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1

作者:陳毅弘x陳亦凡x龍玉雲

中國歷史-1

遠古時代

一、石器時代生活的演進

1.史前的分界:人類歷史的劃分以文字發明為界,文字發明以前歸類為史前時代。文字發明以後則進入歷史時代。
2.石器時代的劃分:依石器之精粗為準,區分為舊石器與新石器時代。
(1)舊石器時代:民國10~18年,由瑞典人安特生等考古學家的發掘發現。
(2)新石器時代:距今約八千年。
A.文化特徵:
器具    石器的製作:以磨製為主。
陶器製作:陶器上之刻畫符號,為中國文字先驅。
生產活動    
•農業的誕生。
•飼養六畜。
村落    村落形成:如河南澠池仰韶村,陜西西安半坡村。
房屋    半地穴式建築,以夯土或木頭所建,中晚期更出現夯土圍牆。
B.文化代表
彩陶
文化    仰韶文化
(約5000-3000B.C.)    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    黃河流域
(本區新石器文化分布最普遍)    彩陶
黑陶
文化    龍山文化
(約3000-2000B.C.)    山東省歷城縣龍山鎮        黑陶
屈家嶺
文化        湖北省京山縣    長江流域    
河姆渡
文化    (約5000-3000B.C.)    浙江省餘姚縣        世界最早水稻栽培記錄
紅山
文化        熱河省(今屬內蒙古)赤峰市    東北遼河流域    有大批祭祀用陶器、玉器和泥塑神像
C.多處發展:中國文明並不起源於某一地區,而是從幾個地方成長發展相互作用逐漸形成的。

二、文獻傳述的遠古文明

1.遠古文明之演進: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
2.傳說的古史系統:
(1)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
(2)五帝:


三代文化


一、三代史簡表

三代:即夏商周三朝代之合稱。

二、夏代的考究

1.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得名於河南的二里頭遺址,時間大約為西元前2080年到前1580年,跨越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文化。考古學家徐旭生1959年於豫西發現的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遺址,文化圈涵蓋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山東和蘇北的岳石文化、豫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等遺址。
2.禪讓政治的結束:
禹欲將王位禪讓給益,但部落君長擁戴禹的兒子啟,遂由啟繼位,開啟了世襲制的先例。

三、商代的制度與文化

1.政治制度:
王位繼承    兄終弟及(前期)→父死子繼(後期)
封建諸侯    1.等級名稱:侯、伯、子、男。
2.對王室義務:征伐、守邊、納貢、服役。
2.商代的文化:
甲骨文    (1)發現:光緒二十五年,由王懿榮挖掘出土。
(2)用途:多用於占卜,少用於記事。
(3)書寫方法:
A.刀契刻之。
B.以硃墨和毛筆書寫(毛筆早在殷商時代即已發明)。
(4)重要性:是了解商代歷史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資料。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考訂古史,就是根據甲骨文的資料,來證明《史記》記載的商代帝王世系是頗為可信的史實。
迷信鬼神    尤其注重對祖先的祭祀。
曆法    (1)一祀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為一年,稱為一祀。
(2)年分十二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餘日置閏。
(3)年分四季。
社會生活    (1)食:
A.以農產品為主,畜牧為副,畋獵已屬遊樂或軍事性質。
B.農作物是黍、麥、稷、稻。而農具則是耒耜與石鐮。
C.飲酒風氣興盛:反映農業發達。
(2)衣:紡織技術高明,有平織及斜紋織法,質料是絲、麻。
(3)住:民眾住半穴居;而王室住地上宗廟和宮室。
(4)行:交通以舟、車為主。
工藝技術與商業交易    (1)青銅器:銅錫合金。
(2)陶器:以灰陶、白陶為主。
(3)貨幣的使用:已經普遍,以海貝為主。

四、西周的制度與文化

1.封建制度:
爵位    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
王畿    天子直轄區域稱為王畿。
軍隊建置    (1)天子六軍。
(2)大國﹙公、侯﹚三軍。
(3)次國﹙伯﹚二軍。
(4)小國﹙子、男﹚各一軍。
天子與諸侯間之義務關係    (1)天子:巡狩:巡行視察諸侯之國。
(2)諸侯:
朝覲:定期至王室親向天子述職。
其他:向王室納貢,派兵為王室征伐、為王室守邊。
采邑    諸侯在自己國內,分封給卿大夫的土地,稱為采邑。
2.宗法制度(宗族組織法):
(1)特徵:嫡長子繼承制和大宗、小宗的區別。
(2)封建制度與宗法制度有密切關係
政治上    是天子與諸侯的政治關係。
宗法上    是一種嫡長子與其餘諸子間的血緣關係。
3.封建社會:
階層    貴族:指「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為封建社會的最上層階級,擁有土地。
(1)天子、諸侯、卿大夫三者為擁有土地權(封邑)與統治權(世守其官)的世襲貴族。
(2)士–地位最低的貴族,為受過文武合一教育的男子,主要任務為打仗;士有食田或俸祿,但只有身分能夠世襲。
平民:又稱庶人,指「農、工、商」三種職業。
其中農人數量最多,商人最卑賤。平民身分為世襲制(即職業世襲),是替貴族工作的人。
奴隸:為封建社會的最低層階級,由戰俘與罪犯構成,被視為貴族的私有財產,可買賣、轉讓,甚至殺害。
奴隸身分為世襲制。
禮樂制度    (1)天子以下至庶人,皆接受禮的約束。
(2)禮須配合音樂。
(3)功用:
A.建立了西周封建社會的秩序。
B.調和了尊卑貴賤的關係。
4.經濟狀況:
(1)以農為主:農業水準較商代更為進步。
(2)井田制度:將土地分為九單位,每單位百畝,土地全屬貴族所有。
A.中間公田:由八家共同義務耕種,收穫歸公。
B.四周私田:由農民自種,收穫歸農民自己。
(3)商業:
A.貨幣有貝及銅鍰。
B.仍有以物易物現象。


春秋戰國的巨變


一、東周的政治演變

1.春秋五霸的興起:
(1)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依序為「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亦有其他學者認為五霸應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目前歷史學界尚無定論。
(2)口號: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為齊桓公,主要口號為尊王攘夷,真正做到的也僅齊桓公與晉文公,此亦象徵著當時的宗法制度已遭破壞。
2.戰國七雄的兼併:
(1)七雄之變法圖強:七國皆提倡軍國主義,以求富國強兵。
(2)秦與六國之間的對抗策略

二、社會與經濟的變遷

1.貴族沒落平民崛起:
(1)貴族沒落的原因:
A.自然趨勢:僧多粥少。
B.國君有計畫地裁抑。
(2)平民崛起的原因:
A.國君用人惟才,遂開布衣卿相之局。
B.工商業致富的人,受到禮遇重用。
(3)例子:
A.致富百姓:子貢、呂不韋。
B.布衣卿相:申不害、蘇秦、張儀、范雎。
C.平民名將:孫臏、樂毅、廉頗、白起、王翦。
2.養士之風盛行:
(1)養士名主:魏文侯、齊宣王、燕昭王。
(2)養士四公子: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四人以養士聞名,號稱食客三千,又稱戰國四公子。
(3)其他養士名人:秦相呂不韋、燕太子丹。
3.土地私有制度形成:
土地可為私人所有,是社會經濟重大變革之開始。
4.農工商業的發達:
(1)農業的進步:
A.牛耕的發明:因鐵製農具的普及。
B.荒地的開墾。
C.大規模水利灌溉工程:
(A)魏國:引漳水灌溉。
(B)秦國:李冰修築四川都江堰、鄭國(姓鄭名國)開鑿關中鄭國渠。
(2)工商業的發達:
A.著名工商業者:
(A)弦高:鄭國愛國商人,說退襲鄭之秦軍。
(B)范蠡:世稱陶朱公,助句踐復國。
(C)烏氏:秦人,經營絲製品。
(D)巴寡婦清:秦人,製造丹砂。
B.春秋戰國新興大企業:
(A)煮鹽:魯人猗頓。
(B)冶鐵:邯鄲郭縱。
C.繁華的工商大都市興起:韓國宜陽、齊國臨淄、趙國邯鄲、魏國大梁、秦國咸陽。
D.手工業方面:《周禮考工記》銅錫合金比例,青銅器上鑲金銀絲成金銀錯;以及燒陶技術進步等。
E.建築:戰國時已有兩層樓房;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現兆域圖,是目前發現最早之平面設計圖。

三、諸子百家思想爭鳴

1.儒家:
孔子
(孔丘)    春秋時期,魯國人,世尊為至聖先師。    (1)中心思想:仁。
(2)政治主張:正名。
(3)強調德治。
(4)成就:
A.儒家開創者。
B.首開私人講學之風,主張有教無類。
孟子    戰國時期,鄒國人,世尊為亞聖。    (1)主張性善。
(2)政治主張:提倡王道,反對霸道。
(3)民權思想的發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荀子    戰國末年,趙國人    (1)主張性惡說。
(2)主張以禮為治。
(3)政治主張:尊君、隆禮。
2.墨家:
墨子(墨翟)
(1)春秋時期,魯國人。
(2)思想主張:兼愛、非攻、和平。
(3)成就:
A.建立名為鉅子的嚴密團體,信徒被稱呼為墨者。
B.傳至戰國時期,與儒家並稱顯學。
3.道家: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