘉之學。
代表人物    (1)惠棟(蘇州):惠棟與戴震皆宗漢學,其治經之法是嚴守漢儒家法。屬吳派。
(2)戴震(徽州):治經之法是以客觀實證為依歸。屬皖派。
貢獻    對古籍整理貢獻很大。
4.科技:
(1)傳統科學家:
A.李時珍:撰《本草綱目》,為中國古代醫學的總成。
B.宋應星:著《天工開物》,為科技百科全書。
(2)西學的傳入:
A.時間:明清之際。
B.媒介:明代時,利瑪竇、艾儒略、湯若望等西洋耶穌會教士來華。清初則有南懷仁,對中國的近代科學貢獻良多。
C.重要科技項目:
火器之學    南懷仁撰《神武圖說》。
天文曆法之學    
a.《時憲曆》:湯若望所修之曆,沿用至清末。
b.清初以西洋教士掌欽天監。
數學    
a.《幾何原本譯本》:利瑪竇與徐光啟合譯。
b.《三角測量》:艾儒略撰。
c.《數理精蘊》:清聖祖撰。
物理學    王徵、鄧玉函合著《遠西奇器圖說》。
輿地之學    
a.《萬國輿圖》:利瑪竇撰。
b.《職方外紀》:艾儒略依萬國輿圖增補而成。
c.《皇輿全覽圖》:康熙時命西洋教士繪成,是第一部實地測繪的中國地圖。
D.西學的中斷:清世宗(雍正)時,因嚴禁西教而使西學中斷。
E.受到西學影響的科學家:
(A)徐光啟:撰《農政全書》,是一部農業科學的大集結。
(B)方以智:著《物理小識》。
(C)梅文鼎:清初著名的曆算學家。

四、史地與文藝

1.史學:
(1)明代:官修正史為《元史》。
(2)清代:
《明史》    清代官修正史,依據萬斯同史稿編定,是正史中僅次於四史的佳作。
典制史    
•續三通:高宗時修,指《續通典》、《續通志》及《續文獻通考》。
•清三通:高宗時修,舊稱「皇朝三通」,指《皇朝通典》、《皇朝通志》及《皇朝文獻通考》。
•九通:三通、續三通與清三通之合稱。
史書的考訂
訓釋    史書的考訂訓釋是清代史學的一大特色。
重要作品:顧炎武《日知錄》、趙翼《二十二史劄記》。
《文史通義》    章學誠撰,善言史法,為史學名著。
明清差異    明代優於敘史,清代長於考訂。
2.地理學:
(1)明代:徐宏祖撰《徐霞客遊記》。
(2)清初:多喜沿革地理,顧炎武首開風氣。重要著作有:
A.《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炎武撰。
B.《讀史方輿紀要》:顧祖禹著。
3.文學的主流—戲曲和小說:
(1)戲曲:明清皆以傳奇最為盛行:
    明代    清代
唱法    崑曲    亂彈
時間        清高宗期間
創立者    世宗嘉靖末年江蘇崑山魏良輔。    
特色    獨具民族色彩,將至情與至美揉為一體。    雖包括多種腔調,但以皮黃為主。
影響        成為我國近代「京戲」中的一種重要樂曲。
代表作品    湯顯祖的牡丹亭。    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2)小說:
A.地位:明、清文學的精華。
B.前身:宋元話本。
C.長篇章回小說:
(A)四大奇書(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金瓶梅》。
(B)《紅樓夢》:清前期曹雪芹著。
(C)《儒林外史》:清前期吳敬梓著。
D.短篇筆記小說:
(A)三言:明代小說,指馮夢龍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B)二拍:明代小說,指凌濛初撰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
(C)《聊齋志異》:清蒲松齡著。
4.藝術:
(1)繪畫:
A.文人畫派:明初,繼承元代畫風。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
B.正宗派:開山始祖為「董其昌」。
C.個性派:亦受董其昌的啟示,以八大山人(朱耷)、石濤(釋道濟)為代表。
D.西洋寫實畫法:明神宗以後耶穌會傳教士傳入中國,以明暗的烘染技巧為特色,不過並未流行。
E.內廷畫院派:西洋教士郎世寧等人為代表。特色為揉合了中西畫法,為我國另闢繪畫界的另一條新途徑。
(2)書法書體之分:
A.碑體(篆、隸書):自唐以後日漸衰弱,乾、嘉之後,受考證風氣大盛的刺激,再度受到重視。
B.帖體(行、草書):明代崇唐宋文學,重視帖學。清初亦重帖學,尤以清聖祖特別喜愛董其昌書體。

五、列強的蠶食鯨吞

1.鴉片戰爭與英法戰爭:
(1)清代的中衰:
A.清初盛世: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足以媲美漢唐盛世。
B.由盛轉衰:自乾隆中期以後。
C.內憂外患日趨嚴重:嘉慶、道光兩朝。
(2)中英關係的演進:
A.十八世紀後期來華貿易最重要的國家:英國。
B.中西間的貿易關係:
(A)外人對於中國的對外措施有不滿之處:
a.交易不自由:須由洋行及公行(洋行合組而成的)經理。
b.通商口岸僅限廣州,並設立海關。
c.居住行動不自由:由商行照料管束。
d.外人犯法,依中國法律論斷。
e.不許與官府直接往來,須由行商轉達。
f.稅收多弊端,稅目太繁雜。
(B)英國遣使要求改善,結果皆被逐回: 
a.馬戛爾尼:高宗乾隆五十八年(西元1793年)。
b.阿美士德:仁宗嘉慶二十一年(西元1816年),因不行跪拜禮,遭逐離京。
(C)經商權的改變:
a.英國對華貿易,本由東印度公司獨占。
b.後准許英人自由來華經商:
(a)英工業革命後,英國國會(西元1834年)取消東印度公司的特權,允許英商自由貿易。
(b)英於廣州設商務監督,較具政治色彩。使中英接觸產生變化。
(c)道光十四年,第一任監督律勞卑抵達廣州:要求平等往來,中國不承認。
(d)道光十六年,義律繼任監督:態度轉為積極。
(3)鴉片問題:
A.禁止鴉片進口:始於雍正年間。
B.重治吸食:道光十八年,黃爵滋奏請吸食鴉片處以死刑。
C.林則徐禁煙:
(A)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在虎門海灘銷燬鴉片。
(B)六三禁煙節的由來。同時引起英國派兵爆發鴉片戰爭。
(4)中英鴉片戰爭:
A.第一次及第二次中英鴉片戰爭: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