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經濟主要學派(二)

作者:蘇文

總體經濟主要學派(二)

貨幣學派

(一)代表人物
1960年代以弗利德曼M. Friedman為首的重貨幣學派,透過統計資料來驗證其對物價上漲與失業的看法。
(二)主張
Friedman主張,控制物價上漲最主要的變數,為控制貨幣供給,並順應市場機制,反對Keynes政府必須干預市場的主張。他認為,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政府控制貨幣供給不當所引起,故主張每年控制貨幣供給的成長率,應為固定一套法則。

供給面經濟學

(一)歷史背景
1980年,美國總統雷根R. Reagan上台以後,開始推行供給面經濟學(1980~1992),由於當時美國的經濟正面臨高失業率(7.1%)與高物價上漲率(13.5%)(兩者之和20.6%,又叫做痛苦指數),雷根總統的財經幕僚群認為,欲解決此兩大問題,必須大幅增加總供給,如此不但可減緩物價上漲的速度,同時亦可增加總產出,降低失業率。
(二)主要論點
1.美國於1980年前後的經濟問題,主要癥結在於供給,即在於生產率低下,供給不足,而非社會總需求不足直接否定凱因斯之論點。
2.崇尚賽伊法則,認為供給創造需求的論點,即使到了20世紀下半葉,仍然適用。
3.減稅為刺激總體產出的必要手段贊成政府以適度之財政政策,改善經濟現況,此論點又與凱因斯不謀而合。
4.拉弗(Laffer) —供給面經濟學之父:
(1)一張餐巾左右了美國財經政策—
1974年某一天,拉弗和幾位知名媒體記者與政治家,在華盛頓的餐館裡餐敘。他拿了一張餐巾,在上面畫了一幅類似拋物線的圖形,向在座的人說明稅率與稅收的關係,這就是後來影響雷根政府財經政策走向的拉弗曲線。
(2)拉弗曲線—
基本上,政府提高稅率,或是擴大稅基,的確可達到增加稅收的效果。但是,當稅率高到一定程度,稅收總額不僅沒有成長,反而開始下降。主要原因在於,稅率不斷提高,將導致民間可支配所得嚴重萎縮,繼而影響消費與投資,使得景氣陷入低迷,最後政府能課到的稅收,也隨之不增反減。
(三)具體措施
雷根政府對於提振經濟,依據供給面經濟學所採行的措施:
1.增加國防預算。
2.減少國內預算。
3.減稅。
4.減少管制。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