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學-通貨膨脹(二)

作者:蘇文

總體經濟學-通貨膨脹(二)

形成原因

(三)以成因區分
1.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
通常在有大量閒置資源未充分利用的情形下,總需求的增加將帶來就業資源的增加,而物價上漲則極微,甚至沒有。但隨著總需求的繼續增加,產量的擴大,在生產過程中會逐漸發生瓶頸現象,雖說真實產量仍繼續增長,但物價上漲幅度亦逐漸顯著,而當到達充分就業時,則真實產量不再增加,所有貨幣所得的增加,將純粹表現於物價的上漲總供給AS不變,總需求AD持續增加,造成高物價與高產出。
2.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
由於生產成本的增加,導致廠商生產數量減少,同時為了反映高額的生產成本,物價亦隨之上漲。此外,由於廠商之生產規模銳減,導致勞動需求大幅降低,進而使勞動雇用量減少,造成失業問題,故產出所得亦隨之減少在經濟體系之總需求AD不變下,使得總供給AS減少,造成高物價高失業率高痛苦指數(通貨膨脹率+失業率=痛苦指數)。
3.結構性通貨膨脹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有些部門發展特別快速,而有些部門則在萎縮,由於各部門之間勞力、資源等移動不易,於是在迅速發展中的部門將因短時間內勞力、資源的缺乏而發生急劇的物價上漲,並且波及整個經濟體系,而使一般物價水準上漲。
4.預期心理造成的通貨膨脹
只要膨脹心理存在,即可導致通貨膨脹。此可從三方面觀察之:
(1)大眾已經看到未來物價上漲的跡象,所以會提前有所行動,而此具體的行動,不外乎提早大量搶購商品,這使得原本預期未來才會發生的物價上漲,因大眾的預期心理,而提早發生。
(2)大眾已經預期到未來利率的走勢後,會事先採取對策,這使得當下市場利率亦受到影響,貸款者除利率以外,會再另外要求對物價上漲之補償,而借款者也會願意付出除利率外物價上漲之代價,當個別借貸利率與平均市場利率之間存在差異時,又會引發物價再一次的上漲,其上漲率即為預期價格上漲率。
5.輸入性通貨膨脹
由於進口輸入品價格之上漲,而使得以進口原物料為生產要素的商品物價上漲的現象(如石油危機)。此種通貨膨脹對小型開放經濟體尤其顯著。
6.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
(1)背景:
1970年代中東戰爭,造成兩次世界性的石油危機,形成高通貨膨脹、高失業率同時存在的現象。
(2)成因:
A.擴張性政策的濫用(需求拉動型):
擴張性的政策雖在短期內有效果,但在長期政府的所有政策都會被民眾給完全預期而有所反應(長期菲利浦曲線為垂直線),故長期而言,無法增加產出,反而使物價節節上升。
B.生產成本增加(即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能源危機使原物料價格上升,生產減少,物價上升,社會大眾預期物價水準的上升,因此要求提高工資,使生產進一步減少,失業率增加,物價也節節上升。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