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理-1

作者:龍玉雲-陳毅弘-陳亦凡

臺灣地理-1

總論

本島範圍與地理位置

1.臺灣地區:
臺灣島嶼區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接觸帶。
(1)範圍:包括臺灣本島、澎湖群島(64個)和附近其他屬島(21個)合計共86島嶼。
(2)總面積:總計為三萬五千九百六十一平方公里(35,961km2)。
(3)經緯度與時區:臺灣本島之地理位置為東經120°E至122°E、北緯22°N至25°N;臺灣所屬時區為UTC+8(距世界標準時間以東八個時區),無夏時制。
(4)四極點
2.地理位置:
(1)位處東亞島弧之中樞位置。
(2)居海空交通要衝:
A.東濱太平洋,西臨臺灣海峽。
B.臺灣海峽為歐亞航線必經孔道,寬130km~200km。
C.臺灣領空為東南亞和東北亞之航空必經路線。

地形

1.居亞洲大陸和太平洋海盆的接觸地帶:
臺灣島的地形特色為山高(呈雁行狀排列)、平原小、河短流急,因處地震帶,故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
2.五大地形:
高度在100公尺以下的平原和盆地占全島面積31%,100~1000公尺間的丘陵、臺地占40%,1000公尺以上山地占29%。以上三者約呈3:4:3之比例(平原:丘陵、臺地:山地)。
(1)山地:
A.山地分佈稍微偏向東側,重要山脈有:
 
中央山脈
北起蘇澳,南迄鵝鑾鼻,南北縱走,主峰秀姑巒山。中央山脈為本島之:
(A)島上河川的分水嶺。
(B)臺灣東西向氣流的障礙山。
(C)島上的脊樑山脈(主幹山)。

雪山山脈
東北起自三貂角,西南至大雪山。
(A)呈東北-西南震旦方向的山脈方向。
(B)臺灣南北向氣流的障礙山。
(C)富含煤、金、銅等礦藏,同時雪山亦為臺灣島第二高峰。

玉山山脈
位於中央山脈西側。主峰玉山為臺灣地區及東北亞第一高峰(標高3952公尺)。

阿里山山脈
位於玉山山脈之西,為本島最西緣的山,多丘陵、臺地。

海岸山脈
位於臺東縱谷平原東側,北起花蓮、南至臺東,為1000公尺以下的丘陵山脈,地質上屬菲律賓板塊。
(2)丘陵和臺地:分布於山地與平原和盆地之間,為斷層、板塊擠壓而形成。
A.多為古沖積扇被河川切割而成:以桃園、新竹、苗栗三縣境內分布最廣。
B.大屯火山彙:位於臺北盆地北側,其中七星山和大屯山為兩座活火山錐。
(3)平原和盆地:是臺灣主要的農業區所在,也是人口密集區域。
A.平原:
嘉南平原    
面積4500km2,為本島最重要之平原地區。
屏東平原    
面積1200km2,具熱帶景觀。
臺東縱谷平原    
介於中央山脈和海岸山脈間的一大地塹。
宜蘭平原    
面積320km2,位於東北部,處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之間,又稱蘭陽平原。
B.盆地:臺灣地區全域均有由斷層經過,並有多數斷層陷落而成之盆地,最著名為車籠埔斷層,亦為造成九二一地震之主因。主要的盆地有:
臺中盆地    
面積380km2,臺灣最大盆地。
臺北盆地    
面積200km2,臺灣次大盆地。
埔里盆地    
面積40km2。
(4)河川:短小水急,多為荒溪型。
A.西部由北而南為:淡水河、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曾文溪、高屏溪,均注入臺灣海峽。
B.東部由北而南為:蘭陽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均注入太平洋。
C.特徵:
(A)河川短小。
(B)陡坡流急落差大,水力豐沛。
(C)常切穿山脈成橫谷(峽谷)。
(D)缺舟楫之利,不利航運。
(E)荒溪型(洪枯變化大)。
(5)海岸:平直缺乏良港。
A.東岸:是上升的斷層崖海岸(岩岸),多海階、海蝕地形。
B.西岸:是平直的離水沉積沙岸地形,水淺多沙洲、潟湖。
C.臺灣地區五大港:
(A)高雄港:建於潟湖上的人工港,為臺灣最大商港。
(B)基隆港:谷灣地形天然良港,冬季多雨,有「雨港」之稱。
(C)蘇澳港:谷灣地形之天然良港。
(D)臺中港:位於大甲溪和大肚溪之間,舊稱梧棲,為人工港。
(E)花蓮港:人工港,港灣狹小,腹地不大。
(6)臺灣九大國家公園的地理特色:
陽明山國家公園    
火山地形。
雪霸國家公園    
山谷地形,動植物生態豐富。
玉山國家公園    
副熱帶高山地形,面積最大。
太魯閣國家公園    
峽谷地形,大理石產地。
墾丁國家公園    
海岸地形,有珊瑚礁、熱帶林及石灰岩景觀。
金門國家公園    
古蹟、戰地及閩東文化景觀。
東沙環礁國家
公園    海洋生態。
臺江國家公園    
潟湖、沙岸地形。
澎湖南方四島
國家公園    
台灣最古老的玄武岩火山地質景觀,形成壯觀海崖,有許多海蝕洞、海蝕平台、岩柱等景點。
3.海洋:
(1)海底地形:
A.西側(臺灣海峽)為高低起伏不平,水深在100公尺以內的陸棚。
澎湖至臺灣間海域流速急、水色深,舊稱「黑水溝」。
B.東側(太平洋)水深在1000-3000公尺之間,深水線靠近陸地。
(2)洋流:
A.臺灣洋流(黑潮):
(A)主流由臺灣東海岸北上,支流經巴士海峽、臺灣海峽北上,於東海與主流匯合。
(B)因其所含的雜質和營養鹽較少,陽光反射較弱,故水色深藍,看似黑色,因得黑潮之名。
(C)黑潮特徵為流速強、流量大、流幅狹窄、溫度較高的暖流。
B.中國沿岸流(親潮):
親潮經過的水域通常為優良的漁場,其寒冷低溫為臺灣的冬季帶來寒冷多霧的水氣,以及豐富的洄遊漁獲如烏魚群等。

氣候

1.影響臺灣氣候的因素:
緯度    
北回歸線區隔臺灣南北氣候,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華南型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
海陸分布    
受海洋與陸地交互影響,氣溫變化大。
季風    
南北雨型不同。冬季為東北季風(每年10月至隔年4月),北部迎風面因地形影響故冬季多雨。夏季為西南季風,多降雨於南部山地,集中率達80%。
洋流    
(1)夏季臺灣洋流(黑潮暖流)北上,使氣候暖和多雨。
(2)冬季中國沿岸流南下,使氣候潮濕寒冷。
地形    
中央山脈南北縱走,雪山山脈成震旦方向阻隔氣流,形成迎風坡多雨,背風坡乾燥的氣候環境。
2.氣候特徵:
(1)氣溫:溫度由北向南遞增,愈南高溫時間愈長,全年皆生長季節。年均溫在20°C以上,夏季長且炎熱、冬季冷,年溫差約10°C上下,較相同緯度之大陸型地候地區小。
(2)雨量:多雨,年雨量在2500mm以上。(降雨集中於7月至9月)
A.    
降雨來源:
(A)夏季西南季風(主要為南部)。
(B)冬季東北季風(主要為北部)。
(C)夏季雷雨(熱對流雨):範圍小、時間短,多在北回歸線以南,俗稱西北雨。
(D)夏秋颱風雨。
(E)春夏氣旋雨(鋒面雨):俗稱梅雨,雨區大、時間長,若雨量豐沛,易形成土石流的災害。
B.雨量分布特徵:北部終年有雨,南部夏雨冬乾,因地形之故,東部較西部多雨,山地較平地多雨。
C.年雨量分布:
(A)東北部在3000mm以上,以基隆、宜蘭最多,基隆火燒寮年雨量達6572mm,為東南亞年雨量最多的地區。
(B)西南部沿海較少,平均在1500mm以下。
(C)澎湖群島在1000mm以下,為較乾燥地區主要原因為無高山阻擋海風致雨。
(3)多颱風:颱風為熱帶氣旋的低壓中心,每年多形成在夏秋之際,帶來豐沛雨量。


經濟

1.農業:
臺灣地區地狹人稠,實行集約農業。農牧業進步的主因為「高溫多雨、農業政策正確、高度的科技發展(例:施肥、水庫、機械化)」。
臺灣地區各地形主要農產與農業發展如下:
(1)平原區:主產稻米和甘蔗,以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為最大產地。
A.稻米:以嘉南、屏東二大平原為主
B.甘蔗:分布於嘉南、屏東二平原和臺東縱谷,實行企業化經營,曾為臺灣最重要的外銷品。
(2)丘陵、臺地區:
A.北部:新竹以北和臺北盆地四周丘陵主要生產柑橘和茶葉。
B.中南部:多產香蕉(旗山)、鳳梨(大樹)、茶葉和柑橘。
(3)農產加工:以製茶(北部)和製糖(南部)最為發達。
2.工業:
自第一次石油危機開始,臺灣傳統產業逐漸轉型為高科技產業,拜工業化的急速發展,臺灣目前已漸入開發國家之列。
(1)經濟體系的轉變:早期因缺乏資源、技術和資金,經濟發展偏重於農產品加工,裝配或勞力密集的工業為主,大略可區分為四期:
民國40年代    
以農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民國50年代    
以輕工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民國60年代    
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民國70年代中葉以後    
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系。
民國70年代後
因資金累積、科技進步、各項重要經濟建設的完成,使臺灣工業結構轉變,帶動重工業與高科技產業的興起。
民國90年代後至今    
加入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後,高科技產業逐漸成為臺灣工業發展的核心。
(2)工業別:以電子、資訊、電機、化學、金屬、運輸機械、紡織及食品加工為主。
A.化學工業:分布於高雄、桃園和彰化等三縣。
B.資訊業、電機工業:分布於高雄市、新北市和新竹縣。
C.紡織工業:分布於新北市、桃園縣及彰化縣。
(3)工業區:以高雄市為首的南部工業區臺灣最大的重工業中心。
3.能源:
目前臺灣用電以火力發電為主,核能和水力次之。 
(1)水力:臺灣地區水力發電的缺點為中南部夏雨集中,旱季太長。
A.濁水溪:為臺灣地區水利發電開發量最多之河川,共有明湖抽蓄水力發電廠、霧社、萬大、大觀、鉅工等發電廠。
B.大甲溪:為開發量第二大河川,有德基、青山、谷關、天輪、馬鞍等發電廠。
C.木瓜溪(花蓮溪的支流):有龍澗、銅門和初英等發電廠。
D.其他:大漢溪(石門水庫)、曾文溪(曾文水庫)、立霧溪等。
(2)核能:
A.核一廠:在新北市金山區-石門區之間。
B.核二廠:在新北市的萬里區。
C.核三廠:在屏東縣恆春墾丁國家公園的南灣。
D.核四廠:位於新北市貢寮區。
(3)火力:利用燃燒石油和煤之發電方式,臺灣各地皆有火力發電廠。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