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資源概說

作者:陳奕凡

觀光資源概說

觀光遊憩資源之定義內涵與特性

一、定義

(一)係指環境中能夠滿足觀光遊憩者之需求,無論是有形或是無形的,均可稱為觀光資源。
(二)所謂觀光遊憩資源,首先必須有需求存在,而環境中亦需具有某種特質與資源能滿足觀光遊憩需求。

二、特性

地域性
由於不同的觀光遊憩資源之間存在著地域的差異性,隨著空間的不同而有差別,遊客為了利用不同地域的觀光遊憩資源而產生了流動。例如高山與海岸有不同的遊憩資源。
綜合性
在特定的地域中,往往存在複雜多樣、相互關聯依存的各種資源體,以吸引遊客。例如陽明山國家公園同時具有生態、地質與人文歷史等觀光資源。
不可替代性
觀光遊憩資源有其獨立特殊之處,是其他景觀、場所或設施無法替代的,而此特殊性正是其吸引遊客前來所在,若此特殊性愈珍貴稀有,則越具有吸引力。例如墾丁的環礁與石灰岩地形是臺灣獨特的觀光資源,本島其他地方觀賞不到的特殊景緻。
不可移動性
觀光遊憩者欲利用或感受此一觀光遊憩資源時,必須要親自至當地始得體驗,無法將該資源搬至遊客住家。例如溫泉或鐵路火車皆必須至當地觀光遊憩方能親身體驗。
不可復原性
觀光遊憩資源一旦遭到破壞,往往難以恢復原狀,特別是越珍貴稀有的資源,越不容易復原。此特性也是永續利用的重要考量特性。例如臺灣具有許多珍貴稀有物種,像七家灣溪內的櫻花鉤吻鮭與蘭嶼島上的珠光鳳蝶,一旦其棲息地遭到破壞將面臨絕種而消失的危機。
季節性
某些觀光遊憩資源是隨著季節變化而出現或消失,只出現在特定的時間點。例如合歡山每年令人期待下雪的季節,或奧萬大森林遊樂區每年秋天的紅楓等等。
觀賞性
觀光遊憩資源本身要有吸引遊客去玩的觀賞主題,不論是自然的或是人文的,意即須擁有特別吸引力或話題性足以吸引觀光人潮。例如自然美景或人文古蹟等。

觀光資源構成之基本要素

觀光資源擁有以下四種基本要素:
景緻
宜蘭親水公園結合了冬山河的風光與蘭陽平原的景緻,可登上高架的繩橋遠眺雪山山脈。觀光景點不論以自然或人文為主題,皆須具此要素。
娛樂
觀光地除本身的觀光資源外,若能提高其娛樂性質,會吸引更大量的遊客。如:墾丁發展水上摩托車;秀姑巒溪發展泛舟;太平山的蹦蹦車;臺東鹿野的飛行傘。
傳統
指歷史延傳而來的思想、道德、風俗、藝術、制度、習慣等等,當固定的時間於固定的地方舉行的慶典或實行的生活方式,累積傳承了一定的時間後,便成為一種傳統。而特殊的傳統,往往具有吸引力,如原住民的豐年祭傳統,便能使許多人感到興趣。
文化
人文的觀光資源構成要素中最重要的一項,不同的觀光資源也擁有不同的文化性。象徵當地觀光遊憩資源的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例如北埔聚落的客家文化便具有相當獨特的代表性。

遊憩機會序列(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 ROS)

一、定義及作用

定義    遊憩機會係指使用者在選擇偏好的環境時,選擇參與一項其所偏好之遊憩活動,以獲得其所需求之滿意體驗,若將活動、環境、與體驗加以組合,使得遊憩機會構成一序列,則此一序列稱之為遊憩機會序列。
作用    遊憩機會序列(ROS)之作用在於使遊客的需求和經營管理的結果能夠配合。

二、Brown & Drive(1978年)遊憩資源分類

原始地區
1.區內範圍非常大且本質上為未經修飾之自然環境。
2.遊憩者之間的互動低,極少其他遊憩者之蹤跡。
3.對於人引起之跡象加以管理及控制。
4.區域內不允許使用動力機械。
半原始無機動車輛地區    
1.區域範圍由中至大,主要為自然環境。
2.遊憩者之間互動低,但偶爾可見他人之蹤跡。
3.區域的經營管理有少數的控制及限制,但經巧妙地安排。
4.不允許使用動力機械。
半原始有機動車輛地區
1.區域同半原始無機動車輛地區。
2.遊憩者之間互動低,但偶爾可見其他人之蹤跡。
3.區域的經營管理有少數的控制及限制,但並不明顯。
4.可允許使用動力機械。
集中利用地區    
1.區域特性主要為自然環境,人類活動頻率中等,與自然環境和諧存在。
2.遊憩者間互動程度為低至中等,相遇次數適中。
3.資源之改變和使用較明顯,但亦與自然環境和諧存在。
4.有動力機械之使用。
鄉村地區    
1.區域特性為本質是自然環境,但資源已改變和使用,為提高遊憩活動,人們活動明顯。
2.遊憩者間互動程度為中至高等範圍。
3.據點提供適當之設施,動力機械之使用增加,有停車場。
都市型    
1.區域景觀雖然可能留有自然的特性,但本質上為一都市化的環境。
2.資源之使用和改變提供遊憩活動,據點範圍內經常見到人們活動。    
3.可接受大量的遊憩使用者。
4.設施高度開發,有停車場及各種不同交通工具運送遊客至各個據點。

三、Clark & Stankey(1979年)遊憩資源分類

依可及性、非遊憩資源使用的狀況、現地經營管理、社會互動、可接受的遊客衝擊程度、和可接受的制度化管理等六個經營管理要素,將遊憩資源分成四大類:
現代化地區(moderm)    現代化地區係指都市人工環境中,以自然景緻為背景,提供高使用量之遊憩環境,如博物館。
半現代化地區(semimodern)    具部份人工化之自然環境,因應特殊需求而進行設施建設,如都會公園。
半原始地區(semiprimitive)    以自然景觀為主,經營者提供最低限度之管理,但有些許人工設施,如森林遊樂區。
原始地區(primitive)    保有大面積之自然環境,如國家公園。

遊憩體驗歷程

遊憩體驗的歷程而言,Clawson & Knetsch(l969)提出多階段遊憩體驗本質,完整的遊憩體驗包括以下五個階段:
預期階段(Anticipate phase)        
出發前的等待及準備時期,充滿期待的心情。
去程(Travel to the site)        
前往目的地的旅途過程。
現場活動(On-site activities)        
為重要的一個階段,於遊憩地進行各項體驗活動。現場活動的遊憩體驗是多變的,不同的心情與身體狀況都會影響現場活動時的遊憩體驗。
回程(Return travel)        
結束現場活動後,重新回到出發點的過程。
回憶階段(Recollection phase)        
遊憩體驗結束後的回憶時期,並由此再開始影響以後的遊憩經驗歷程。

遊憩活動分類

觀光遊憩活動大致可歸類為三種主要型態:流動型、目的型、停留型三種。
流動型
以觀賞、學習為主,停留時間在半天以內,活動範圍小。將具有遊憩資源的不可替代性,獨特又稀少或具歷史價值的觀光遊憩據點,發展為流動型觀光遊憩。
目的型
以遊賞、體驗為主,停留時間在半日以上,活動範圍不定。在資源環境方面並不以獨特性為必要條件。目的型活動以利用優秀之遊憩資源為主,舒適之遊憩資源為輔。
停留型
以遊賞、休息、住宿及生活為主,停留時間一日以上。需要多樣化的遊憩資源及良好的休憩資源。

遊憩承載量與無痕山林運動

一、遊憩承載量之起源、概念、定義及指標項目

起源    承載量的概念源自於生態學,即一片土地所能供養的生物數量極限,當土地上的生物數量超過土地承載量時,土地的生長力也因而受到破壞,此可視為遊憩承載量之起源。
概念    遊憩承載量概念起始於1930年代,最初源自牧場經營理念。認為維護環境,彼此共生,並將環境使用量限制在特定水準之下,才能達到永續利用、永續經營的理想模式。
Wagar(1964)
的定義    遊憩區能夠長期維持遊憩品質的使用量。
Lime及Stankey(1971)的定義    遊憩承載量係指一個遊憩區在一定開發程度下,於需能維持遊憩品質,而且又不致對實質環境及遊憩體驗造成破壞或影響時的遊憩使用量。
指標項目    生態(實質)
承載量    以不對環境資源造成破壞為前提下,資源所能承受的最大遊憩使用量。其範圍涵蓋旅遊目的地內,所有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相關之承載因素。
    社會(人口)
承載量    在探討遊憩區當地居民的意見和感受,也常用於探討遊客對遊憩區的主觀感受,係屬探討遊客遊憩體驗與當地社區之相關承載量因素。
    經濟(政治)承載量    所有觀光發展組織法規與經濟活動等相關的承載因素。

二、無痕山林運動(Leave no trace,簡稱LNT)

(一)源起
我國的「無痕山林運動」源自美國。美國自1960年起,在國民所得增加、工作時數降低、休閒觀念改變、交通方便性提昇、都市化現象更趨明顯等因素影響下,戶外遊憩活動逐漸受到廣大歡迎,境内遊憩使用的土地,使用的人數和頻率亦逐年以倍數增加。
一般大眾對於旅遊所製造的些微破壞並不以為意,呈倍數成長之登山、健行、露營等活動的遊憩使用率,逐漸造成遊憩據點地表植物的損害和消失,甚至導致土地被侵蝕、樹木成長受影響、動物的生態及棲息地被迫變、縮小和遷移、深具歷史價值的人文資源遭受浩劫等現象。
七〇年代開始,環境惡化的狀況逐漸引起美國相關單位關心。許多管理單位開始引用法令來規範遊客的行為,但經觀察卻發現,與其引用硬性的法令規範造成遊客的反感,不如教育他們正確的觀念、鼓勵低衝擊性的遊憩活動。於是相關觀念便開始形成與推廣。
(二)主張與七大準則
無痕山林運動主張應對所處之山林環境善盡應有的關懷及責任,故應儘可能減少產生衝擊的活動行為,達成親近並保育山林之體驗和目的。其有以下七大準則:

準則(中文)    準則(英文)
1.事前有充分的準備及規劃。    Plan Ahead and Prepare
2.在可承受之地點行走與宿營。    Travel and Camp on Durable Surfaces
3.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    Dispose of Waste Properly
4.保持原有環境之風貌。    Leave What You Find
5.降低使用火對於環境之衝擊。    Minimize Use and Impact from Fires
6.尊重當地原有的野生動物及植物。    Respect Wildlife
7.要考慮到其他的觀光旅遊客。    Be Considerate of Other Visitors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