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數量的衡量

作者:林林元

貨幣數量的衡量

一、貨幣供給

(一)狹義的貨幣供給

M1A=通貨淨額+支票存款+活期存款
通貨淨額(net currency)    =中央銀行所發行且正在流通的貨幣
=通貨-銀行庫存現金(cash in vault)
=紙幣+鑄幣(金屬品製造的輔幣)
存款貨幣(deposit money)=支票存款+活期存款+活期儲蓄存款
M1B=M1A+活期儲蓄存款

(二)廣義的貨幣供給

M2=M1B+準貨幣
準貨幣(quasi money)=    定期存款+定期儲蓄存款+外幣存款+
郵政儲金轉存款+附買回交易證券+
外國人新台幣存款
1.準貨幣:
流動性較低於M1,不過由容易轉換成狹義貨幣的金融資產所組成,是一種貨幣的替代品,其提供存款人交易媒介功能較弱,但具有較強之儲藏價值功能。
2.流動性(Liquidity):
資產能夠以一個合理的價格順利變現的能力。
3.爛頭寸:
正式的名稱叫「超額準備」,即商業銀行想要貸放卻貸放不出去的庫存現金。
4.信用卡與簽帳卡不是貨幣:
貨幣除了交易媒介的功能以外,還有價值儲藏與延期支付的功能,故信用卡、簽帳卡短期間內可以替代現金,但是最終在帳單來時,仍需以貨幣支付,因此信用卡、簽帳卡僅發揮了延期支付的功能。
5.依上述貨幣供給額的組成內容及特質,可以歸納出幾點結論:
(1)就資產流動性高低而言:M1A>M1B>M2。
(2)就資產收益性大小而言:M2>M1B>M1A。
(3)就資產項目多寡而言:M2>M1B>M1A。
(4)就資產具備的貨幣功能而言:
A.交易媒介:M1A>M1B>M2。
B.價值儲藏:M2>M1B>M1A。

二、貨幣供給的增減

(一)M1年增率↑

顯示民眾較願意持有活期性存款,可能反映股市交易熱絡,投資報酬率高於銀行存款,民眾因而將定存款轉為活存。其中M1B可視為股市資金榮枯指標,與股市指數具有正相關,又叫做股市動能。

(二)M2年增率↑,M1年增率↓

即民眾將活期性存款轉為定期性存款,可視為民眾對投資股市缺乏信心,稱為貨幣供給之死亡交叉。

(三)M1年增率↑,M2年增率↓

即民眾將定期性存款轉為活期性存款,可視為民眾對投資股市具備信心,稱為貨幣供給之黃金交叉。
三、準備貨幣(reserve money)
不同於前述之準貨幣。
準備貨幣係由存款貨幣機構之準備金及社會大眾持有的通貨加總而得。
準備貨幣=通貨淨額+存款準備金
準備貨幣又稱強力貨幣(high-power money)或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屬於中央銀行之貨幣性負債。準備貨幣數量增減變動會直接影響存款貨幣機構可運用資金的多寡,貨幣當局可以藉由這些機構的信用創造過程,對經濟體系內的貨幣數量產生倍數擴張或收縮的效果,進而影響經濟體系的資產流通與交易能力,此一效果稱為「貨幣乘數效果」(Money multiplier)。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