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發行與貨幣供給-2

作者:元 林

貨幣發行與貨幣供給-2

格萊欣法則(Gresham's Law)

一、意義

一國之內如同時有兩種法償貨幣同時流通,且規定其法定比價,則往往因市場比價與法定比價不一致,使得市場比價偏高(良幣)的貨幣絕跡,只有市場比價低(劣幣)的貨幣流通,而良幣將為大家所窖藏或另作他用,在市面上僅剩下劣幣在流通,即發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這便是所謂「格萊欣法則」。

二、背景

此現象最初是由十六世紀時,英國的格萊欣爵士,觀察到貴金屬不敷造幣使用時,必須在新鑄造的貨幣之中加入其他金屬成分,故當時市場上就有兩種貨幣,一種是原先不含雜質的貨幣,另一種是被加入其他金屬的貨幣。雖然兩種貨幣在法律上的價值相等,但人們卻能加以辨認,並且儲存不含雜質的貨幣、將含雜質的貨幣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幣就漸漸被儲存而減少流通,市場上就只剩下劣幣在交易,人們就習慣從金銀錢幣上切下一角,這就意味著在貨幣充當買賣媒介時,貨幣的價值含量就減小了。

三、補救之道

對於「劣幣驅逐良幣」的發生,補救的方法為:
(一)將複本位制改回單本位制:即將劣幣的法償資格取消或加以限制。
(二)適當調節貨幣的數量:如嚴格限制劣幣的發行量,使劣幣與良幣的法定及市場比價縮小。
(三)必要時由政府收回劣幣,改發質優的新幣。
(四)使鑄幣技術上的公差止於最小限制,並規定貨幣的最輕重量及幣材的差異。

貨幣數量的衡量

一、貨幣供給

(一)狹義的貨幣供給
M1A=通貨淨額+支票存款+活期存款
通貨淨額(net currency)    =中央銀行所發行且正在流通的貨幣
=通貨-銀行庫存現金(cash in vault)
=紙幣+鑄幣(金屬品製造的輔幣)
存款貨幣(deposit money)=支票存款+活期存款+活期儲蓄存款 
M1B=M1A+活期儲蓄存款
(二)廣義的貨幣供給
M2=M1B+準貨幣
準貨幣(quasi money)=    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外幣存款+
郵政儲金轉存款+附買回交易證券+
外國人新台幣存款
1.準貨幣:
流動性較低於M1,不過由容易轉換成狹義貨幣的金融資產所組成,是一種貨幣的替代品,其提供存款人交易媒介功能較弱,但具有較強之儲藏價值功能。
2.流動性(Liquidity):
資產能夠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順利變現的能力。
3.爛頭寸:
正式的名稱叫「超額準備」,即商業銀行想要貸放卻貸放不出去的庫存現金。
4.信用卡與簽帳卡不是貨幣:
貨幣除了交易媒介的功能以外,還有價值儲藏與延期支付的功能,故信用卡、簽帳卡短期間內可以替代現金,但是最終在帳單來時,仍需以貨幣支付,因此信用卡、簽帳卡僅發揮了延期支付的功能。
5.依上述貨幣供給額的組成內容及特質,可以歸納出幾點結論:
(1)就資產流動性高低而言:M1A>M1B>M2。
(2)就資產收益性大小而言:M2>M1B>M1A。
(3)就資產項目多寡而言:M2>M1B>M1A。
(4)就資產具備的貨幣功能而言:
A.    交易媒介:M1A>M1B>M2。
B.    價值儲藏:M2>M1B>M1A。

二、貨幣供給的增減

(一)M1年增率↑
顯示民眾較願意持有活期性存款,可能反映股市交易熱絡,投資報酬率高於銀行存款,民眾因而將定存款轉為活存。其中M1B可視為股市資金榮枯指標,與股市指數具有正相關,又叫做股市動能。
(二)M2年增率↑,M1年增率↓
即民眾將活期性存款轉為定期性存款,可視為民眾對投資股市缺乏信心,稱為貨幣供給之死亡交叉。
(三)M1年增率↑,M2年增率↓
即民眾將定期性存款轉為活期性存款,可視為民眾對投資股市具備信心,稱為貨幣供給之黃金交叉

三、準備貨幣(reserve money)

不同於前述之準貨幣。
準備貨幣係由存款貨幣機構之準備金及社會大眾持有的通貨加總而得。
準備貨幣=通貨淨額+存款準備金
準備貨幣又稱強力貨幣(high-power money)或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屬於中央銀行之貨幣性負債。準備貨幣數量增減變動會直接影響存款貨幣機構可運用資金的多寡,貨幣當局可以藉由這些機構的信用創造過程對經濟體系內的貨幣數量產生倍數擴張或收縮的效果,進而影響經濟體系的資產流通與交易能力,此一效果稱為「貨幣乘數效果」(Money multiplier)。
貨幣的創造過程
存款準備
存款貨幣機構收受存款之後,會再將所收到的存款借貸出去,但是為了預防存款人突然將現金提出,因此會準備存款人所存款金額的某一固定比率的準備金,再扣除準備金後剩餘的存款貸放。
實際準備=法定準備+超額準備
法定準備(Require reserves)
中央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所持有的準備金必須達到其存款金額的某一固定比率,稱為「法定準備金比率」,又稱法定存款準備率(required reserve ratio)。目的是為了避免銀行破產,和便於控制銀行貸款的規模和速度。存款金額乘以法定存款準備率,即為法定準備。
超額準備(Excess reserves)
商業銀行實際持有的準備金,超出法定準備的部分。
超額準備=實際準備-法定準備
自由準備(Free reserves)
超額準備扣除向央行借入款後之餘額。
自由準備=超額準備-向央行借入款
貨幣乘數
貨幣供給量(M)=通貨淨額(C)+活期存款(D)
貨幣供給量(M)=貨幣基數(B)×貨幣乘數(m)
貨幣基數(B)=通貨淨額(C)+存款準備金(R)
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
創造貨幣的基礎,即前述之準備貨幣、強力貨幣。
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
為貨幣基數與貨幣供給量之間的倍數關係,是銀行體系由一單位基礎貨幣,透過不斷重複的存款與放款過程,所創造出的貨幣供給量。
貨幣乘數愈大,代表央行釋出強力貨幣所能創造的貨幣供給增幅愈大。貨幣乘數等於存款準備率的倒數。
貨幣創造模型
假設通貨(C)及定期存款(T)的多寡是視活期存款(D)有多少錢而定,且皆為活期存款的固定比例。
r(通貨佔活期存款比例)="C" /"D"  C=r×D
t(定期存款佔活期存款比例)="T" /"D"  T=t×D
rd:活期存款法定準備率
rt:定期存款法定準備率
re:超額準備率超額準備金佔活期存款比例
銀行的實際存款準備金(R)以及貨幣基數(B):
R=rd×D+rt×T+re×D
B=C+R=r×D+(rd×D+rt×T+re×D)
將T代換掉並經過移項合併可得:
B=(r+rd+rt×"T" /"D" +re)×D=(r+rd+rt×t+re)×D
D=1/(r+r_d+ r_t×t +r_e )×B
因此,貨幣供給量為,
M=C+D=r×D+D=(1+r)×D
M=(1+r)/(r+r_d+ r_t×t +r_e )×B
其中,(1+r)/(r+r_d+ r_t×t +r_e )即為貨幣乘數(m):
m=(1+r)/(r+r_d+ r_t×t +r_e )
故M=m×B= B×m
由此可知,央行可以透過法定準備率、銀行可以透過超額準備率、而大眾則可以透過手中持有的通貨淨額和存款去影響貨幣乘數,進而影響貨幣供給量。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