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的創造過程

作者:林林元

貨幣的創造過程

 

存款準備


存款貨幣機構收受存款之後,會再將所收到的存款借貸出去,但是為了預防存款人突然將現金提出,因此會準備存款人所存款金額的某一固定比率的準備金,再扣除準備金後剩餘的存款貸放。
實際準備=法定準備+超額準備

法定準備(Require reserves)

中央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所持有的準備金必須達到其存款金額的某一固定比率,稱為「法定準備金比率」,又稱法定存款準備率(required reserve ratio)。目的是為了避免銀行破產,和便於控制銀行貸款的規模和速度。存款金額乘以法定存款準備率,即為法定準備。

超額準備(Excess reserves)

商業銀行實際持有的準備金,超出法定準備的部分。
超額準備=實際準備-法定準備

自由準備(Free reserves)

超額準備扣除向央行借入款後之餘額。
自由準備=超額準備-向央行借入款


貨幣乘數


貨幣供給量(M)=通貨淨額(C)+活期存款(D)
貨幣供給量(M)=貨幣基數(B)×貨幣乘數(m)
貨幣基數(B)=通貨淨額(C)+存款準備金(R)

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

創造貨幣的基礎,即前述之準備貨幣、強力貨幣。

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為貨幣基數與貨幣供給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是銀行體系由一單位基礎貨幣,透過不斷重複的存款與放款過程,所創造出的貨幣供給量。
貨幣乘數愈大,代表央行釋出強力貨幣所能創造的貨幣供給增幅愈大。貨幣乘數等於存款準備率的倒數。


貨幣創造模型


假設通貨(C)及定期存款(T)的多寡是視活期存款(D)有多少錢而定,且皆為活期存款的固定比例。
r(通貨佔活期存款比例)="C" /"D"  C=r×D
t(定期存款佔活期存款比例)="T" /"D"  T=t×D
rd:活期存款法定準備率
rt:定期存款法定準備率
re:超額準備率超額準備金佔活期存款比例
銀行的實際存款準備金(R)以及貨幣基數(B):
R=rd×D+rt×T+re×D
B=C+R=r×D+(rd×D+rt×T+re×D)
將T代換掉並經過移項合併可得:
B=(r+rd+rt×"T" /"D" +re)×D=(r+rd+rt×t+re)×D
D=1/(r+r_d+ r_t×t +r_e )×B
因此,貨幣供給量為,
M=C+D=r×D+D=(1+r)×D
M=(1+r)/(r+r_d+ r_t×t +r_e )×B
其中,(1+r)/(r+r_d+ r_t×t +r_e )即為貨幣乘數(m):
m=(1+r)/(r+r_d+ r_t×t +r_e )
故M=m×B= B×m
由此可知,央行可以透過法定準備率、銀行可以透過超額準備率、而大眾則可以透過手中持有的通貨淨額和存款去影響貨幣乘數,進而影響貨幣供給量。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