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均衡(三)

作者:蘇文

經濟學-均衡(三)

安定條件(Stability Condition)

一、價格調整
由Walras提出,亦稱為Walras安定條件。當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出現超額需求時,價格上升;而當需求量小於供給量,出現超額供給時,價格下降;調整至最後得到一個安定的均衡e。
二、數量調整
由Marshallian提出,亦稱為Marshallian安定條件。當需求價格高於供給價格時,成交數量增加;而當需求價格低於供給價格時,成交數量減少,調整至最後得到一個安定的均衡e。

蛛網理論(Cobweb Theory)

蛛網理論為一動態均衡模型,其說明了產品生產週期較長之產品,均衡點會隨著時間的變動而改變的情形,故當生產所需花費的時間很長,生產過程是邊生產邊調整,直到達到均衡為止;而在未達到均衡之前,供給和需求間產生有如蜘蛛網般的調整過程;其定義:其他情況不變,當消費者與生產者所接受之資訊為不同時期時,很容易產生價格與數量分離的現象稱之,如:農產品、人力資源。以下我們建立一個基礎模型說明:

消費者剩餘 & 生產者剩餘

交易的買賣雙方,都是理性地考量本身的意願以及條件之後,做出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因此應該對於交易的結果感到「交易比不交易好」,經濟理論稱之為「剩餘」。

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CS)

當消費者剩餘出現時,消費者必然感到他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高於實際上所支付的價格,故消費者剩餘定義為:其他情況不變,對於特定數量財貨的消費,消費者所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異;如右圖,消費者心中的「願付價格(A+B)」與「實際價格(B=P*×Q*)」之差距即為「消費者剩餘(A)」。當價格越高,或需求線越平(需求彈性越大)時,消費者剩餘越少。

生產者剩餘(Producer Surplus,PS)

當生產者剩餘出現時,生產者必然感到市場價格高於實際邊際生產成本,而感覺有利得,故生產者剩餘定義為:其他情況不變,對於特定數量財貨的生產,生產者實際收入與其生產成本之間的差額;如右圖,「生產者的實際收入:
(A+B=P*×Q*),與心中願意生產的最低價格(B)」間的差距即為生產者剩餘(A)。
當價格越高,或供給線越陡(供給彈性越小)時,生產者剩餘越大。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