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市 場(八)

作者:蘇文

經濟學-市 場(八)

賽局理論(Game theory)

賽局理論源起於Zermelo(1912),而賽局理論的形成於1944年,匈牙利裔數學家John Von Neumann與經濟學者Oskar Morgenstern兩人合著《賽局理論與經濟行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後。他們利用嚴謹的數學模型來分析人與人間互動的關係,同時明確的將參賽者的策略思考方式建構在數學模型中,透過對各種策略的推估,尋求己身可能獲得最大報酬之最佳策略。
賽局理論運用於社會科學主要集中在非零和賽局(non-zero-sum game);非零和賽局是由Merrill Flood(1951)所提出,爾後經由Tucker及Tucker的學生Nash證明了在非零和賽局的不合作賽局(強調的是個人理性與個人最適決策)中,一定有「均衡解」存在。只要對手的策略確定,競爭者就可以有最適反應,稱之為「Nash Equilibrium」。
所謂的零和賽局又稱常數和賽局,是由參與者之間的報酬作為區別,總和是否為零並不重要,主要在於報酬總和等於一個等值的常數,若報酬總和為一個相同的常數,則稱為零和賽局;反之若非一個相同的常數,則稱為非零和賽局。
(一)定義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參與者在符合一定規則的行動次序下,有意識之理性態度下追求各自互相衝突之目標,在參與者處於不同立場下,而產生的參與者行為環環相扣之影響狀態。
在每一個賽局裡,一定有勝負之分,每一位參賽者都知道報酬狀況,每一個參與賽局者都可能有數種策略,用以達成目標。
(二)Nash Equilibrium(Nash均衡)
均衡是指在賽局中,每位參賽者所採用的策略對他人不管何種策略而言,都是最佳的,故此時更換自身的策略最多一樣好,不會更好。而Nash Equilibrium則是指一種策略組合,每個參與者各自選擇策略,只要對手的策略確定,競爭者就可以有最適反應;當一組策略是互為最適反應,就是Nash Equilibrium,故Nash Equilibrium表述自己所選的策略是最優策略;但須注意的是Nash Equilibrium解可能不只一個。
一旦實現Nash Equilibrium,任何賽局中的人都不再企圖改變策略,如果有人改變策略,所得報酬必然減少。透過實現Nash Equilibrium,任何人都可以最大限度獲取自身利益,因此一定可以找到任一參與者均無誘因偏離的均衡。
範例:
先給定B的選擇下,A所做出的最佳決策;在給定A的選擇下,A所做出的最佳決策,當雙方都不改變其決定,即達到的均衡即為Nash Equilibrium。
(三)囚犯的困境(Prisoner’s dilemma)
範例:
兩嫌犯A與B分別被審訊,兩人無法彼此交換訊息,且無法事前訂定攻守同盟。如果兩人都講清楚犯罪事實,則兩人可以從輕處分,每人判6年徒刑,隱瞞者將10年徒刑,若其中一人認罪,另一人隱瞞,則認罪的嫌犯可以獲得4年的輕判,但若兩人都不說明,則可能因為缺乏證據,案情就會陷入膠著。
(四)優勢策略(Dominant Strategies)
優勢策略均衡為一種靜態不合作的競賽,不論競爭對手採取什麼策略,競爭者所採取的策略都是最佳策略。所謂的最佳策略即指能夠給競爭對手帶來最大報酬的策略稱之。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