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大學
以「永續治理」的角度串聯所有ESG永續議題,而實體工作坊的上課方式除了建立議題架構外,亦利用個案透過與組員間不同行業背景套在一個模型策略一同交流研討,真的是獲益良多。在工作上也將這些觀念、模型、策略運用在指導學生上,能將其學以致用,真的很感謝基金會給我這個機會來參加這個課程。
媒體業
ESG、碳中和、淨零碳排等各種項目及倡議,重要的是解決方案。很訝異的是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課程規劃,每個系列課程讓我很清楚的知道每一個議題的內容是什麼,也透過學界與業界企業的CEO、專業的講師的結合,再加上實體工作坊實際操作演練及個案研討,將課程效益極大化。
航空業
自從工作業務上接觸到ESG,對我來說是一大挑戰,這次公司指派來上課,讓我又更重新了解了何謂永續金融,又為何與各個企業公司息息相關。這次上課不再只有單調無趣的聽課,更多了工作坊型態,講師親自指導並訓練思考的能力,總而言之,這次的課程是非常有收穫。
航空業
在掌握基本的ESG知識之後參加這堂課程時,我感受到了更深層的共鳴。老師清晰地指引了前進的方向並深入淺出地呈現課程內容,讓我對於永續治理有了更深刻的想法。
製造業
對於科技業如何應用減碳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運輸業對於碳排放的影響,及如何透過推動綠色交通來達成目標,在自然碳匯和碳權的概念,讓我更加關注生態保護及碳排抵銷對企業的重要性。
福爾摩沙氣候智慧服務有限公司
內容紮實且理論結合實務的課程其實不多,基金會規劃的課程具有完整且系統性的架構,帶我從零散點的觀念串聯為面,全面釐清ESG永續議題,幫助自己在實務上能夠有更好的運用,以致可以更有效地幫助企業,更有系統推行整個ESG的永續轉型。
航空業
在掌握基本的ESG知識之後參加這堂課程時,我感受到了更深層的共鳴。老師清晰地指引了前進的方向並深入淺出地呈現課程內容,讓我對於永續治理有了更深刻的想法。
製造業
對於科技業如何應用減碳的方法和策略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運輸業對於碳排放的影響,及如何透過推動綠色交通來達成目標,在自然碳匯和碳權的概念,讓我更加關注生態保護及碳排抵銷對企業的重要性。
福爾摩沙氣候智慧服務有限公司
內容紮實且理論結合實務的課程其實不多,基金會規劃的課程具有完整且系統性的架構,帶我從零散點的觀念串聯為面,全面釐清ESG永續議題,幫助自己在實務上能夠有更好的運用,以致可以更有效地幫助企業,更有系統推行整個ESG的永續轉型。
銀行業
這次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老師提供了極有價值的思維模板,使我建立了更有結構的思考方式,並且分享了主管機關文件未曾觸及的重要事項,讓我在氣候變遷實體風險評估上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董事長/財團法人林維吾文教基金會
透過這樣全方位的課程,剛開始上線上課程覺得節奏很緊湊,內容很豐富,搭配實體課程又可以將基本觀念與許多硬底子的知識與技術加以整理釐清是個很好搭配方式。最佩服的是能夠邀請到重量級教授及專業級的高階專業人士之豪華陣容,而與這些專業人士面對面更能了解及感受到推動ESG永續的決心。
運輸業
學習氣候變遷實體風險評估後,對於我在永續經營公司的道路上是一大助力,也讓我更能夠及早做出有效應對。
銀行業
老師將眾多資訊整合成一條有條理且易於理解的分析,還能夠深入剖析背後的關鍵因素,啟發我更深入地思考及探索。
銀行業
老師所設計的實戰專題使用了國內的真實案例,透過小組合作,讓我們有機會與不同領域的同學一起探討,並設計解決方案,這個過程讓我更加深入了解課程內容,同時也增強了我的學習效果。
光電業
我對企業在ESG扮演的角色有了不同的理解,特別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深深體會到這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在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一種義務,更是一個機會。
銀行業
老師的專業知識真的是無庸置疑,重點是老師將抽象複雜的概念及理論化繁為簡,讓我能夠快速地理解及吸收,並能夠更深入且全面地思考永續轉型的議題。
金融業
課程內容的豐富程度讓我感到驚艷,不僅讓我獲得知識更讓我獲得成長和啟發,使之在實際工作中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援。
銀行業
雖然時間有限,但從老師專業且豐富的經驗中學習到許多寶貴的知識和技巧,不僅加深我對供應鏈議合的議題,同時在我心中種下了一個新的種子,將不斷推動我向前邁進。
媒體業
線上課程從源頭很詳細的教導我們,而實體課程的互動中除了透過現場實作也解決很多實務上的問題,循序漸進的上完整個ESG永續系列課程,在工作上能夠了解客戶在ESG永續的需求且更契合的互動,對於保護地球的使命感會油然而生,可以一起推動ESG永續淨零碳排。
投信業
這樣線上加實體課程的混和搭配,透過線上課程學習再藉由實戰工作坊找到問題並解決問題,也藉由重複觀看線上課程,方能更完善的了解課程精隨,更重要的是知道未來遇到問題時到哪裡去找資料。
分析師/福爾摩沙氣候智慧服務有限公司
即使高達一百小時的學習,但是都很期待每周五的學習之旅,可以與大家跨領域及攝取最新資訊的交流,這正是面對ESG永續議題最重要的態度再加上基金會規劃的兼具理論與實務的實戰班以及學界與業界的講師們,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
航空業
不同行業的同學,包括永續與治理專家、高階主管及董事,齊聚學習,授課老師水準極高,課程結合線上實體,耗時5個月,學習投入不凡。臺大童教授:「ESG不應該是壓力,更應該是企業轉型的競爭力!」深入我心。透過100小時的學習,看清市場SWOT,準備迎接2030的永續挑戰,成為永續企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分班 | 電話 | 地址 | 營業時間 | 線上客服 |
---|---|---|---|---|
台北本部 | (02)2388-1051 |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3號3樓 | 周一到周日 10:00~22:00 | |
台北站前 | (02)2311-6296 | 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1-2號 | 周一到周日 10:0~22:00 | |
板橋服務處 | (02)2951-8880 | 新北市板橋區館前東路50號1樓 | 周一到周六13:30~22:00 周日10:00~19:00 |
|
淡水服務處 | (02)2625-0625 | 新北市淡水區學府路24號 | 周一到周六 12:30-21:00 周日 10:00~19:00 |
|
桃園服務處 | (03)271-4658 | 桃園市桃園區復興路173號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9:00~18:00 |
|
中壢服務處 | (03)275-0001 | 桃園市中壢區中山路66號2樓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10:00~19:00 |
|
新竹服務處 | (03)621-4368 | 新竹市東門街62號10樓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9:00~18:00 |
|
台中復興服務處 | (04)3702-5858 | 台中市復興路四段80號1樓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9:00~18:00 |
|
台中站前服務處 | (04)3707-3723 | 台中市中區綠川西街85號1樓 | ||
台中豐原服務處 | (04)2522-0208 | 台中市豐原區中正路236號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店休 |
|
台中逢甲服務處 | (04)3707-4556 | 台中市西屯區青海路2段365號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店休 |
|
彰化員林服務處 | (04)706-0188 | 彰化縣員林市中山路二段85-11號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10:00~19:00 |
|
雲林斗六服務處 | (04)706-0188 | 640雲林縣斗六市民生路213號之3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10:00~19:00 |
|
嘉義服務處 | (05)320-9389 | 嘉義市西區中山路502號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10:00~19:00 |
|
台南成功服務處 | (06)703-4455 | 台南市中西區成功路25號1樓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9:00~18:00 |
|
高雄站前服務處 | (07)976-8899 | 高雄市三民區建國二路219號 | 周一到周六09:00~22:00 周日 9:00~18:00 |
|
高雄鳳山服務處 | (07)976-9838 | 高雄市鳳山區光遠路422號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10:00~19:00 |
|
高雄楠梓服務處 | (07)972-1068 | 高雄市楠梓區建楠路22號 | 周一到周六13:30~22:00 周日10:00~19:00 |
|
高雄五甲服務處 | (07)812-2398 | 高雄市鳳山區五甲三路42號 | 營業時間:周一到周六13:00~21:30 周日10:00~19:00 |
|
屏東中山服務處 | (08)821-9199 | 屏東縣屏東市中山路28號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10:00~19:00 |
|
屏東光復服務處 | (08)821-8800 | 屏東縣屏東市光復路120號 | 周一到周六 13:30~22:00 周日 10:00~19:00 |
|
花蓮服務處 | (03)8315-838 | 970-15 花蓮縣花蓮市國聯一路131號1樓 | 周一~周六 13:30-22:00 周日店休 |
「碳權交易機制」源自2015年《巴黎協定》,旨在全球升溫不超過2°C並在2050-2060年間達成淨零碳排放。「淨零」與「碳中和」是不同概念,前者尚無國際標準,後者已有技術標準,透過碳權交易抵消排放。台灣的碳定價機制包括碳權、碳費和碳交所,目的是提供減排誘因,促進環境保護。
近兩年來,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溫室氣體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國際貿易中的碳盤查要求和國內開始徵收的碳費,讓排放碳成為了一項需要付出代價的行為。然而,市場上對於碳權仍存在許多誤解,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由「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的ESG永續發展系列講座,將於2023年12月18日晚間舉行,旨在深入探討和澄清這些議題。
「碳權交易機制」可以追溯到2015年《巴黎協定》。當時,聯合國各國達成共識,本世紀內全球升溫不得超過2˚C,並設定在2050-2060年間達成淨零碳排放的目標。「淨零」和「碳中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淨零」目前尚無統一的國際標準,且實現難度高;相較「碳中和」則已有成熟的技術和國際標準,指的是透過碳權交易來抵消排放量的概念。
劉哲良博士特別指出,國際上並沒有明確定義「碳權」這個詞。國際碳市場交易的標的主要有兩種:一是「總量管制排放」系統下的「排放許可」或「排放權」;二是「碳信用抵換機制」下的「碳信用」或「減量額度」。總的來說,碳權交易機制使得降低碳排放總量成為可能,並且不同碳權市場因需求和操作的複雜性而產生價格差異。
目前,台灣的碳定價機制包括碳權、碳費和碳交易所三個部分,目的是提供減排誘因,而不僅僅是進行交易,這就像推廣電動車需要先安裝充電樁一樣,是一個完整的配套措施。臺灣碳權交易所作為一種政策工具,而非單純的商業平台,旨在鼓勵更多的減量專案,利用市場力量來促進環境保護。
隨著台灣碳交易市場的逐步推進,2023年12月迎來第一批現貨交易,這標誌著我們在碳市場上的一大步。為了應對市場需求,我們也在積極推動ESG永續系列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涵蓋碳交易的基本知識,還深入探討實際操作和策略。致力於將正確的ESG永續知識和工具傳達給每一位關心環境的人,助力台灣企業在ESG領域取得更大成就。歡迎大家共同探索永續發展的新契機。
台灣推動ESG面臨爭議,即使許多的商業行為可能會造成嚴重汙染,但這種情況並未顯著影響消費者行為,引起對推行ESG的質疑,同時,關於ESG應先注重環境還是社會面向也存在不同意見。面對這些爭議及企業在推動ESG時可能遭遇的經濟損失,ESG永續發展系列講座皆進行相關的討論。
現階段民間對於政府推動ESG存在著許多的爭議,如旅遊業即便辦公大樓碳排放低,所發售的旅遊票券可能造成嚴重的汙染,卻未必影響消費者購買,引發了推行ESG的質疑,此外,在ESG的三大面向中,應優先推動環境面還是社會面也存在著爭議,現況是許多企業在投資ESG上可能因經濟損失而失去投資者支持,為此,「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合辦的ESG永續發展系列講座於2023年11月20日晚間舉行,旨在深化這些討論。
在台灣永續演進是從發生了氣爆及食安問題,而被要求製作CSR報告書,在無數次的演進調整為ESG永續報告書,到現在的永續報告書,推動ESG雖短期可能增加成本,但長遠來看,能夠提升競爭力及產業升級,而有效的ESG策略應從業務角度出發,考慮對社會和環境的影響,內化為公司文化,並通過創新策略增加價值,最終在永續報告書展示對重大議題的應對與成果。
ESG的核心在於透過考量企業對外部環境的影響,全面揭示其真實價值。陳富煒會計師分享到《哈佛商業評論》中有效執行ESG策略的方法:識別關鍵議題、運用PESTLE和SWOT分析工具評估風險與機會,建立治理結構並追蹤實際成效。此外,企業應追求超越盈利的目標,致力於為社會創造價值並支持員工及其家庭,進而產生正向的社會影響,而整合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能滿足供應鏈、投資者和政府的要求,並對應新一代對永續發展目標的期望。
「影響力投資」是以私人資本解決社會問題,不僅追求財務回報,同時也對社會及環境產生正面的影響,其核心目標衡量並實現對社會的正面貢獻,特別是達成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的各項目標。影響力投資的實踐涵蓋了主題投資、金融創新和管理評量,專注於解決社會與環境問題並評估投資的效果,這類投資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能創造經濟與社會雙重利益。
中鼎集團從公司治理、氣候財務揭露到永續教育全面布局,透過創新與模組化推進綠色轉型,承諾2030年辦公室淨零,2050年生產據點淨零;同時,推動多元平等共融的職場,並重視工作安全,邁向永續與淨零轉型。
永續發展應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並需與企業的核心業務相連才能持續前進, 歐盟在2020年發布的「永續經濟活動指南」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促使企業轉向採用低碳策略,而台灣也在「科技創新」及「氣候法規」方面致力於淨零轉型。為了推動這一目標,「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與「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聯合舉辦了一系列ESG永續發展的講座,該講座於2023年10月11日晚間舉行。
中鼎集團著重於永續與淨零轉型策略,首先從「治理」層面著手,藉由成立永續和淨零委員會與專責辦公室、導入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及建立永續教育平台等方式進行,此外,設置專職永續職位和強化供應鏈管理,進而自2015年起連續九年入選「DJSI 道瓊永續指數」,這些行動證明中鼎在透明度和誠信方面的表現獲得肯定。
綠色轉型始於行動,透過創新研發和模組化建設來實現節能減碳和智能化管理,朝向綠色工程轉型,承諾2030年辦公室淨零,2050年生產據點淨零,並已規劃出完整的短至長期淨零發展藍圖及具體的碳減排策略。
創造一個「多元平等共融(Diversity, Equity and Inclusion, DEI)」的工作環境,提供員工持股信託補助、員工團體保險,並舉辦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同時也重視員工及其家庭的福祉。作為一家工程企業,高度重視工作安全也是在ESG社會面非常重要的一環,也透過教育平台根據員工的職業發展需求提供專門課程,同時,透過社團活動,鼓勵員工投身於永續生活方式,進而增強對社會的ESG影響。
隨著全球對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的重視日增,ESG(環境、社會與治理)已從是否與獲利衝突的討論轉變為獲利的必要條件,現在台灣透過法規推動與國際永續趨勢同步,強調永續不僅是責任也是競爭力的源泉。
在台灣推行永續法規前,國際已關注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20年,現在永續已成為主流討論,到底什麼是永續?什麼又是ESG?但在深入理解這些概念前,我們應該先思考企業價值的根源;為此,「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與「上海商銀文教基金會」共同合作規劃了一系列ESG永續發展系列講座,該系列講座於2023年9月18日晚上舉行。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指的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也必須要承擔對員工、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強調與利害關係人溝通的重要性,解決衝突以共榮;而ESG從投資角度評估企業綜合價值,包含社會與環境影響,提供全面評價機制,考慮對企業價值有深遠影響的因素,重視數據和實際成效,而非僅是口頭承諾,了解CSR和ESG的差異對企業和投資者都至關重要,指引如何以責任和效率推動永續發展。
企業整合CSR與ESG原則於其營運中至關重要。在TOYOTA,設立專責的永續長,定期召開含跨部門成員的永續管理會議,推動永續策略,並在財務與永續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爭取全公司文化支持與員工積極參與。此外,荷蘭皇家航空以其包容文化促進永續發展,進一步證明了企業文化在推動永續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國際對ESG的看法已從「環保與獲利是否衝突」轉變為將環保視為盈利的必要條件,許多調查報告指出78%投資者認為即使短期內影響利潤,企業也應投資於ESG。如今,全球轉向綠色經濟,企業面臨投資永續或承擔碳費的選擇,顯示永續行動背後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台灣也正積極追趕國際永續趨勢,強調永續不僅是法規要求,也是維持國家競爭力的必要步驟。
2050淨零碳排已經成為國際共識,減碳更是成為了產業轉型、國家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議題,為我們帶來不少挑戰與風險,企業應因應政府法規,整合ESG氣候資訊,而面對供應鏈需求及ESG投資等議題更是應積極地看待。
氣候變遷是重要議題,需要立即行動,而推動氣候變革困難之處在於需要大量資本投資,且糧食危機和能源轉型是關鍵挑戰。碳市場是碳權交易的市場,全球有68個碳定價機制,市值約673億美元。台灣氣候聯盟祕書長彭啟明分享到新加坡與我國情況較相近,而它們調整碳費,對企業形成減碳驅動力;再者英國「格拉斯哥淨零金融聯盟」(Glasgow Financial Alliance for Net Zero, GFANZ)的發起,顯示出金融機構對於2050淨零碳排的推動,將是重要的參考指標。
2050淨零碳排已成國際共識,對產業轉型和競爭力帶來挑戰。氣候變遷風險對企業運作和損害帶來影響,政府法規越嚴格,如金管會要求碳盤查和永續報告,彭秘書長認為最大挑戰為「永續經濟活動的認定指引」和「ESG氣候資訊」的整合,企業應提早因應,另外環保署預計2023年開徵碳費,影響287家企業,經濟部推行用電大戶條款約影響300家企業,再者,國際企業要求供應鏈達成淨零,台灣企業需跟上以避免損失訂單,而ESG投資關注度提高,企業需積極處理ESG議題,從減碳和調適兩方面應對氣候變遷以減少損失。
國際組織及國家政府轉型至關重要,彭秘書長提及日本做法為整合所有資源,並由中央統籌,反觀台灣在應對氣候變遷方面有待加強,需要「氣候科技投資」和「碳市場機制」;最後推薦閱讀《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提供10個重要行動,了解他們的細則與能源政策是什麼。
金管會2022年發布了「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重點概括:金融機構碳盤查及其後風險管理、推展我國永續經濟活動認定指引、ESG及其後相關資訊整合、金融機構永續金融專業訓練,以及建立合作機制,推動永續發展等,因此具結構且系統性的學習路徑實為重要,為此,台北金融基金會連結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童慶斌教授,以及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蒲樹盛總經理擔任指導顧問,網羅30多家單位、知名教授、專家顧問與產業先進擔任講師,共同打造完整的ESG學習路徑,快來成為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的永續夥伴,在永續的路上有我們的陪伴。
政府碳排收費政策影響企業成本和業務,台灣推動減碳法案確保公平碳價,藉由金融機構支持減碳活動,中小企業透過建構完整的管理架構,優先盤查溫室氣體,設定減碳目標和行動方案,並注重生態效益,以促進永續供應鏈管理。
最近全球局勢不穩,包括俄烏戰爭和氣候變遷對糧食價格、經濟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衝擊。聯合國在2015年設立了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改善貧富差距等。各國政府紛紛制定相關政策和碳排收費方案以因應淨零減碳議題,進而對企業的業務流程和成本產生影響,而台灣也透過推動減碳相關法案和措施,確保公平負擔的全球碳價格體系。在金融機構在此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藉由金融支持推動企業實施減碳活動,有助於促成「永續的供應鏈管理」,加速淨零減碳轉型。
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祕書長莫冬立呼籲中小企業應先進行溫室氣體盤查,設定盤查邊界並計算排放量,進而參考SBTi設定減碳目標,接著擬定減碳方案,包括再循環、使用再生能源和燃料轉換等,另CDP亦提供減碳策略參考,如建築能源效率和廢棄物減量,此外,政府的節能輔助資源中小企業亦可充分利用。莫祕書長表示ESG對中小企業很重要,藉由建構完整的管理架構,優先執行重要且緊急的事項,循序漸進的地進行系統性轉型以解決永續挑戰,而揭露ESG資訊有益於企業聲譽、吸引利害關係人,綜上方法能幫助企業找出重要的ESG議題、了解執行措施和績效,並矯正錯誤。
莫祕書長認為企業推動ESG不僅涉及成本,應從提升「生態效益」(Eco-efficiency)著手,用減少環境衝擊,將環境策略納入經營策略,改善盈餘,為公司帶來更高價值,方法包括減少資源消耗、有毒物質擴散、提高原料回收性和延長產品耐久性等,例如墨西哥的水泥公司CEMEX成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時獲得經濟利益。
台北金融基金會規劃了以「永續治理」為框架,以建構完整的管理架構,串聯「氣候變遷」、「碳管理」、「社會」、「金融」、「轉型」、「評鑑」,最後邀請產業先進分享永續轉型案例的「永續專案」打造「ESG永續系列課程」,提供企業完整的ESG解決方案,快來成為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的永續夥伴,在永續的路上有我們的陪伴。
面對全球挑戰,包括氣候、疫情和地緣政治風險,全球需要共同努力應對,而成功轉型綠色經濟需要國家框架、企業低碳轉型戰略和金融業的關鍵角色,此外,政府應提供支持,協助企業建立ESG架構,共同保護地球環境。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增加,影響到世界各地,因此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關重要,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等排碳大國,而減碳的決心必須建立在綠色轉型的正確認知上,綠色轉型第一關鍵概念即為「全面性」,另外則為需要大量投資,需要引導資金發展實用的綠色技術,解決能源來源和充電設施等問題,並綜合考慮政策目標和企業戰略,避免風險,以帶來新機遇。
成功轉型綠色經濟的國家框架包括物理構建、經濟和社會調整,以及承諾和輔助機制。歐盟在綠色轉型中扮演領導角色,透過碳權交易、碳關稅和其他環境目標來推動清潔技術發展和具彈性之供應鏈。東華大學新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陳松興認為企業需制定低碳轉型戰略,包括設定減碳目標、執行行動、追蹤效果,並撰寫永續報告書,這些過程除了跟營收、成本、風險、資本市場等面向息息相關外,更是要整個企業達成共識、執行並配合,方可提高成功機會。
金融業在ESG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金融監管機關制定標準、監管和鼓勵企業資訊揭露,並設置激勵機制。金融業透過資金中介功能推動企業綠色轉型,並要求客戶或投資對象關注ESG努力,而陳松興主任呼籲政府須提供完善的環境、制度和監管支持,協助企業綠色轉型和建立ESG架構,共同承擔保護地球環境的責任,為永續的未來盡一份力量。
應對線性經濟挑戰,透過數據化和量化環保行動,鼓勵大眾參與並以市場手段解決環境問題。透過永續訂閱制度,推動造林保護延伸到海洋保護及台灣特有的孤兒作物,目標為打造可持續商業模型,帶到國際舞台,進行永續外交。
為因應工業革命後興起的線性經濟模式,好事交易所創辦人兼執行長羅偉銘分享到透過分析全球前十大GDP企業成功策略,發現到其共同點在於利用數位資訊價值落差,因此,啟發好事交易所將環保行動數據化、量化,鼓勵更多人參與環保,並用市場來解決環境問題。
好事交易所於2020年參加微軟「創新全球加速器」競賽,並成為台灣代表,隔年透過群眾募資種樹方式,利用Google Map和區塊鏈技術,使植樹活動數據化、可視化,進一步與台灣林務局和台大實驗林合作,為確保此環保行動轉為持續性工作並具有專業性,而該計劃獲國際認可並將在COP 28發表台灣解決方案,目標為打造可持續商業模型,帶到國際舞台,進行永續外交。
利用「訂閱制度」從造林保護專案延伸到海洋保護及台灣特有的孤兒作物,鼓勵企業認養海洋,將海洋廢物數據化、資源化及能源化,而與中央研究院合作的「方舟計畫」來保育台灣特有的「台灣油芒」,讓訂閱者透過衛星觀測油芒成長,享受油芒產品,並計劃將油芒種子存入挪威末日種子庫,同時為台東創造新型體驗經濟和永續旅遊,透過長期策略為未來創造價值。
台灣的公益體系包括「中介組織」、「政策法規」、「媒體」、「運作型非營利組織(NPO)」、「社會企業」、「公益資源(CSR)」、「學校與學術單位」、「社會大眾與受益者」、「高淨值捐款者」等角色。這些角色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夠讓公益發展生生不息。其中,又可以分為「行動角色」和「驅動角色」,前者直接產生社會公益服務量能,例如:社會企業和運作型非營利組織;後者則提供支持,例如:「學校與學術單位」和「中介組織」。此外,還有社會大眾和受益者、高淨值捐款者等角色,他們的參與和支持是公益活動成功的關鍵。建立一個健康的公益生態圈需要「行動角色」和「驅動角色」共同發揮功能,互相協作。
公益生態圈和ESG密切相關。企業社會責任和共享價值的實踐是公益生態圈永續發展的一部分,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密切相關。而公民社會是政府、企業和非營利組織的協作,非營利組織的加入可以讓政府和企業之間產生更多的交集,以更有效率地完成大型社會工程和計劃。為了實現這一願景,企業需要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三個階段:慈善捐贈、納入策略考量和整合為策略。
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其宗旨是推動金融研究、培養人才、促進金融市場發展,提高金融業整體競爭力,而永續發展是當前全球所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也是全球社會和企業的共同責任。台北金融基金會希望透過各種形式的講座、課程及論壇等,將ESG永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ESG的推動者和實踐者,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世界,共同點亮台灣成為「善_真美ESG的美麗島嶼」。
氣候變遷日益嚴重,而人類排放溫室氣體是主要原因,可能導致災難性後果,為解決問題,聯合國通過《巴黎協定》控制全球氣溫升高,企業也需採取減排措施,到2030年碳排放需減半,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但俄烏衝突、歐盟能源政策等問題阻礙進展。在COP26 上,各國同意提交減排目標到2030年的低碳發展戰略,並承諾逐步淘汰燃煤電廠、實施碳定價和交易等。COP27強調支持受氣候損失和破壞的發展中國家,並納入海洋和森林保護到國家計劃中。
2022年10月經濟部發布了「製造部門2030年淨零轉型路徑」,包含四大淨零轉型策略,優樂地永續服務(股)公司董事長暨中華公司治理協會副理事長朱竹元呼籲金融業應該加入減碳議題,發揮驅動產業綠色轉型的影響力。為此,金管會制定了「綠色金融行動方案3.0」,要求金融業者幫助企業訂定減碳目標,並要求上市櫃公司揭露溫室氣體盤查資訊,強制企業遵循減碳目標,促進企業間彼此串聯,實現永續發展。
朱董事長表示企業需要「揪團減碳」,透過碳足跡和碳盤查,制定淨零排放路徑,並依賴政府碳權交易的制度,而碳關稅在氣候變遷立法增加後扮演重要角色,另歐盟推出「減碳宣言」和「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2023年起首階段針對五種高碳排的產業實行,進口商也必須購買碳排憑證;從2027年開始,CBAM將逐步實行擴展至所有產業,並實際徵收進口產品的碳關稅,企業需要從供應鏈開始,所有廠商都必須參與減碳行列,落實治理也是必要的。
朱董事長認為企業應該將環境保護納入公司治理政策,評估氣候風險和機會並制定因應措施,例如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統計用水量和廢棄物總重量,並推行節能減碳、減少用水或其他廢棄物管理政策,而與國際接軌通用標準、提高資訊透明度亦是重要的一環。企業領導者及董事會應該有落實永續發展的決心和責任,建立企業永續發展的治理架構和專職部門,並按季監控推動情形,若缺乏氣候治理的知識和能力,企業應增加相關董事或聘請外部氣候顧問。將氣候變遷納入企業議程和治理架構,有助於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
數位治理協會理事長及ESG世界公民基金會董事長陳春山教授呼籲台灣企業成為ESG的世界公民,ESG是實現世界公民理想的工具,同時企業應重新思考「企業的目的」,納入ESG以提高社會責任和永續發展。另陳教授實踐ESG的路徑圖包括創立ESG世界公民基金會、推廣ESG產業,並籌組ESG大聯盟和投資淨零技術的創投基金。
ESG三個因素同等重要,其中社會面以員工、勞工和健康產業為核心。治理面重要技術是數位治理。企業需數位化,建立整合總部及子系統的系統,提高效率。陳教授希望推動台灣成為ESG國際典範,吸引更多人才解決少子化和人口老化等問題。
推動ESG應從上至下(Top down)及從下至上(Bottom up),從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等重要幹部理解「目的」和「獲利」是同樣重要的事;同時基層主管和員工也需要理解ESG理念,這樣的方式能跨越國界,以善念和愛彼此連結,激發新想法和行動。
要談綠能、綠電和新能源,必須淘汰石化原料,如石油、天然氣,因其高頻率使用導致全球暖化。石化燃料使用不僅造成環境污染,也剝削勞工,但由於便利性和經濟考量,難以完全戒除。補貼政策支持石化燃料,使綠電發展受阻。應停止對石化燃料的補貼,讓綠電與石化燃料競爭,遏止過度依賴石化能源。
太陽能和風能是主力再生能源,太陽能光電對抗空氣污染和氣候變遷且耐用年限長,地熱發展較少,而推廣再生能源取代石化燃料是達碳中和目標的關鍵,其挑戰包括離岸風電建置速度慢、成本高、融資困難。寶晶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蔡佳晋董事長表示解決方案是「四頭並進,普惠綠能」,結合太陽能和農村參與,另一方案是「釋出台灣平地造林地」,轉為太陽能發電,增加減碳效果,提供農民新收入,實現雙贏。
全球儲能市場潛力巨大,雖台灣的儲能市場起步較晚,但正在積極發展中,且政府有相關規範以保障安全,而儲能是解決穩定性的關鍵,其優勢在於可調整供需平衡、削峰填谷、提供基載電力,現階段以鋰鐵電池為主要技術,氫能則有工業應用潛力。智慧節能和綠色金融將是未來趨勢,蔡佳晋董事長呼籲推動儲能市場發展需發展自由電價和能源交易市場。
根據國際數據資訊(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 IDC)研究,今年台灣、南韓、新加坡、紐西蘭等國家被列為「先驅國家者」,而有這樣的成就歸功於政府積極推動永續發展相關的法令制度,其中金管會針對證券期貨業提出「永續發展轉型執行策略」,包含建立良好治理架構、協助企業永續發展及提高資訊揭露透明度三大部分。
元大證券投資信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宗聖認為在金融業和投資者眼中,整合ESG納入投資流程需積極關注ESG議題,將ESG整合投資流程並整合風險管理及投資組合透明度等步驟,而達成這樣的結果,善用科技工具讓盤查評鑑工作更加有效率,以確保投資符合永續發展目標。
劉董事長提到未來永續發展包含了五大關鍵重點,分別為人才培育、研究與創新、基礎建設、風險管理及資訊揭露,此外,他也突顯了「議合」的至關重要性,指出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 Rock)已經證明透過協作達成共識在實踐淨零轉型計畫方面是關鍵因素,即便企業名列在排碳大戶黑名單上,仍能透過議合方式持續合作。
ESG的概念將環境成本納入企業的財務結構中,意思是「現在企業消耗環境是要付錢的」,這迫使企業轉向低碳經濟,其中歐盟的「永續分類標準」(Taxonomy Regulation)、「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自然相關財務揭露」(The Taskforce on Natur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NFD)成為重要的標準指引。
台灣的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的三倍且綠電使用率低,而欠缺在環保執行上的國際合作經驗,成為在ESG推進上的一大挑戰。目前在國際趨勢上,歐盟的碳排放交易和碳關稅政策影響到其他國家,未來環境成本被定價加上企業分級,將影響金流系統,促進所有企業的經濟活動轉型,這會是一場寧靜而範圍極其廣大的革命。
作為企業經營者,評估經濟活動是否符合永續經濟可以用三個評估準則:第一,對「六大環境目的」之一有實質貢獻,比如使用再生能源;第二,不對其他五個環境目標造成重大危害,經濟活動需要全面考慮環境影響;最後,遵守最低社會治理規範,如OECD或聯合國等國際單位所訂定的人權和社會治理規範。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暨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以「破壞性新常態」做為講座的開頭,表示現代社會面臨的高度不確定性和跨界風險,包括全球疫情、氣候變遷、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等,而這些災害在科學上有著相同的特性,即難以預測和控制,它們會產生難以補救的後果,其風險會影響到全世界的社會和經濟,跨越地理和科學領域,使威脅變得前所未有的巨大,包括燕子颱風、新冠肺炎、日本洪災、台灣乾旱等,這些災害已成為人類無法防堵和應對的「新常態」。
周主任建議台灣未來透過永續發展四步曲創造更多價值,以爭取更大國際舞台。首先,全球136個國家宣示淨零排碳,台灣也在2021年宣布將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其次,加快推動能源轉型並積極制定碳費機制應對措施,是重要的思考課題。最後,永續分類標準不僅加入環境,也要包括社會的規範,以因應即將到來的變化。
為了因應全球的變化趨勢,台灣需要進行永續轉型。其中,我們應該著重於綠能發展和多元化產品進口,加強永續發展轉型,並實踐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企業和政府必須攜手合作。政府已經開始推動相關政策,例如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引進揭露永續報告書,以及成立「淨零排放路徑專案工作組」以推動綠能發展。台灣必須重新發現和培育自己的實力,並為全球做出貢獻。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表示地方創生的五個關鍵字是「人、文、地、產、景」,包括以人為本、融入文化歷史、落實地域特色、打造產業DNA以振興經濟,並創造美好景觀。產業振興是地方創生的基本精神,需要分析優勢和劣勢,結合文化歷史,達到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的雙重效果。地方創生需要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通力合作,由下而上推動,政府以「需求導向」思維輔助地方團隊,而大學加入地方創生也可以成為新的出路。
三峽「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發現許多隔代教養的小孩無法得到照顧,便創辦了「小草書屋」,但經費依賴政府補助不長遠,於是他租了老房子創辦「甘樂文創」,串聯了當地老匠人和店面,推出產業體驗之旅。同時,開了一家在地食材餐廳和「禾乃川國產豆製所」,提供工作機會給更生人和中輟生。現在成為穩健發展的社會企業,營收的20%用來支援小草書屋,用營利的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茶籽堂」是一個以清潔用品聞名的品牌,但創辦人趙文豪卻對苦茶有濃厚興趣。台灣有95%以上的苦茶籽是進口的,趙文豪決定在南澳展開復育台灣原生種苦茶的計畫。他在南澳設立了辦事處,並與當地里長和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合作,一起思考如何讓南澳重新活絡起來。趙文豪的計畫是從當地漁業切入,重新規劃港口和步道,讓旅客有更多體驗,增加人潮,進而活絡當地經濟。
企業與地方創生可以攜手合作,一起打造ESG的新里程。建議企業可以採購地方創生團隊的產品,邀請他們到企業演講分享,並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投資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團隊。推動地方創生的目標是讓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下一代可以安身立命,期待大家參與推動地方創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