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理

作者:陳奕凡

臺灣地理

總論

本島範圍與地理位置

(一)臺灣島嶼:
臺灣島嶼區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接觸帶。
範圍    包括臺灣本島、澎湖群島(64個)和附近其他屬島(21個)合計共86島嶼。
總面積    總計為35,961平方公里。
經緯度與時區    
1.臺灣本島之地理位置為東經120°E至122°E、北緯22°N至25°N。
2.臺灣所屬時區為UTC+8(距世界標準時間以東八個時區),無夏時制。
四極點    極東    釣魚臺列嶼的赤尾嶼124°34'E。
    極西    澎湖群島的花嶼119°18'E(島上有居民居住)。
    極南    屏東縣七星岩,21°45'N(位於鵝鑾鼻南方14km)。
    極北    釣魚臺列嶼的黃尾嶼25°56'N。
(二)臺灣本島:
四極點    北起富貴角,南至鵝鑾鼻,(南北全長394公里)。東至三貂角;西到曾文溪出口。
東西最寬處    東西寬在北回歸線附近為144km,分別通過花蓮縣瑞穗鄉及嘉義縣的水上鄉。
形狀    臺灣本島東西狹窄、南北較長,為形似番薯的紡錘狀。
(三)地理位置:
東亞島弧
的中樞    1.東亞島弧由北而南為「阿留申弧-千島弧-日本弧-琉球弧-臺灣-菲律賓弧-印尼弧」,是亞洲大陸與太平洋間的天然屏障。
    2.臺灣地處東亞島弧中央,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為不可或缺的一環。
居交通要衝
位置    1.東濱太平洋,西臨臺灣海峽。
    2.臺灣海峽為歐亞航線必經孔道,平均寬為200km,最狹處為130km。
    3.臺灣領空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之必經航線。

地形

(一)居亞洲大陸和太平洋海盆的接觸地帶:
地殼不穩    多火山地震。
主要地質    中央山脈東半部    多為變質岩,如大理石。
    大屯山、澎湖群島
及臺東海岸山脈    多火成岩,如玄武岩。
    其他地區多為沉積岩    如砂岩和頁岩,是構成臺灣本島的主要岩層。
地形特色    1.山高(呈雁行狀排列)。
    2.平原小。
    3.河短流急。
    4.火山多。
    5.地震多。
(二)五大地形:
高度在100公尺以下的平原和盆地占全島面積31%,100~1,000公尺間的丘陵、臺地占40%,1,000公尺以上山地占29%。以上三者約呈3:4:3之比例(平原&盆地:丘陵、臺地:山地)。
1.山地:
山地分佈稍微偏向東側,重要山脈有:
北起蘇澳,南迄鵝鑾鼻,南北縱走,主峰秀姑巒山。中央山脈為本島之:
島上河川的分水嶺。
臺灣東西向氣流的障礙山。
島上的脊樑山脈(主幹山)。
東北起自三貂角,西南至大雪山。
呈東北-西南震旦方向的山脈方向。
臺灣南北向氣流的障礙山。
富含煤、金、銅等礦藏,同時雪山亦為臺灣島第二高峰。
位於中央山脈西側。主峰玉山為臺灣地區及東北亞第一高峰(標高3,952公尺)。
位於玉山山脈之西,為本島最西緣的山,多丘陵、臺地。
位於臺東縱谷平原東側,北起花蓮、南至臺東,為1,000公尺以下的丘陵山脈,地質上屬菲律賓板塊。
2.丘陵和臺地:
分布於山地與平原和盆地之間,為斷層、板塊擠壓而形成。
河川切割古沖積扇    以桃園、新竹、苗栗三縣境內分布最廣。
大屯火山彙    位於臺北盆地北側,其中七星山和大屯山為兩座活火山錐。
3.平原和盆地:
是臺灣主要的農業區所在,也是人口密集區域。
(1)平原:
嘉南平原    面積4500km2,為本島最重要之平原地區。
屏東平原    面積1200km2,具熱帶景觀。
臺東縱谷平原    介於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間的一大地塹。
宜蘭平原    面積320km2,位於東北部,處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之間,又稱蘭陽平原。
(2)盆地:
臺灣地區全域均有由斷層經過,並有多數斷層陷落而成之盆地,其中最著名的斷層為中部的車籠埔斷層,為造成九二一地震之主因。主要的盆地有:
臺中盆地    面積380km2,為臺灣最大盆地。
臺北盆地    面積200km2,為臺灣次大盆地。
埔里盆地    位於臺灣中部。
4.河川:
短小水急,多為荒溪型。
西部由北而南    淡水河、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曾文溪、高屏溪,均注入臺灣海峽。
東部由北而南    蘭陽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均注入太平洋。
特徵    1.河川短小。
2.陡坡流急落差大。
(1)優點:水力豐沛。
(2)缺點:不利航運。
3.常切穿山脈成橫谷(峽谷)。
4.缺舟楫之利。
5.荒溪型(洪枯變化大)。
5.海岸:
平直缺乏良港。
東岸    是上升的斷層崖海岸(岩岸),多海階、海蝕地形。
西岸    是平直的離水沉積沙岸地形,水淺多沙洲、潟湖。
五大港    高雄港    建於潟湖上的人工港,為臺灣最大商港。
    基隆港    谷灣地形天然良港,冬季多陰雨,有「雨港」之稱。
    蘇澳港    亦為谷灣的天然良港。
    臺中港    位於大甲溪和大肚溪之間,原稱梧棲港,為一人工海港。
    花蓮港    人工港,港灣狹小,腹地不大。
6.臺灣九大國家公園的地理特色:
陽明山國家公園    火山地形。
雪霸國家公園    山谷地形,動植物生態豐富。
玉山國家公園    副熱帶高山地形,面積最大。
太魯閣國家公園    峽谷地形,大理石產地。
墾丁國家公園    海岸地形,有珊瑚礁、熱帶林及石灰岩景觀。
金門國家公園    古蹟、戰地及閩東文化景觀。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    海洋生態。
臺江國家公園    潟湖、沙岸地形。
澎湖南方四島
國家公園    玄武岩地質、珊瑚礁景觀、梯田式菜宅。
※南方四島: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嶼、西嶼坪嶼。
(三)海洋:
1.海底地形:
本島西側
─臺灣海峽
(高低起伏
不平)    濁水溪外海及澎湖群島西南方海域    水深約為40公尺,稱為「臺灣灘」。
    臺灣本島與
澎湖群島間    水深在100至200公尺間,風浪大、流速高,舊稱「黑水溝」。
    臺灣海峽南端    水深在200至3,000公尺間,為大陸斜坡地形。
本島東側
─太平洋    水深在1,000至3,000公尺之間,深水線靠近陸地。
2.洋流:
臺灣洋流
(黑潮)    
1.主流由臺灣東海岸北上,支流經巴士海峽、臺灣海峽北上,於東海與主流匯合。
2.因其所含的雜質和營養鹽較少,陽光反射較弱,故水色深藍,看似黑色,因得黑潮之名。
3.黑潮特徵為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為溫度較高的暖流。
4.黑鮪魚每年4月至6月會在臺灣東部海域,隨著黑潮洄游北上。
中國沿岸流    中國沿岸流經過的水域通常為優良的漁場,其寒冷低溫為臺灣的冬季帶來寒冷多霧的水氣,以及豐富的洄遊漁獲,例如烏魚群等。

氣候

(一)影響臺灣氣候的因素:
北回歸線區隔臺灣南北氣候,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華南型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
受海洋與陸地交互影響,氣溫變化大。
南北雨型不同。冬季為東北季風(每年10月至隔年4月),北部迎風面因地形影響故冬季多雨。夏季為西南季風,多降雨於南部山地,集中率達80%。
(1)夏季臺灣洋流(黑潮暖流)北上,使氣候暖和多雨。
(2)冬季中國沿岸流南下,使氣候潮濕寒冷。
中央山脈南北縱走,雪山山脈成震旦方向阻隔氣流,形成迎風坡多雨,背風坡乾燥的氣候環境。
(二)氣候特徵:
1.氣溫:
溫度    1.溫度由北向南遞增,愈南高溫時間愈長,所以全年為生長季節。
    2.年均溫20°C以上,夏季長且炎熱,冬季冷,但北部均溫亦在14°C以上。
    3.年溫差10°C上下,較同緯度之大陸型氣候地區小。
影響溫度
的要素    臺灣因地勢影響,1月和7月的等溫線分布圖,與地形的等高線分布圖接近,換言之代表地形高度對臺灣溫度的影響大於緯度。
2.雨量:
多雨,年雨量2,500mm以上。(降雨集中7月至9月)
降雨
來源    1.夏季西南季風(主要為南部)。
    2.冬季東北季風(主要為北部)。
    3.夏季雷雨(熱對流雨):範圍小、時間短,多在北回歸線以南,俗稱西北雨。
    4.夏秋颱風雨。
    5.春夏氣旋雨(鋒面雨):俗稱梅雨,雨區大、時間長,若雨量豐沛,易形成土石流的災害。
雨量分布特徵    北部終年有雨,南部夏雨冬乾,因地形之故,東部較西部多雨,山地較平地多雨。
年雨量
分布    1.東北部在3,000mm以上,以基隆、宜蘭最多,以新北市平溪區火燒寮年雨量達6,572mm,為東南亞年雨量最多的地區。
    2.西南部沿海較少,平均在1,500mm以下。
    3.澎湖群島在1,000mm以下,為較乾燥地區的主要原因為無高山阻擋海風致雨。
3.多颱風:
颱風為熱帶氣旋的低壓中心,每年多形成在夏秋之際,帶來豐沛雨量。

經濟

(一)農業: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實行集約農業。農牧業進步的主因為「高溫多雨、農業政策、高度科技發展(例:施肥、水庫、機械化)」。
臺灣地區各地形主要農產與農業發展如下:
平原區    主產稻米和甘蔗,以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為最大產地。
    稻米    以嘉南、屏東二大平原為主
(近40年來耕地面積逐漸減少)。
    甘蔗    分布於嘉南、屏東二平原和臺東縱谷,實行企業化經營,曾為臺灣最重要的外銷品。
丘陵、
臺地區    北部    新竹以北和臺北盆地四周丘陵主要生產柑橘和茶葉。
    中南部    多產香蕉(旗山)、鳳梨(大樹)、茶葉和柑橘。
農產加工    北部    製茶。
    南部    製糖。
(二)畜牧業:
原為農家副業,近年來推行科學化、專業化養殖,質與量均有長足進步。
豬    科學化、專業化經營,以彰化、雲林、臺南、高雄和屏東最多,臺糖公司更以企業化養豬聞名。
牛    乳牛多分布於西部丘陵,受市場因素影響,多集中於大都市附近。肉牛則以屏東、臺東、花蓮、新竹等地最多。
蛋    蛋類對早期國民營養攝取之改善貢獻良多。
(三)林業:
林地約占臺灣全島面積的2/3,近來採「保育重於採伐」的政策。民國81年起「全面禁止砍伐天然林」。
林相依高度
呈垂直分布    500公尺以下    熱帶林,以榕樹為代表。
    500~1,500公尺    多副熱帶林,以樟樹為代表。
    1,500公尺以上    多溫帶、寒帶林,以紅檜、扁柏和杉木為代表,此類樹種亦為建築良材。
四大林區    阿里山區(嘉義)。
    大雪山區。
    大甲溪上游(東勢)。
    蘭陽溪上游(以羅東為集散地)。
(四)漁業:
臺灣遠洋漁業發展完備、成長迅速,年漁獲量可達130萬公噸。
西北大陸棚廣大,又有中國沿岸流南下,多底棲魚族,東部多暖流性魚族洄游。
重要漁港    基隆、高雄(前鎮)、蘇澳(南方澳)和花蓮東港、小琉球、馬公等。
養殖漁業    多分布於西部沿海淺海區(因為超抽地下水,造成地盤下陷、海水倒灌、地下水鹽化),以養殖鰻魚、虱目魚為主。西部洲潟海岸沙質泥濘,富含有機物質,為蛤蜊的主要養殖地區。
(五)鹽業:
明鄭時期    於今日臺南一帶開始進行日曬鹽生產,以冬季產量最盛。
日治時期    大量開發鹽灘以供應日本的用鹽需求,重要產地有布袋、北門、七股和臺南等地。
臺灣光復後    隨著臺灣社會的工業化,西元1975年苗栗通宵精鹽廠完工,臺灣的鹽生產漸漸以電析精鹽為主,舊時的日曬鹽產地逐步停用。
2002年    2002年七股鹽場曬鹽終止,臺灣日曬鹽業正式結束。七股鹽場目前開放轉型為鹽業文化園區,供民眾認識臺灣鹽業史的觀光景點。
(六)礦產:
臺灣地區礦產不多,主要分布於北部。
煤    主要產地為大肚溪以北、雪山山麓。
石油和天然氣    以苗栗為主,新竹南寮外海的長康油田,近年盛產天然氣和石油。
大理石和白雲石    花蓮中央山脈一帶為主要產地。
金銅礦    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儲量較多。
石灰岩    西南部高雄、屏東墾丁一帶為主要產地。
(七)能源:
台灣光復初期,係以水力發電為主。民國55年起轉以火力發電為主。民國60年代歷經石油危機,台電公司遂開始推動核能發電。
依民國104年台電數據顯示,當前臺灣電力結構七成以上仍依賴火力發電,核能和水力次之。台電也逐步增加各種電力供給方式,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
1.火力:
利用燃燒煤碳、石油及天然氣之發電方式。臺灣有火力發電廠二十餘所,其中台中火力發電廠是全球發電量最大的燃煤火力發電廠。唯燃燒生煤除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外,還可能造成PM2.5(細懸浮微粒)污染的環境問題。
2.核能:
核一廠    在新北市金山區-石門區之間。
核二廠    在新北市萬里區至金山區的國聖埔,亦稱國聖廠。
核三廠    在屏東縣恆春墾丁國家公園的南灣。
核四廠    1.位於新北市的貢寮區龍門里,又稱龍門電廠。
2.西元2015年實施停工、封存計畫。
3.水力:
臺灣地區水力發電的主要缺點為中南部夏雨集中,旱季太長。
濁水溪    為臺灣地區水利發電開發量最多之河川,共有明湖抽蓄水力發電廠、霧社、萬大、大觀、鉅工等發電廠。
大甲溪    為開發量第二大河川,有德基、青山、谷關、天輪、馬鞍等發電廠。
大漢溪    石門水庫。由於大漢溪水出口處有雙石對峙,狀若石門,因而得名。
木瓜溪    花蓮溪的支流,有龍澗、銅門和初英等發電廠。
曾文溪    曾文水庫。因水庫區集水量不足,政府自1995年開始推動越域引水工程,預計從荖濃溪開鑿山脈,將荖濃溪水引至曾文水庫。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八八水災後,此工程在輿論壓力下停工。
其他    立霧溪亦設有電廠。
4.風力:
台灣的風力發電能量密度含量居全球第二名(僅次於紐西蘭),特別為桃園至雲林沿海一帶,由於有強勁的冬季東北季風吹襲,且可建置地點亦不少,因此成為台灣發展風力發電之最佳地點。
(八)工業:
自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臺灣傳統產業逐漸轉型為高科技產業,拜工業化的急速發展,臺灣目前已漸入開發國家之列。
1.經濟體系的轉變:
早期因缺乏資源、技術和資金,經濟發展偏重於農產品加工,裝配或勞力密集的工業為主,大略可區分為四期:
民國40年代    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民國50年代    以輕工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民國60年代    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民國70年代
中葉以後    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民國70年代後    因資金累積、科技進步、各項重要經濟建設的完成,使臺灣工業結構轉變,帶動重工業與高科技產業的興起。
民國90年代    加入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後,高科技產業逐漸成為臺灣工業發展的核心。
2.工業別:
以電子、資訊、電機、化學、金屬、運輸機械、紡織及食品加工為主。
化學工業    分布於高雄、桃園和彰化等縣市。
資訊業、電機工業    分布於高雄市、新北市和新竹縣。
紡織工業    分布於新北市、桃園市及彰化縣。
3.工業區:
高雄市為臺灣最大的重工業中心。
北部工業區    桃園市(桃園區、龜山區、中壢區及大園區)和新竹縣(湖口鄉)。
南部工業區    高雄市(小港區、前鎮區、林園區、大寮區)。
高雄市重工業區    港口交通,石化及鋼鐵工業。
科技島(亞太營運中心)    空運中心、海運中心、電信中心、媒體中心、金融中心。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