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5

作者:陳毅弘x陳亦凡x龍玉雲

中國歷史-5

一、政治制度

1.官制:
2.兵制:
(1)宋:
A.募兵制。
B.王安石變法:以民兵代募兵,新法失敗又恢復募兵。
C.特點:事權統一,無強藩專擅之弊。
D.缺點:兵將不相習,戰鬥力弱。
(2)元:於地方屯駐軍隊以鞏固其統治。
A.起初兵制:
(A)蒙古軍:蒙古人組成。
(B)探馬赤軍:諸部族組成。
B.新增兵制:入中原後,新增:
(A)漢軍:黃河流域一帶百姓組成。
(B)新附軍:長江流域的宋人組成。
C.行樞密院事:遇戰事時,派遣行樞密院事來指揮軍事,事已則罷,可免將帥專兵之弊。
3.賦稅制度:
(1)宋:
A.賦役項目:
(A)賦稅:仿唐兩稅法,分夏、秋兩次徵收。所繳之物,以實物為原則,另等值現金亦可。
(B)差役:名目繁多,人民深受其苦。
B.缺點:人民負擔較唐為重,因除了兩稅,尚有差役。
(2)元:
A.賦役項目:
(A)稅糧之法:「江北」依地或丁徵穀粟;「江南」行兩稅法。
(B)科差:依戶令輸絲、銀代替力役。
(C)額外課:針對人民所有物課徵。
B.缺點:課斂之甚,前所未有。
4.科舉制度:
(1)宋:宋代科舉制度促成社會階層轉換。
A.大致與唐代相同。金榜題名可做官員,因讀書人多競爭激烈,科舉及第後,先任地方官。
B.彌封和謄錄之法:防止考試舞弊的方法,較唐嚴密。
C.南渡以後:偏重進士,但分成經義和詩賦兩科。
(2)元:
A.除科舉外,國子學課試及格者,亦可授官補吏。
B.銓政紊亂:因選舉制度一直無法上軌道。
5.學校教育:
(1)宋:
A.學校(官學):
(A)因王安石變法而更盛。宋徽宗時,是學生人數最多的時候。
(B)南宋太學仍行三舍法。
(C)學術風氣:不如書院,但有東漢遺風,極重氣節。太學有無官御史臺之稱。
B.書院(私學):
(A)起源:唐憲宗時,李寬在衡州設石鼓書院(最早的書院)。
(B)五代漸盛:因山林講學興起。
(C)北宋前期四大書院: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鹿書院、河南商邱應天書院、河南嵩山嵩陽書院。
(D)北宋後期:因官學興盛,書院稍衰。
(E)南宋理學家自立書院,使書院乃大復興。
(F)講學宗旨:做人重於求知、崇尚實踐,而以自覺啟發為主。
(G)貢獻:書院雖有官、私之分,但皆重講學自由,對學術傳播及士風的保存,貢獻很大。
(2)元:十分注重學校教育。
A.學官的設置:設於各行省,以管理學校。
B.元允許私人設立書院。
C.影響:對明清兩代之教育制度有先導作用。

二、社會與經濟

1.社會結構:
(1)宋:
A.門第觀念淡薄:因社會較平等,機會均等。
B.社會階級:
(A)庶民階級:包括農民、商人和工匠。
(B)賤民:通稱為奴婢或僮僕。
C.由於賦役負擔過重,人民逃避,遂產生兩種現象:佃戶增多,人民依附地主。以及口減戶增,人民漏籍逃稅,析戶避役。
(2)元:
A.依種族可分四等級:漢人、南人地位最低。
(A)蒙古人:又稱國人。
(B)色目人:即西域人。
(C)漢人:原遼金中原地區的漢人,契丹和女真。
(D)南人:原南宋長江流域及以南的漢人。
B.中間階層依職業而分:由各種戶計組成。
(A)儒戶:取得優免賦役的地位,目的在儲備人才,唯一的義務就是就學。地位在貴族、官吏之下,較軍、民、匠戶為高。
(B)匠戶:地位較高,因蒙人重視工匠。
(C)軍戶:最特殊。歸樞密院管理,不與其他戶計通婚。
(D)佃戶:地位最低。因有時隨田土買賣轉移,故與奴隸相當。
C.最下層階級:奴隸。江南一帶,蓄奴風氣甚盛。
2.社會風尚:
(1)宋:士人特崇氣節,門閥觀念淡薄。
A.外交上:寧願割地給幣,也不願送女和親。
B.政治上:抗論時政,有意氣之爭。
C.倫理道德上:注重名教,婦女地位低落。
D.家庭組織上:講究通財共灶之義。
(2)元:漢化尚不及遼深。
3.經濟發展:
(1)農業:
A.東南地區的開闢:江湖之濱、丘陵坡地皆闢建田地和梯田。南宋有「蘇常熟,天下足」之諺。
B.農作物:
(A)宋元農作物以稻、棉為重要。
(B)稻的引進:西元十一世紀初,自占城(即林邑)引進。
(C)棉的推廣:南宋初僅分布閩、粵,後推展至江東,擴及東南沿海各省。
C.採複種制,增加收穫與推廣耕地,耕地面積增加,技術改進。
(2)工業、手工業:
A.依性質而分:
(A)官營工業:與唐不同的是,工匠多來自招募,唐代為輪番輸役。
(B)私營工業。
B.元世祖滅宋後,將工匠編入匠戶。
C.依工業類別而言:
(A)紡織業:又分以下兩類:絲織以江、浙為中心;棉織以閩、粵較發達。
(B)瓷器工業:趨於藝術化。
a.宋、元均屬單色瓷時代。宋瓷以簡樸著稱;元瓷具書畫趣味。
b.著名產地:江西景德窯,宋代開始馳名。
(C)造船:因推廣海運而大興。
(3)商業:
A.行會組織:宋、元時代,商人須入行,以便課稅管理。
B.對外貿易:元代超越宋代。
(A)市舶司:設立於沿海城市,以管理對外貿易。
(B)貿易港:
a.廣州:北宋最盛的貿易港,南宋時則與泉州並列。
b.泉州:元代以泉州最發達,是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C.城市商業新發展:宋代商人可到處做買賣,隨時交易,不再受舊日市(商業區)、坊(住宅區)分離的限制。城市裡「坊」、「市」制的破壞,也是唐宋變革理論中的一項證據。
D.鄉間交易熱絡。
E.新興大都市:宋元時期的大城市,都是工商業發達,以經濟活動為主的城市。與唐代的長安、洛陽以政治活動為主的城市不同。
(A)北宋汴京:
汴京是宋朝國都,各地的物品都匯集至此。商業繁榮,於是匯票、紙幣也就應運而生。清明上河圖就是描繪汴河兩岸風光,且宋代的船均是平底闊槽船。
(B)南宋杭州:
南宋都城臨安就是杭州,地理位置優越,精美珍品聚集,中原作坊工匠南來。
(C)元代大都:
北京作為朝代的都城始於遼,而金、元、明、清繼之。經濟繁榮商業興盛。
(4)貨幣制度:
紙幣的使用:
A.宋:使用地區較有限制。
(A)交子:於四川發行的紙幣。
(B)關子:與北邊國家行商用的紙幣。
(C)會子:南渡以後發行的紙幣。
B.元:紙鈔成為主要貨幣。但因發行過量導致通貨膨脹,無力「稱提」(收回)。
4.南北地位的升降:
(1)政區的分布:南多北少。
(2)人口的消長:南比例愈多,北愈少。顯示南方經濟日益富厚,戶口益增多。
(3)人才的消長:南北差距懸殊,表示南方文化較北方興盛。

三、理學與科技

1.學術發展的主流─理學:
(1)興起背景:
A.因當世社會的需要與受佛教、道教的影響。
B.「新儒學」的產生:又稱理學。發端於宋儒提倡儒家思想,卻蹈襲了佛、道的理論和方法。
(2)理學的先驅人物:開山始祖是仁宗時的周敦頤,與他同時期的人物還有邵雍、張載。
A.二程主張性即理也。程顥主張持「敬」;程頤提出「致知」之說。
B.影響:分別影響南宋的陸九淵和朱熹。
(3)理學的極盛:
A.時間:南宋光宗、寧宗時代。
B.朱熹:與程頤主張接近,重「致知」。
(A)成就:集理學大成。
(B)學說主張:
a.主張窮理以致知,涵養以踐實,而尤重致知。
b.信古人、讀古書:作為格物窮理的入手方法。
c.述而不作,倡四書的重要性:四書即《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朱熹為此四書做注,合訂為《四書章句集注》。
d.建立所謂的道統:認為理學諸子和自己處於孔子心法傳遞的一脈道統中。
(C)影響:使理學又被稱為「道學」。
C.陸九淵與程顥主張相近,重「敬」。
(A)認為朱熹格物致知,不免失之「支離」。
(B)主張:心即理,只要發明本心,即能成就聖賢。
(4)兩宋理學的流傳:
A.南宋歷元,以至明初時期的學術與社會:流行朱熹思想。
B.明代中葉:因王守仁的提出,陸九淵思想大行。
2.科技發達:
由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科技史上的傑作)可見一斑。
(1)天文曆法:
A.渾天儀:以宋代蘇頌所造的最精巧。
B.授時曆:元代郭守敬據回回曆修正而作的。自元世祖起,沿用四百年之久。
(2)數學;宋元時期是中國數學的黃金時代。
A.數學九章:
(A)作者:南宋秦九韶。
(B)成就:在聯立一次同餘式(剩餘定理)及高次方程數值解法上,比歐洲學者約早五六百年。
B.四元玉鑒:
(A)作者:元末朱世傑。
(B)成就:講述多元高次方程組解法和高階等差級數問題,較法國學者早四百餘年。
(3)工礦:
A.火藥:
(A)起源:正式用於軍事,始於五代及北宋。
(B)今日大砲的先驅:元末更發展成筒式火銃,藉火藥爆炸為推動力,發射「子窠」。
B.羅盤:
(A)水羅盤:北宋人發明。
(B)旱羅盤:南宋人發明,成為世上最早發明的國家。
C.活字版:宋仁宗時,畢昇發明。
(4)農技:
A.具上有水車(翻車)的製造:以水力和畜力代替人力。
B.紡織上有水轉大紡車的發明。
(5)醫學:
A.北宋唐慎微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為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問世前的本草學範本。
B.王惟一精研針灸,統一各家之說。
C.臨床醫學上:宋時已能區別天花、麻疹和水痘三種不同的疾病和病源。

四、史地與文藝

1.史地:
(1)宋代史學:
A.特點:史學方法進步。
B.北宋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鑑》,為中國編年史之大作:
(A)先訂叢目,再編輯史料成長編:是一套合乎科學程序的寫作方法。
(B)附有考異:為客觀的考證方法。
C.正史:《新唐書》、《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
D.制度史:鄭樵《通志》,詳記典章制度。
E.本末體:袁樞的《通鑑記事本末》,為新創的體例。
(2)遼、金、元史學:
A.元代修史:《宋史》、《遼史》、及《金史》。
B.典制史:元馬端臨的《文獻通考》。
C.三通:《文獻通考》與《通典》、《通志》之合稱。
(3)地理學:
A.宋代有地方志之著作。
B.《太平寰宇記》:宋樂史著。
C.《大元大一統志》:元代之方志圖經總匯。
2.文學:
宋儒探究義理,尤其是重視內在的省悟,這樣的思考方式也反映在文學及藝術上。
(1)古文:
A.唐宋八大家: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及三蘇(蘇洵、蘇軾、蘇轍),追崇唐代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合稱唐宋八大家。
B.歐陽修提倡古文最力。
(2)詩:
A.梅堯臣:恢復聲調的自由,詩體始趨樸實。
B.黃庭堅:以崛崎之調,力追杜甫,號稱江西詩派。
C.蘇軾:浩瀚廣闊。
D.陸游:南宋詩人,其詩具忠憤憂國之情。
(3)詞:為宋代文學的精英,與唐詩並稱。
A.宋初詞風:詞的出現於晚唐,晚唐、五代直到宋初都是形式短小,內容單調。
B.柳永:始改用長調(慢詞),但詞風過於卑淺通俗。
C.蘇軾:開創文人詞一派。以飄逸代替柔靡,以文學的手法,撇開音樂而就詩。
D.周邦彥:發起格律運動,與文人詞派對立。
(4)通俗文學:
A.宋代:以話本為著名。流傳至今的話本以《大宋宣和遺事》最重要,為《水滸傳》之藍本。
(A)起源:話本或稱平話,為當時講古今故事為業的「說話人」所用的底本。
(B)有長短篇之分:其中長篇者是為章回小說的起源。
B.元代:以戲曲為主體。
(A)組成:合散曲、說白和科段而成。
(B)種類:
a.雜劇(北曲):起於金、元之際,流行北方。
b.傳奇(南曲):起於北宋中葉、流行於南方。
C.雜劇傑作: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
3.藝術:
(1)繪畫:
A.題材的擴充:
(A)唐畫:主要題材是人物、山水。
(B)宋畫:已擴充到花鳥畫和竹石。
(C)宋代反映社會各階層的風俗畫興起,「清明上河圖」為代表作。
B.宋代在畫史演進上的重要發展:
(A)院畫:
a.興盛:兩宋皆設有畫院。
b.特點:重視形式,強調格法。
c.極盛時期:宋徽宗時代。
(B)文人畫的興起:作畫目的在追求意境的表達,而非繪畫本身,展現事物的內在意義。自蘇軾而下,至元末倪瓚等人,而達於極致。成為元畫最大特色。
(2)書法:
A.宋代:
(A)蘇軾、黃庭堅皆為名家。
(B)宋徽宗創瘦金體別具一格。
B.元代:以「趙孟頫」的書法最有名。
B.章程與續約之另訂: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道光二十三年,耆英與樸鼎查議定
虎門條約    中英南京條約之續約
結果    不平等條款的簽訂:
•領事裁判權
•協定關稅
•租界
•片面最惠國待遇
C.其他國家之要求訂約:
美國
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望廈條約:
時間:道光二十四年
雙方代表:中國耆英與美國專使顧盛
地點:澳門望廈
法國
中法五口通商章程黃埔條約:
時間:道光二十四年
地點:廣州黃埔
重要內容:中國宣佈天主教弛禁
其他國家
計有比、葡、荷、西、瑞、丹麥、普魯士等國。
內容:比照英美法章程,在五口貿易。
(A)與西方簽訂不平等條約,因而權利受損。
(B)內憂:太平天國起事。
(C)外患:英法聯軍之役。
(5)兩次英法聯軍之役:
A.原因:
主因    咸豐四年,要求修約不遂。
導火線    第一次:文宗咸豐六年(西元1856年),英國以亞羅船事件為理由,而法國則以神父在廣西被殺害為藉口。
第二次:大沽砲轟英法艦、兩國欲與北京換約不遂。
B.兩次聯軍:
(A)天津條約內容:
a.公使駐京。
b.外人得入內地遊歷傳教。
c.加開口岸:牛莊、登州、台灣、淡水、潮州、瓊州。
d.長江四口岸:鎮江、九江、漢口、江寧。
e.確定領事裁判權。
f.修改稅則。
(B)附約:中英通商稅則善後條約–中英議定於上海,使鴉片上稅成為合法商品。
(C)北京條約的內容:
a.開天津為口岸。
b.割九龍司與英國。
c.准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教堂。
C.影響:
(A)對外通商口岸增至十六處,外人勢力由海口伸及內地,中國至此全面開放。
(B)自強運動因之而起。
2.俄國侵略:
(1)俄人的東侵:
A.西伯利亞的佔領:西元十五世紀末,俄國脫離欽察汗國的統治。
B.黑龍江北岸:清順治元年,築城尼布楚、雅克薩。
C.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外交的開始。
簽訂原因
•俄人於邊境到處劫殺。
•雅克薩之戰:康熙二十四年,都統彭春攻克雅克薩。
簽訂時間
康熙二十八年(西元1689年)
結果
•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界。
•清廷允許俄人通商北京,並予免稅。
D.恰克圖條約:
(A)時間:雍正五年(西元1727年)。
(B)內容:確定外蒙邊界,及開恰克圖為貿易之地。
(C)結果:乾隆時三次關閉恰克圖市場,因俄人違約。
(2)黑龍江以北之攘奪:
A.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莫拉維也夫被任為東部西伯利亞總督。
B.璦琿條約:
背景    莫拉維也夫,因克里米亞戰爭爆發,以防英法為名,逐步侵占中國領土,並陳兵璦琿。
時間    文宗咸豐八年
中方代表    黑龍江將軍奕山
內容    
•黑龍江以北之地歸俄屬。
•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由中俄共管。
•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由中俄共同航行。
影響    使我國在東北喪失廣大土地,是中國近代史上失地最多的條約。
(3)吉林東部(烏蘇里江以東)之侵占:
A.背景:俄乘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佯作調人,逼迫中國簽訂天津、北京兩約。
B.中俄天津條約:
(A)時間:咸豐十年。
(B)    內容:海口通商、最惠國待遇,及勘查吉林以東未定界。
C.中俄北京條約:
(A)時間:咸豐十年。
(B)中方代表:恭親王奕訢。
(C)內容:
a.烏蘇里江以東(吉林東部)歸俄。
b.戡定西疆國界:許俄人在庫倫、張家口、喀什噶爾通商。
(4)西北的侵占:
A.伊塔通商章程:咸豐元年簽定,使俄人獲伊犁、塔城通商及設置領事權。
B.中俄北京條約:藉機漸次侵併西北領土(條約見前文)。
C.塔城界約:簽定於穆宗同治三年,塔城以西之國土為俄所佔。
D.東西並進:俄人侵略中國的策略。
3.邊疆藩屬的喪失:
(1)俄侵伊犁:
A.佔據伊犁:同治十年。
B.伊犁條約:
(A)崇厚初訂:光緒五年,簽下了喪權辱國之約。
(B)曾紀澤重訂:光緒七年,造成西北門戶洞開。
(2)日軍侵台:
A.時間:同治十三年,由琅僑(恆春)登陸。
B.結果:訂立北京專約,賠錢了事。
(3)日併琉球:光緒五年,日本吞併之,改為沖繩縣。
(4)中法戰爭:
背景因素    法圖謀越南
A.法國勢力入侵越南:十七世紀後。
B.占據河內:同治十二年。
a.劉永福的黑旗軍,受越王求助,大敗法軍。
b.兩次西貢條約:法國與越南簽定,迫使越南成為法之保護國。
爆發時間    光緒八年
中國主力    劉永福的黑旗軍及滇、桂軍
波及台灣    法將孤拔毀福州馬尾船廠,攻陷基隆、進逼台北,占據澎湖。
結果    
A.清朝戰敗,法國逼迫當時越南阮朝皇帝簽定第二次順化條約,否定清朝對越南的宗主權。
B.光緒十年簽訂中法天津和約,越南正式為法殖民地。
(5)中英滇案:
A.起因:英翻譯馬嘉理被殺。
B.簽訂煙台條約:允雲南通商,增開重慶等處為通商口岸。
(6)英併緬甸:
A.侵緬之始:道咸年間。
B.併緬時間:光緒十一年。
C.中英訂約:中國承認英在緬權利,會勘滇緬邊界,另議滇緬商約。
4.甲午戰爭與台澎割讓:
(1)朝鮮問題:中日戰爭遠因
A.江華島事件:日本藉此逼迫朝鮮否定中國宗主權。
B.大院君兵變:
(A)背景:朝鮮政府分為
a.親華派:首領為舊派(大院君,國王之父)。
b.親日派:以新派閔氏(王妃)為首。
(B)時間:光緒八年。
(C)結果:中、日均駐兵韓國。
C.親日派攻變:日本趁中法戰爭煽動之,旋為我駐韓將領袁世凱平定。
D.中日天津條約:兩國均撤兵離韓。
E.設駐韓委員:李鴻章設,並派袁世凱擔任。
(2)甲午戰爭:
導火線    朝鮮東學黨之亂,日本藉口出兵,但亂事平定日本不撤兵。
時間    光緒二十年
結果    
A.中國陸軍敗於平壤、海軍敗於黃海。
B.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    
A.時間:光緒二十一年。
B.代表:中國李鴻章,日本伊藤博文。
C.重要內容:
a.承認朝鮮自主。
b.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給日本。清朝割一省之條約即是馬關條約。
c.開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通商口岸。
d.日享最惠國待遇,准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廠。
e.賠償日軍二萬萬兩。
遼東半島
贖回    俄國聯合法、德干涉,中國乃得以三千萬兩贖回。
公車上書    康有為等舉人聯名上陳拒約。
(3)台灣居民抗日之初:
A.台灣民主國之成立:
(A)時間:光緒二十一年。
(B)丘逢甲倡導,推巡撫唐景崧為總統。
B.義軍與劉永福黑旗軍之抗日。
C.結果以失敗收場。
5.瓜分危機、庚子動亂與日俄戰爭:
(1)港灣租借,劃定勢力範圍:
A.首先發動者:德、俄。
B.各國租借範圍:
德國    租膠州灣:光緒二十四年,租期九十九年。
俄國    
•中俄密約:
-光緒二十二年,李鴻章簽訂。
-俄得使用中國港口。
-允俄築鐵路經黑龍江、吉林以達海參威(即後來的東清鐵路,又稱中東鐵路)。
•旅順、大連之租借:光緒二十四年,租期二十五年。
•建造南滿鐵路:光緒二十五年。
英國    租威海衛:光緒二十四年,租期二十五年。
以及擴展九龍界址:租期九十九年。
法國    租廣州灣:租期九十九年。
(2)勢力範圍的劃分:
A.意義:等於是瓜分中國的初步。
B.列強之勢力範圍:
法國    西南地區,勢力範圍最南。
英國    長江流域等區,在華利益最廣。
德國    山東及黃河流域部分地區,租借港灣最早。
俄國    長城以北,勢力範圍最大。
日本    福建,勢力範圍最小。
C.門戶開放政策:
時間    光緒二十五年
提出者    美國國務卿海約翰
主張    
•開放各國勢力門戶,列強經濟利益均等。
•保持中國領土主權完整。
影響    使中國免於瓜分之禍。
(3)義和團之變(庚子事變):在清代民變中,屬於民族主義之反撲
起源    原名義和拳,山東巡撫毓賢包庇之,並為其改名。
時間    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
導火線    日本使館書記官被殺,及德公使克林德被殺。
結果    A.造成八國聯軍之役。
B.北京失陷,慈禧與德宗出奔西安。
C.東南自保:東南各省因各督撫相約互保外人,不奉行宣戰詔令,得免於戰爭蹂躪。
(4)辛丑和約:
時間    光緒二十七年
簽約者    李鴻章
重要
內容    
A.禁止軍火進口兩年。
B.劃定使館界址,由各國駐兵防守(列強正式駐兵之始)。
C.賠款四億五千萬兩。
D.各國駐軍於北京至海口間諸要地。
E.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
影響
最大者    
A.賠款:嚴重影響國家財經與人民生活。
B.駐兵:門戶洞開,貽下無窮後患。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