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金融概要

作者:三民輔考名師

貨幣金融概要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

一、政府的財政政策


政府以增加政府支出,或減稅的方式,影響國民所得,以期達到經濟成長,提高就業的目標。
若政府採行
寬鬆的財政政策    如公共建設支出增加,或減稅來刺激內需,此時失業率下降,加上賦稅成本降低,使國民所得增加,民間的投資與消費意願亦增加,資金需求提高,導致市場利率上升。
若政府採行
緊縮的財政政策    如公共建設支出減少,或增稅來降溫景氣,民間須負擔的賦稅成本增加,使國民所得減少,民間的投資與消費意願亦降低,資金需求減少,導致市場利率下跌。

二、央行的貨幣政策

央行透過貨幣管理工具,控制貨幣數量的流通,達到穩定經濟發展的目標。而央行控制貨幣供給的工具有:
調整重貼現率    
重貼現率為一般銀行向央行融資貸款利率,若將此利率提高,則銀行向央行融資,越形困難,使商業銀行可貸放至民間的資金,也隨之減少,達到減少貨幣供給的目的;反之,若將此利率降低,則銀行向央行融資,將較為容易,達到增加貨幣供給的目的。
調整存款準備率    存款準備率為各銀行必須從收受的存款中,提撥至央行寄存的比率,且存款為銀行用來放款的資金來源!若將此比率提高,則銀行對之可貸放金額,隨之減少,達到減少貨幣供給的目的;反之,若將此比率降低,則銀行之可貸放金額,隨之增加,達到增加貨幣供給的目的。
公開市場操作(OMO,Open Markets Operations)    此為三種工具中,最常為央行所使用。若央行希望增加貨幣供給時,會在公開市場上,買入金融債券或國庫券,等於將資金注入市場上,達到增加貨幣供給的效果;反之,若央行欲減少貨幣供給時,便在公開市場上賣出金融債券或國庫券,等於將資金從市場上收回,達到減少貨幣供給的效果。

貨幣供給

把銀行的對外放款業務,當作是貨幣供給的行為,那麼貨幣供給額,就是除了目前在經濟體系中流通之貨幣總額外,加上全國可用來進行貨幣供給的資金總額!而貨幣供給額主要分成三大類,且具有前後累加關係:
M1a=通貨淨額+支票存款+活期存款
M1b=M1a+活期儲蓄存款
M2 =M1b+準貨幣(各類定存+郵政儲金轉存款+外幣存款+附買回條件公債+外國人持有之本國貨幣)

通貨淨額:
目前流通在市面上(不含金融機構存款)的本國貨幣總額。
貨幣乘數效果
若央行釋出200億的資金到民間市場,那麼最後創造出來的貨幣供給,不會只有200億元,這是因為金融機構還會將這200億元,透過持續貸放,創造出多於200億元的貨幣供給。所以,最後創造出來的的貨幣供給,與當初央行釋出之金額,兩者間的倍數差異,叫做<貨幣乘數>,而央行釋出的原始資金,叫做<貨幣基數>或<強力貨幣>。
貨幣供給=貨幣基數(強力貨幣)×貨幣乘數
通貨膨脹&費雪方程式
物價水準連續不斷上揚,導致貨幣購買力持續下降的現象。造成通貨膨脹的起因,分成<需求拉動型>,以及<成本推動型>。
一、前者係因景氣過熱,總需求不斷增加,且遠大過總供給,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物價連續上漲。
二、後者係因成本大幅增加,使總供給持續銳減,導致物價連續上漲,如油價及原物料價格上升,都會導致產出減少,推動民生物價上漲。
而通貨膨脹率,即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幅度。利率反映資金成本,而資金成本之衡量,又須同時預測未來之通貨膨脹率,因此,依據費雪方程式(Irving Fisher Equition)
(1+i) = (1+r) × (1+π)
=1+π+r+r×π
∵r×π≒0,∴1+i =1+π+r = 1+r+π
i = r+π
名目利率 = 實質利率 + 預期通貨膨脹率
名目利率即平常所聽到的「銀行牌告利率」或「市場利率」等等名稱。實質利率之高低,係由當前市場上資金之需求者與供給者,透過市場機制來決定之利率水準。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