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學-貨幣理論(二)

作者:蘇文

總體經濟學-貨幣理論(二)

現金餘額說–劍橋現金餘額方程式

(一)理論要點
由英國劍橋學派的代表人物庇古(Pigou)提出的一種貨幣需求函數。其理論要點如下:
1.貨幣的價值由貨幣的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而貨幣供給量係由貨幣主管當局決定,短期下為一固定值,故直接影響貨幣價值高低者,為貨幣需求。
2.大眾將社會資源以貨幣形式保留在手中,稱為「現金餘額」,大眾保有貨幣的理由,乃因貨幣可為交換媒介,亦可為價值儲藏的工具。
3.貨幣需求數量的大小,由社會總資源中願以貨幣形式保有的比例及物價水準所決定,前二者在短期內大致不變,故貨幣需求量與物價之間有同方向同比例變動的關係。
4.貨幣需求=貨幣供給貨幣市場均衡。

所得支出說

(一)演進
由於貨幣數量說本身有許多缺點,故有所得支出說的產生。此說係從貨幣所得與支出的變動與影響來分析貨幣價值變動的理論。尤其自1930年代世界遭受前所未有的經濟恐慌,所得支出說,在分析國民所得、物價、生產及就業相互的關係上有極重要的發展,更由於此說能將貨幣理論與整體經濟現象融為一體,故成為今日貨幣理論最受人注意的學說。
(二)意義
所得的基本概念所得由消費、投資等各項支出構成,而此各項支出亦由於有所得而產生。但所得與支出並不一定相等。如本期支出與前期所得相等,則生產、物價均無變動,如支出大於前期所得,則通貨膨脹;如支出小於前期所得,則通貨緊縮。從所得與支出一體兩面的關係,可知經濟體系的總支出,構成經濟體系的總所得。
(三)盛行之原因
所得支出說之所以盛行,推其原因:
1.非以單純的貨幣變動來解釋物價水準,而以所得、生產、消費、投資、儲蓄等因果關係來說明物價的變動,凡此均屬經濟基本因素,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
2.所得稅的理論基礎,涉及整個國民所得的分析,而國民所得為國民經濟福利的基準和國民經濟繁榮程度的指標,故為一般人所樂於接受。
3.支出的變動引起生產的變動,而以二者變動的幅度來決定物價水準的變動,並以儲蓄支出、投資支出等基本經濟活動觀念來分析貨幣理論,故能深入、合理而具體。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