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心理與行為(八)

作者:陳偉隆、龍玉雲

觀光心理與行為(八)

個人決策

一、基本概念
個體決策,就是以某個人的身分所做的決策,不需與其他人討論。當問題簡單,或問題具時效性,或過往經驗使問題已經有了固定的解決程序,即可採用個體決策。
二、個人決策的優缺點
個人決策的最大優點在於決策迅速,富有時效性。而且個人決策不需與他人討論,因此意見不易受到干擾,較容易按照原計劃進行,在責任劃分上也較為明確,不易有推拖諉過的情形。
但個人決策無法集思廣益,成員也無互相討論的機會,容易因個人主觀影響決策結果,造成決策的偏頗。
三、個人決策的陷阱
1.選擇性知覺(selective perception):
當外來刺激模糊難辨,此時個人知覺受到本身態度、興趣、背景與經驗影響,往往遠勝於刺激本身。
2.月暈效果(Hallo Effect):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月暈效應,又稱暈輪效應,一個人若有一正向特質,觀察者便會假設他有其他正向特質;如果一個人有一負面特質,觀察者亦會假設他有其他負面特質。
3.對比效果(contrast effect):
個人在決策時,都會出現自己的參考點,參考點的好壞影響了我們對一件事物的認知,此時對比效果就會產生。
4.投射作用(projection):
由於現實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因此人通常用最熟悉的自己來想像其他人,甚至是其他物體(未必是人類)。在Robbins & DeCenzo (2005)的書中稱之為代表性的捷思(representative heuristic)。
另有一類似的概念:自我參考準則(Self reference criterion,SRC)。意指不自覺地將自己的價值、文化、習慣等投射在他人身上。
5.刻板印象(stereotype):
刻板印象是人對某一類事物先入為主的觀念。由於人的記憶能力是有限的。為了在有限的知覺中處理大量的資訊,我們習慣去歸因及簡化問題。刻板印象即是人類簡化問題時的產物。
6.容易取得的優先(availability heuristic)及近因誤差(Regency Error):
人對於剛發生的事物比較容易記得。如果有兩個候選人,做了相同的九件對事及一件錯事。一個先錯後對,一個先對後錯,人在選擇時比較會比較容易偏好哪個先錯後對的人。
7.逃避立即的懲罰:
人會設法控制結果來證明自己是對的,期望事情到最後還是會跟自己想像的ㄧ樣,而且不願面對立即的懲罰,所以我們常會見到人能拖就拖。
8.尖角效應(Horn Effect):
考評人因為某種特殊的觀念,而低估了受評人的能力。
9.趨中傾向(Central Tendency):
考評者因為難以區分受評人間的績效差距,使得分數都集中於中間區段,無法顯示區別效度。此種現象的產生,多半是因為考評者不瞭解受評人或是不願意得罪受評人。
10.常誤(Constant Error):
考評者在評定分數時,全部都給太高或者全部都給太低。常誤因素的誤差是因為考評者的評估標準不同,而不是來自受評者自身的表現。
11.下錨偏差(Anchoring Bias):
指決策受到我們最先獲得之資訊的誤導,就好像錨放下就定位後,船便不再移動來做比喻。
12.自利偏差(Self-serving Bias):
成功是自己好,失敗是別人造成的。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