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林業發展

作者:陳亦凡自然與人文地理

臺灣的林業發展

中華郵政
臺灣林業的發展歷史悠久,概分為以下3個時期:

(一)清領時期
 

1.著重於樟腦業以及鐵路枕木的開採。
2.大規模的墾山種茶及樟木砍伐,導致臺灣山區的水土保持遭到破壞。
 

(二)日治時期

1.阿里山、八仙山、太平山等為三大官有伐木事業。
2.從事樟樹及相思樹造林。
3.推行保安造林(治水林、水源林、海岸林)。

(三)國民政府至今
 

1.1970年代初期由於木材加工業及經濟發展之原料需求,推行林相變更計劃,造成臺灣原生林遭受大量砍伐。
2.近年逐漸改為「保育重於採伐」的觀念。
3.1991年起「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
4.2000年以降,林務局採「維護森林生態,保育自然資源」為核心價值,以環境共生與永續利用為目標。

(四)臺灣的紅樹林

紅樹林植物為生長在熱帶與亞熱帶河川出海口,沿海潮間帶泥濘濕地的喬木或灌木,以紅樹科植物為主,具有氣生根、支持根、胎生苗、及排除鹽份等特化器官,而形成出海口特殊生態系統。
臺灣地區的紅樹林為世界緯度最高的紅樹林區,紅樹林的價值主要在:
1.抑制潮水,降低土地流失的損害。
2.保護海岸,預防海水侵蝕、污染。
3.淤積污泥,造成新生地。
4. 維持海洋生態系的健全。

漁業

臺灣四面環海,又有寒暖流交會,年漁獲量可達130萬公噸,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經濟活動。

(一)遠洋漁業

臺灣為全球六大「公海漁業國」之一(鮪魚漁獲量全球第二、魷魚第三),範圍遍及三大洋(印度洋、南太平洋及大西洋)。

(二)沿近海漁業

臺灣海岸線全長1600餘公里,還有小島70餘處,四周有洋流流經與交會,於沿海及近海地區形成良好漁場。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