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運輸需求及供給特性

作者:陳少偉

軌道運輸需求及供給特性


一、運輸需求分析

運輸需求之分析模式有以下幾種:

(一)個體需求模式(Disaggregate Demand Model)

又稱為個體行為需求模式,其發展主要在於克服總體需求模式(程序式及直接式),以交通分區為單元,並無法反映個體旅運者之行為的缺點,而將個別旅運行為者的個體資料作為分析的基本單元,建立預測及解釋能力較佳的因果關係需求模式。
其主要功能在於:運用個體資料,以消費者行為模式為基礎,建立不同運具選擇之機率模式,並總計成運輸需求量。
就模式發展的前後關係而言,三大類模式之關係如圖所示:

1.總體程序需求模式

2.總體直接式需求模式

3.個體需求模式

(二)總體程序性需求模式(Aggregate Sequential Demand Model)

係以旅次起迄點家庭訪問調查資料為基礎,將有關旅運與社經環境資料以個別交通分區之平均值表示而用以建構模式,假設旅運行為的決策過程為先考慮行動的目的,如工作、購物、娛樂等,然後再依次考慮目的地,使用的交通工具、行走路線等,進行模式構建,以估算道路路網的私人運輸與大眾運輸的需求量。而依據旅運行為的程序性,本模式可分為下列四個步驟:

1.旅次發生(Trip Generation):

其功能在於建立都市活動與旅運行為之關係,並估算不同交通分區間的旅次產生(Trip Production)數和旅次吸引(Trip Attraction)數。

2.旅次分布(Trip Distribution):

功能在於分析每一交通分區所產生的旅次數,以及目的地之交通分區,計算具有方向性的分區間旅次分布數量。

3.運具分配(Modal Split):

其功能在於估算不同運輸工具所承載的旅次分布數量。

4.交通量指派(Traffic Assignment):

其功能在於將分區的旅次數加以分派到指派路網上,並求得路網中各路段的交通需求量。

上述四步驟間之關係如下圖所示:    

1.旅次發生

2.旅次分布

3.運具分配

4.交通量指派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