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觀光資源-2

作者:陳毅弘*陳亦凡*龍玉雲

臺灣觀光資源-2

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Shei-Pa National Park)

1.簡介:
雪霸國家公園位於臺灣中北部,地處新竹、苗栗、臺中三縣的交界處。成立於民國81年(1992),是臺灣公告成立的第五座國家公園。其範圍涵蓋雪山山脈、大安溪及大甲溪流域。
(1)境內51座高山林立,景觀壯麗,高差達3,000多公尺。以雪山為中心,向四週輻射多支稜脈,但見遠近的山稜地勢崇峻,名列臺灣百岳者達19座,其中雪山與大霸尖山最具代表性。雪山主峰位於雪山山脈的中部,高3,886公尺,是臺灣的第二高峰。
(2)雪山周圍有著名的圈谷地形,有學者認為應為冰河地形之遺跡,至今學界尚有爭議。
2.重要管理分區:
(1)遊憩區:
A.雪見遊憩區:雪見地區位於苗栗縣泰安鄉在園區西北側,是雪霸國家公園第三個設立的遊憩據點。本區林相主要可分為造林地、闊葉林及混淆林三種。雪見地區大型動物資源豐富,可見臺灣野山羊、臺灣野豬、臺灣山羌、臺灣獼猴等動物痕跡,亦可發現目前野外已少見之臺灣水鹿足印。其中,臺灣黑熊為野生動物保育法所列瀕臨絕種(第一類)之保育類動物,臺灣水鹿在野外的族群量亦極低,屬珍貴稀有(第二類)保育類動物。
B.觀霧遊憩區:觀霧舊名為茂義利,位於新竹縣五峰鄉與苗栗縣泰安鄉交界,為攀登雪霸國家公園代表性名峰大霸尖山必經之地。海拔約2,000公尺,終年雲霧縹緲,同時為觀賞雪山山脈聖稜線與雲霧風景的最佳景點之一。區內有多條森林步道,風景秀麗。
C.武陵遊憩區:武陵遊憩區主要是河谷地形及沖積河階地形,有七家灣溪、桃山西溪、桃山北溪與高山溪等流域匯集而成,河谷呈峽谷地形,武陵地區的植物有多種林相風貌,包含有果園、針葉造林地、針闊葉混合林和原始闊葉林。本區育有重要保育類動物臺灣櫻花鉤吻鮭。
(2)生態保護區:本區內有五個重要生態保護區:臺灣檫樹生態保護區、佳仁山生態保護區、雪山─大霸尖山生態保護區、大劍山─佳陽山生態保護區、臺灣櫻花鉤吻鮭生態保護區。
3.觀光資源:
(1)著名景點:
A.大霸尖山:是雪霸國家公園最重要的兩座山之一,位於苗栗縣,海拔約3,492公尺,有世紀奇峰之譽,山容壯麗,與中央尖山、達芬尖山合稱為臺灣三尖。
B.翠池:位於雪山主峰西稜碎石坡下1公里處,是雪山溪與大安溪的源頭,海拔約3,530公尺,為東南亞最高的高山湖泊。
(2)自然資源:雪霸國家公園面積達76,850公頃,境內山巒起伏,海拔自750公尺至3,886公尺。包括暖溫帶、冷溫帶及亞高山寒帶植被,由於其地形陡峭,所造成坡面及谷地環境之不同,而孕育獨特複雜生育地,植物種類豐富,其中稀有植物達79種。
A.臺灣檫(音:ㄔㄚˊ)樹:分布全臺灣中央山脈海拔1,800~25,00公尺山區,為第三季冰河孑遺植物,全世界僅有三種。其中臺灣檫樹特產臺灣,在地史變動及植物演化過程研究上深具意義且其幼葉又為保育類寬尾鳳蝶的主要食餌來源,故其地位更顯重要。園區內主要見於觀霧的馬達拉溪車道旁,目前已設有臺灣檫樹生態保護區加強保育。
B.臺灣杉:為地質時代孑遺活化,也是寶島上唯一以臺灣為屬名的植物,由於樹形挺拔優雅而有森林的帥哥之封號。分布在中央山脈兩側海拔1,300~2,600公尺山區
C.寬尾鳳蝶:為臺灣保育類特有種蝴蝶,幼蟲以臺灣檫樹樹葉為食,素有國蝶之稱。
D.櫻花鉤吻鮭:櫻花鉤吻鮭是在冰河時期來到臺灣的,所以也被稱為是一種冰河孑遺生物。生長在大甲溪上游的七家灣溪和雪山溪。是位於亞熱帶之臺灣唯一的一種溫帶性魚類,也是只產在臺灣的特有亞種魚類。由於櫻花鉤吻鮭的稀有與瀕臨絕種,加上其生活習性迥異於其他魚類,遂得國寶魚之美譽,目前已經正名為臺灣鮭魚。
(3)人文資源:
A.本區受自然條件及泰雅族遷徙、移動方式的影響,部落分布較為零散,近年發掘出麻竹坑、白鹿、中沙蓮等33個史前遺址。並依其與生活領域的對應關係區分為白毛山、打鐵坑、白鹿、白冷山、唐馬丹山、屋我尾山及八仙山等七個遺址群。這些遺址群的分布,與泰雅族舊社分布的資料亦相對應。
B.阿卡舊社遺址:松茂護管所附近發現舊聚落遺址,命名為托阿卡遺址。本遺址區原為泰雅族沙拉茅群托阿社的聚落所在和活動區域,1914年因日人進行蕃界清鄉加以討伐,並放火燒村,屠殺全村大多數居民,而殘留此遺跡。

金門國家公園(Kinmen National Park)

1.簡介:
福建省金門縣古名浯洲,明、清兩代,科甲鼎盛,名將輩出,鄭成功曾駐軍於此,近代更經歷古寧頭戰役及八二三砲戰,以戰地風光、海上公園著稱。有多處代表性戰役史蹟紀念地,並因長期實施戰地政務體制,保存了一個相當完整而特殊的自然生態體系。為保護此等珍貴襲產,遂於民國84年,成立為我國第6座國家公園,面積約5,745公頃,亦是第一座以維護戰役史蹟、文化資產為主且兼具保育自然資源的國家公園。
(1)地理環境:金門和烈嶼係屬於副熱帶小型島嶼,島嶼地形主要為由花崗片麻岩構成之老年期波狀丘陵、紅土臺地,以及海岸低地所組成;整體外觀為低矮的平地包圍略為突出於臺地之上的花崗岩丘陵,最高點太武山高度約253公尺。
(2)氣候環境:金門、烈嶼的氣候,主要為夜涼晝熱,風化強烈。而受到大陸東南地區和中國沿岸流(寒流)的影響下,使得冬季乾冷、春季多霧。夏季雖有西南氣流和颱風帶來較多的雨水,卻因蒸發旺盛及島嶼的蓄水不佳,導致島上農作物以旱作為主。另因春季多霧,影響飛機起降,使得觀光遊憩的推展受到影響。
2.重要管理分區:
(1)古寧頭區:位於金門本島西北,為古寧頭戰役主要紀念地,如古寧頭斷崖、古寧頭戰史館等戰役紀念館皆位於本區;另有南、北山聚落文化及古龍頭振威第、古龍頭水尾塔等古蹟。此外,慈湖特別景觀區為金門鳥類最大度冬區,蘊藏豐富之鳥類資源。
(2)太武山區:本區位於金門島中央,係八二三炮戰重要紀念地,金門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即位於此區中山紀念林遊憩區內。太武山上戰役史蹟豐富,更可鳥瞰金門田野風光。另有八二三戰史館、經國紀念館、太武山公墓等戰役紀念地;並有人文薈萃的瓊林聚落文化及一門三節坊、邱良功墓園、蔡氏祠堂等古蹟。
(3)古崗區:本地區位於金門島西南方,以聚落文化及古蹟、戰備工事、湖泊及海岸地形景觀等資源特色為主。擁有金門惟一的天然湖泊,古崗湖沿岸垂柳與古崗樓相互輝映,景觀甚佳,南面梁山可眺望海岸景觀;並有翟山小艇坑道等代表性的戰役紀念地點,另文臺寶塔、虛江嘯臥群碣等國家古蹟,以及歐厝、珠山、水頭等聚落文化,人文景觀豐富。
(4)馬山區:位於金門東南角,以馬山觀測所聞名,並有豐富的海岸地形。著名的山后民俗文化村即位於本區。另有金門林務所種植之楓香林。此外,山西郊外五虎山登山步道已由管理處整理完成,亦為一新興景點。
(5)烈嶼區:烈嶼區包含小金門島週邊地區,以環島車轍道最具特色。湖井頭戰史館、將軍堡、八達樓子等戰役史蹟豐富。此外,陵水湖為小金門最大之溼地,生物資源豐富。
3.觀光資源:
自東晉六姓移居浯島,至今已一千六百餘年,成就了繽紛的人文資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金門縣政府文化局公告,金門現有文化景觀1項、國定古蹟8項、縣定古蹟35項,除烏坵燈塔不易到達之外,其餘43項古蹟均座落於大小金門。有宅第、陵墓、牌坊、碑碣、祠廟等種類,足見其文化資產保存的完整性,且散布於各鄉鎮,尤以金城鎮最為密集。
(1)著名景點:金城鎮、金湖鎮、金沙鎮等歷史遺跡,慈湖與各個紀念碑及戰史館。
(2)自然資源:金門因地處大陸沿海的弧線邊緣,這個地理位置恰是候鳥南遷北返的主要路徑,加上四面環海,自然環境優渥,屬於小型島嶼生態系,大型野生動物資源較少,因此每年都吸引許多鳥類在此繁殖、度冬或是過境停留。自然環境特殊因近大陸邊緣,為候鳥遷徙中繼站,目前共發現199種野鳥。
(3)人文資源:
A.歐厝聚落:聚落結構分為上社及下社,上社的建築物大致朝西,築有許多隘門,防禦性格強;下社建築物朝向較上社為整齊,為坐東北、向西南的方向,典型梳式佈局。
B.海印寺石門關:
(A)因它是海上的一座石頭山,像是一枚篆刻的印章,所以有海印之名;而隔江遠眺太武山,它隆起的山阜,像是人形偃臥之狀,所以又有仙人偃地的美稱。太武山的海印寺,據傳始建於宋朝度宗咸淳年間,原是供奉通遠仙翁。今日所供奉的主神則是觀音菩薩,配祀有十八羅漢。
(B)海印寺石門關位於寺的左側,拱形的門洞上方,有匾鐫刻海山第一四字。
C.戰地史蹟:湖井頭戰史館、古寧頭戰史館、紅土溝三營區、四維坑道、八二三戰史館。
D.風獅爺:
(A)明鄭時期的開墾,加以民國時期的戰爭,使金門的植披受到嚴重破壞。又因無高山屏障,長久以來每到冬季,東北季風帶來嚴重風害;島民於是將漳泉一帶以獅像辟邪的習俗引入,在村莊出入口且迎向東北或北方處豎立風獅爺。
(B)金門地區約有70餘尊歷經風霜的風獅爺,而國家公園園區內的風獅爺共11尊,以不同姿態屹立在金門各處,附近村民會配合年節、廟會活動,定期對風獅爺進行祀拜。現今風獅爺已由鎮風煞之神,轉變成村落守護神,成為金門最特殊的民間信仰及鄉土景觀。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Dongsha Marine National Park)

1.簡介:
東沙環礁位於南海北部海域,古時有月牙島之名。因其景觀優美,東沙島又有南海之珠的美譽,為我國海域唯一發育完整的環礁。係由珊瑚礁經千萬年的生長堆積而形成,屬於特殊珍貴自然景觀,足以代表國家自然遺產。因此於民國96年,成為我國第7座新設立的國家公園,面積約35萬公頃。
(1)地理環境:東沙環礁為一直徑約25公里的圓形環礁,主要係由造礁珊瑚所建造而形成。環礁周圍的礁臺在低潮時大部分會露出或接近水面,環礁上分別有東角、東北角、東南灣、西北尖角及西南尖角等較明顯突出之礁臺地形。其底部係座落於南海北部大陸斜坡水深約300~400公尺的東沙臺階上。
(2)氣候環境:東沙島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冬季受東北季風、夏季則受西南季風影響。每年10月至翌年4月為東北季風盛行時期,5月起,大陸冷高壓衰退,東北季風減弱,風向有轉東或東南之趨勢。5至9月為西南季風盛行時期,每年4至11月偶有颱風來襲,但以8、9月為最。
2.觀光資源:
(1)著名景點:
A.東沙遺址:民國84年發掘出東沙遺址,位置在東沙島內潟湖的北岸。由於島內潟湖係屬逐漸淤積的環境,在數百年前應可停泊小船或舢舨,岸邊可作為休息、儲物、處理魚貨、避風的場所。
B.南海屏障碑:位置在東沙島南側,面海而立。興建於民國78年,其碑銘係介紹東沙島之戰略位置,並簡述東沙島地形、氣候。
C.漢疆唐土碑:此碑係內政部於民國81年所建,其位於南海屏障碑之周圍。乃為匡正時論,加強疆土之維護,具有顯示我國主權之意,並鑒於東沙島日烈風驟,為防止碑體風化、碎裂,乃加強南海屏障國碑碑體保固,周圍有琉璃瓦凹型迴廊。
D.東沙島島碑:係建於民國43年,為海軍東沙島管理處處長杜震所建立,其上碑文乃敘述東沙島之歷史沿革。
E.東沙精神堡壘:為日治時期建築,在廣場正前方中央,形制獨特,國旗飄揚,在全島各處均易見到。堡壘前立有紀念蔣中正總統像,基座四周刻石除碑記外,另有「國民革命軍之父」及「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等題字。
F.東沙地籍測量紀念碑:位於指揮部前,係民國80年建成,由當時高雄市長吳敦義題字,顯示東沙島由高雄市代管,屬旗津區管轄。地籍測量不僅彰顯行政管轄權,而且也是開發經營之基礎。
(2)自然資源:本區海洋植物生態資源共記錄到魚類531種,珊瑚類250種,軟體動物167種,棘皮動物27種,甲殼類動物31種和大型藻類148種。海洋生物種類豐富,如藍綠光鰓雀鯛、饅頭海星等美麗物種存在。

臺江國家公園(Taijiang National Park)

1.簡介:
本園區位於臺灣本島西南沿海。臺江國家公園成立於民國98年,臺灣本島之極西點(國聖燈塔)位於本國家公園範圍內。總面積39,310公頃,其中陸域面積約為4,905公頃,海域部分面積為34,405公頃。
古臺灣西南部曾存在一潟湖「臺江內海」,後漸陸化,至今僅餘若干湖泊與濕地。臺江之名,便是源自古「臺江內海」而來。
(1)陸域縱貫臺南市沿海,跨越七股溪、曾文溪、鹿耳門溪、鹽水溪等四條溪流出海口,包括黑面琵鷺保護區、七股潟湖等區域,兼具自然、人文歷史及傳統產業的文化景觀。
(2)海域部份即漢人先民渡臺主要航道中東吉嶼至鹿耳門段為範圍。
2.重要管理分區:
(1)生態保護區:七股海寮紅樹林保護區、黑面琵鷺保護區、高蹺鴴保護區、北汕尾水鳥保護區。
(2)史蹟保存區:北竹筏港溪區、南竹筏港溪區、四草砲臺區。
(3)遊憩區:六孔碼頭服務區、南灣碼頭服務區。
(4)特別景觀區:七股潟湖外圍青山港、網仔寮沙洲區、頂頭額沙洲區、七股重要野鳥棲地區、城西濕地景觀區、北汕尾濕地景觀區、高蹺鴴濕地景觀區。
(5)一般管制區:七股潟湖區、七股魚塭區、城西保安林區、城西魚塭區、鹿耳門溪沿岸區、鹽田生態文化村、四草魚塭區。
(6)海域管制區:分為一區和二區兩處。
3.觀光資源:
園區內有海埔地、沙洲與溼地,特殊地形地質景觀豐富,海域生物資源多元且陸域生態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數量繁多。
(1)自然資源:根據臺灣濕地保護聯盟1998年研究調查發現,在曾文溪口及鹿耳門溪口地區,至少包括205種貝類、240種魚類、49種螃蟹……等,足以說明此區為生態重要區域,且河口濕地的生產力遠高於一般的農田,有充分的食物,吸引野生生物,魚蝦、蟹貝在此棲息繁殖。
A.四草濕地:濕地上招潮蟹有網紋招潮、清白招潮、北方呼喚招潮、臺灣招潮、三角招潮、四角招潮、屠氏招潮、粗腿綠眼招潮及糾結清白招潮、窄招潮等10種。鹽水溪口是目前全臺灣唯一可以發現招潮蟹數量最多的地區。
B.黑面琵鷺賞鳥區:其中保育類鳥類計有黑面琵鷺等21種,主要棲息地則有曾文溪口、七股溪口、七股鹽田、將軍溪口、北門鹽田、急水溪口、八掌溪口等。
C.紅樹林:臺江國家公園範圍境內植物種類多,其中較珍貴或稀有者,除海茄苳、水筆仔、欖李、紅海欖等4種紅樹林外,尚有如白花馬鞍藤、禾葉芋蘭、苦檻藍、海南草海桐、土沉香等沙地及鹽地植物。
(2)人文資源:臺江地區為漢人渡海移民文化史蹟,為重要海域歷史文化資源,代表著漢人先民渡臺航道,橫渡黑水溝的海洋文化與歷史紀念地。
A.安順鹽場:臺南鹽場過去日治時期叫做安順鹽場,是日治時代臺灣第一個瓦盤製鹽工業區。1923年開始營運,因為營運不敷成本,又澳洲鹽在臺銷售,而在1994年停產。2003年4月臺南鹽場重新開工,目的改成為教育和觀光,設有臺南市鹽田生態文化村。
B.四草砲臺:位於臺南市安南區,於民國74年定為二級古蹟。清代因鴉片戰爭的爆發,為強化臺灣的海防,於1840年修築了俗稱四草砲臺的鎮海城,同時也修築了位於安平的安平小砲臺,分別拱衛安平大港之外港四草湖的北岸與南岸。
C.鹿耳門:位於臺灣臺南市安南區臺江內海的出海口。臺南市沿海地形海岸線形似漏斗,斗口處是出海口,因臺灣在17世紀以前島上遍佈鹿群,鹿耳上尖下寬,故人便稱此出海口為鹿耳門。鄭成功即是在此登陸臺灣(當時稱大員),與荷蘭人發生戰鬥。

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1.簡介:
位於澎湖南方的東嶼坪嶼、西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合稱澎湖南方四島,於民國103年(2014)成立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南方四島遺世獨立,加上近幾十年來受到產業結構轉型、交通不便造成物資補給不易等影響,人口逐漸外移,現今島上除了少數居民外,平日少有遊客造訪。「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擁有豐富的海陸域生物資源、壯觀的玄武岩地景,具地方特色的傳統建築、聚落與歷史文化,自然與人文資源珍貴而獨特。
2.觀光資源:
澎湖南方四島之玄武岩地質具有成為世界遺產的普世價值,同時其特有種植物、保育類野生動物、珍貴珊瑚礁生態與獨特梯田式菜宅人文地景等多樣化的資源。
3.四島概述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