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3

作者:陳毅弘、陳亦凡、龍玉雲

世界地理-3

西亞

1.範圍:
小亞細亞、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等地區,聯合國將土耳其與外高加索(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喬治亞三國)也分類為西亞。其經緯度定位為經緯度定位為東經26度16分到東經74度56分,北緯12度35分到北緯43度34分。本區位於亞、歐、非三洲交界,在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與裏海之間,聯繫印度洋與大西洋,被稱為是兩洋五海三洲之地。
2.自然環境:
(1)地形(分為五大區域):
A.伊朗高原(阿富汗、伊朗):
(A)高山:北部有艾耳布士山和興都庫什山,南部有中央馬克蘭山、札格洛斯山、蘇里曼山。
(B)盆狀高原:地勢向東傾,境內沙漠廣大。
(C)畜牧為主:山麓坎井取水,有灌溉式農業。
B.安那托力亞高原(土耳其):
(A)山地:北有本廷山、南有托魯斯山,中為盆狀高原。
(B)地勢:東高西低。
(C)中央草原廣大:以畜牧為主。
C.阿拉伯高原:
(A)原為非洲古大陸的一部分,後因紅海陷落分開,蘇伊士運河開鑿後,和非洲完全不相連。
(B)古老地台:起伏很小,微向東北傾斜。
(C)氣候乾燥,沙漠廣大。
D.高加索高地:
(A)歐、亞界山:由西北向東南斜走於黑海和裏海之間。
(B)北部為高加索山脈,山之北麓有平原、扇形水系,屬草原氣候。
(C)中部:提弗利司低地。(溫帶草原-放牧業)
(D)南部:外高加索山(有沼澤,有副熱帶草原,可供放牧)和亞美尼亞高原(位外高加索最南側,屬地中海型氣候,為西亞地區農產最豐富,有棉、稻、葡萄)。
E.肥沃月彎:
(A)由地中海東岸,經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河流域至波斯灣頭。包括黎巴嫩、以色列、敘利亞、約旦、伊拉克五國。
(B)地平,氣候乾燥,由北方高山發源的河流帶來豐沛的河水和肥沃的土壤,自古以來即為肥沃的農業地帶,稱為「肥沃月彎」。
(C)由敘利亞至波斯灣頭地區,是所謂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曾孕育出古巴比倫文化,是人類古文明的心臟地帶。
(2)氣候:北迴歸線從本區中部穿過,大部分地域處於副熱帶高壓和乾燥的東北信風控制之下,同時,本區西南面臨乾旱的北非,高原邊緣有高大山系環繞,海洋水氣無法越過,所以氣候乾燥,多屬熱帶和亞熱帶沙漠氣候。降雨很少,蒸發強烈。年降雨量多在250公釐以下,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帶雨量較豐富。因此水資源成為當地生活和發展的限制性資源。受雨量和地形影響,本區內陸流域及無流區面積廣大,河網稀疏。除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外,多為短小河流,大部分發源於高原邊緣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補給,河流水量較小,季節變化顯著。
3.人文環境:
(1)產業活動:
A.農業:
(A)耕地分布於沙漠綠洲、沿海平原與河流兩岸。從古巴比倫文化就已經發展出高度的農業灌溉技術。
(B)土地分層利用,高層為棗椰,中層為果樹,低層為小麥、玉米等。
(C)糧食作物有棗椰、小麥,經濟作物有棉花、橄欖、煙草、無花果、柑橘和檸檬。目前該區經濟作物尚有輸出,但糧食作物不足,近年糧食均仰賴大量進口。
B.牧業:自古以來就有游牧業,近山地區更有傳統的山牧季移高山游牧。土耳其的安哥拉羊毛是有名的牧業特產。
C.石油業(產量佔全球36%以上):
(A)生產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敘利亞(西岸)、巴林八國,及外高加索區。
(B)主要油田:沙烏地阿拉伯的達蘭及波斯灣一帶、伊朗札格洛斯山南麓:伊拉克北部的摩蘇爾、吉爾庫克。
(2)民族:從民族來看,阿拉伯人約佔該區人口1/2以上,語言主要是阿拉伯語,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區之一,集中分佈在阿拉伯半島、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國。小亞細亞半島多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為主,以色列是世界猶太人的聚居區(約佔83%)。賽普勒斯主要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組成,外高加索地區居住著亞賽拜然人、喬治亞人和亞美尼亞人等。
(3)宗教:本區為世上三大一神教的起源地: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歷史與宗教的複雜性,使本區一直處於動蕩不安中。猶太人在西元二世紀被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其民族在世界各地流亡了一千多年,最後在波蘭凝聚其社群。但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納粹的種族屠殺。二戰後,聯合國決議支持以色列於巴勒斯坦地區復國。從此造成信仰猶太教的以色列人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之間數十年的戰爭,儘管經過幾次和平協議,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依舊是戰禍不斷。
(4)主要城市:
A.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以色列認為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數國家並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是以巴衝突的中心。耶路撒冷是一個宗教色彩強烈但衝突更加強烈的城市,猶太教的西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等宗教重要地點都集中於此城。
B.貝魯特:黎巴嫩首都。不同於耶路撒冷的保守莊嚴,同樣是宗教多元的城市,貝魯特卻是一個時尚、媒體與旅遊的活躍中心,曾入選全球十大渡假城市之一,有中東巴黎的稱號。內戰爆發後該城遭受重大的破壞,近年已開始重建的工作,試圖恢復中東旅遊業中心的地位。
C.大馬士革:敘利亞首都。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持續有人居住城市。在西元前十二世紀就已經是該地國家首都。後經亞述、巴比倫、波斯、亞歷山大大帝攻佔,直到羅馬帝國統治時將該市建設為重要的文化傳播中心,今日的大馬士革還可以看到少數羅馬時代的遺跡。
(5)重要景點:
A.死海:位於以色列和約旦交界,地球上最低的湖泊,其湖岸則是地球上露出陸地的最低點。同時也是世界上最深、最鹹的鹹水湖。其湖水來自約旦河流入。近年來由於湖岸開發與約旦河生態改變,死海有消失的危險,約旦與以色列正積極提出死海的保護方案中。
B.佩特拉古城:位於約旦,是隱在峽谷中的古老城市,整個城市沿著高聳的岩壁開鑿,包括其城市核心的廣場、競技場與神殿,因為石壁的顏色又被稱為玫瑰石聖殿。該城是知名電影法櫃奇兵的場景,許多與古文明相關的故事也會來此拍攝。
C.杜拜: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中的一個酋長國。不同於阿聯其它國家,杜拜經濟的支柱並非石油,而是積極發展成中東的金融、渡假與購物中心。大量的填海造陸開發與建設造就了其經濟上的亮眼表現,但全球投資熱錢湧進造就的泡沫也使杜拜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受到重創。

中亞

1.範圍:
狹義定義上的中亞僅包含今日中亞五國:即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和土庫曼斯坦。廣義上會包含俄羅斯南部。聯合國定義的中亞除上述地區外還包括阿富汗、中國新疆地區、蒙古國、巴基斯坦與伊朗北部。本節所談的中亞地區採廣義定義,並且一併討論俄羅斯全境。
2.自然環境:
(1)地形:該地區大部份是一片遼闊而平緩的古地塊,稱為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台。地下為結晶性古老地層,金屬礦豐,地層穩定而堅實,使地表得以保持平坦。
A.俄羅斯大平原:烏拉山以西的歐俄部份。其下為俄羅斯地台,為古生代末期之山地。中部的瓦耳代山最高僅346公尺,為平原上各河的分水嶺。本地區第四紀曾受大陸冰河南侵,平原北部有不少冰磧湖和低窪沼澤。
B.西部西伯利亞平原:烏拉山以東,葉尼塞河以西的平原。古代曾為淺海,後漸隆起為沼澤窪地,主為鄂畢河流域。每年春季融雪後,沼澤遍地,景色荒涼。
C.中部西伯利亞高原:葉尼塞河以東,勒那河以西之地。是一片三百至五百公尺的結晶岩高原。地表略有起伏,上有熔岩覆蓋。因受河流侵蝕,而成分割狀態。
D.東部西伯利亞山地:勒那河以東至太平洋岸。屬第三世紀生成的新褶曲山地,地層尚未十分穩固,故多火山地震活動。
E.中亞內陸盆地:西部西伯利亞平原之南,西至裏海,東至我國新疆邊境。是一片內陸盆地,北為溫帶草原;南為溫帶沙漠,十分乾燥。本區為內陸河流域,河川多沒入沙漠,或注入終點湖,如巴爾喀什湖(伊犁河)、鹹海(錫爾河、阿母河)、裏海(窩瓦河、烏拉河)。
(2)氣候:
A.溫度:最南處在35°N以北,向北則達北極圈內,日照不足,冬季大陸性冷高氣壓在西伯利亞盤據,地形開闊,乾冷氣團迅速擴及全俄。維科揚斯克附近的阿米空,為北半球的「寒極」。僅黑海沿岸較暖和。歐俄冰期3~5個月,北極圈以北結冰期8個月以上。夏季因地面不斷吸熱而增溫,缺乏海洋調劑,故雖然短但非常炎熱。
B.雨量:東、南兩方有高山阻隔,太平洋水氣不易進入,北極海又因過冷,水氣有限。唯有來自大西洋的盛行西風,可以帶來少量雨水。雨量分布大致由西向東及東南遞減。
3.人文環境:
(1)民族、語言、宗教:
(2)政治: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原本蘇聯加盟共和國的國家成立了獨立國家國協。除波羅的海沿岸三小國拒絕加入之外,大多國家均是國協成員。目前喬治亞與土庫曼已退出國協。該地區國家在蘇聯解體後,多半維持前朝權貴的強人政治狀態,加上泛突厥主義與伊朗、中國、俄羅斯之間的衝突,政治上較不穩定。
(3)產業活動:
A.農業:
(A)糧食作物:小麥、大麥主產於南俄黑土帶及草原帶。森林中的隙地則種植黑麥、馬鈴薯、燕麥。均不足自給。
(B)經濟作物:該地區自古以來的游牧區域施行灌溉技術改為棉花田之後,棉花產量躍居重要地位。
B.礦業:
(A)金屬礦:鐵砂、錳砂產量為世界第一。鎳次於加拿大居世界第二。
(B)能源礦:煤產量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中國),石油與天然氣亦是經濟支柱。
C.工業:以鋼鐵、機械等重工業占主體。
(A)頓內次工業區:烏克蘭的頓內次盆地區,以聶伯河水電為能源。
(B)莫斯科工業區:莫斯科附近盛產煤,帝俄時代已建立傳統工業。
(C)烏拉山工業區:金屬礦與石油產量皆豐富,鋼鐵工業居首。
(D)庫斯巴次工業區:鐵量不足,煤產豐富,以煤與烏拉山區交換鐵砂。
(E)貝加爾湖工業區:在貝加爾湖的西北方,以安加拉河水水力發電。
(4)重要城市與景點:
A.莫斯科:莫斯科在十七世紀的帝國時代,及蘇聯統治時代皆為首都,為它帶來許多歷史與建築的觀光資源。克里姆林宮、聖女修道院等等都是重要文化遺產。莫斯科建築富有俄國人的藝術美感,本身又是綠化程度很高的城市,故有森林中的首都美譽。
B.聖彼得堡:位於波羅的海沿岸,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在十七世紀彼得大帝的時代曾為首都。當時的皇宮就是今天的冬宮博物館,號稱是世上五大博物館之一。(另外四間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與我國的故宮博物院。)該城是知識份子的集中地,也是文學與藝術的中心,普希金稱其為面向西方的窗口。
C.布哈拉:位於烏茲別克中部,西元8世紀被阿拉伯人攻陷後,伊斯蘭教在此生根,今天為絲路上著名的伊斯蘭教中心,市區裡有365間清真寺、105間神學院,因此號稱即使每天到不同清真寺祈禱,一年下來也不會重覆。據說天方夜譚中「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背景就是布哈拉。
D.希瓦(伊羌卡拉):希瓦自古以來就是絲路商旅進入沙漠前最後一個補給站,西元8世紀被阿拉伯人佔領,城內的伊羌卡拉古城是中亞阿拉伯建築的典範,被學者譽為露天博物館。其中代表性建築是擁有112根廊柱的朱馬清真寺,還有19世紀用來接待外國使節的豪華房間,牆面鋪滿大理石與彩花釉色磚、氣派非凡。
E.撒馬爾罕:位於今烏茲別克境內,西元前7世紀由波斯大帝居魯士在東征時所建,14世紀時,韃靼人的英雄帖木兒在有生之年東征西討,將各地俘虜的學者、工匠、財寶都集中到撒馬爾罕,只為了建造出一座絲路上的不朽之城。今天的撒馬爾罕仍有許多帖木兒時代留下的建築,包括其陵墓、行宮、以及清真寺。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