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二)

作者:蘇文

經濟學-國際經濟學(二)

國際貿易理論

二、利益法則
國際貿易發生的直接原因在於,國際間同一種財貨之價格發生差異所引起;價格不同的導因則是因為成本的不同。當外國價格比本國高時,本國可出口此財貨而獲利,當本國價格比外國高時,則本國可進口此財貨而獲利。
而所謂的成本、價格高低,我們可以利用以下兩種方式判別:
(一)絕對利益法則(Absolute advantage)
絕對利益法則由英國古典學派經濟學者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所提出,亞當史密斯認為若兩國自願的交易,那們他們必定互相蒙其利,即兩國之間的貿易奠基於絕對優勢;透過貿易過程,兩國資源可以最有效率的被運用,此一利益經由貿易而分配於兩國之間;故相同的要素投入下,一個國家能夠比其他國家生產較多的財貨,則稱此國對於該財貨具有絕對利益,故一個國家應朝向耗用最低勞動因素的生產方向來發展。
(二)比較利益法則(Comparative advantage)
比較利益法由英國經濟學者李嘉圖(Ricardo)所提出,李嘉圖依據勞動價值理論(Labor-value Theory)主張財貨價值只由該商品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量而定;Haberler則屏除了假設勞動力是唯一個生產要素以及同質的假設,利用機會成本理論解釋。根據機會成本理論,以同量的生產要素投入,若一國生產某一產品所要放棄其他產品的數量小於另一國所放棄的數量,則稱此國在生產該產品具比較利益,故一個國家應以機會成本最低作為決定生產方向的指標。

要素稟賦理論(Factor Endowments)

當一個國家擁有相對充裕的自然資源與生產要素,在貿易前,大量使用充裕的資源(即要素),成本低廉而會令價格比其他國家低,因此,勞動較充裕的國家應多生產勞動密集的財貨,而資本較充裕的國家則應生產資本密集的財貨,生產之後出口以交換其他需要的進口品。但此時,貿易雙方並不會完全從事專業出口品的生產,而會同時生產大量的出口品和少量的進口品,直至兩國的邊際轉換率(MRT)相等為止。
一、Heckscher-Ohlin Model
H-O模型強調各國所擁有的要素稟賦比例不同,因此個別產品生產所需的要素比例也不同,故又稱為要素比例模型(Factor proportion Model)。其主張各國在生產要素上相對充足性的差異,為決定相對商品價格差異及比較優勢的重要因素。
預測當一國在國際貿易中擁有某種相對較豐富的資源稟賦時,生產使用該項要素較多的產品,將使該國在生產這項產品上擁有比較優勢,也就是資本豐富國在生產資本密集財上擁有比較利益,勞動豐富國在生產勞動密集財上有比較利益。
(一)基本假設
1.各國生產技術皆相同,即生產函數皆相同。
2.各國需求皆相同,且需求函數為齊序的(Identical and Homothetic)。
3.兩種生產要素在國內都可以任意的移動,市場為完全競爭市場,且無市場扭曲現象(包括政府不干涉市場,如課稅等),但在國際間則無法移動。
4.兩國間的要素稟賦不同,即兩國的勞動-資本比不同
5.生產函數為規模報酬固定(CRS),而且兩種財貨的資本與勞動比不同
(二)H-O定理
其要旨歸納如下:
1.各國生產要素稟賦量比例不同,勞動量比較豐富的國家工資水準相對偏低,而資本量比較豐富的國家其資本報酬(利率水準)相對較低。
2.任何財貨的生產均需要資本與勞動的配合,但是不同種類的財貨,所需要的生產要素數量不同;需要較多的勞動量稱之為勞動密集財(Labor Intensive goods),需要較多的資本量稱之為資本密集財(Capital Intensive goods)。
3.勞動量比較豐富的國家,其勞動密集財的成本相對便宜,故會出口勞動密集財;資本量比較豐富的國家,其資本密集財的成本相對便宜,故會出口資本密集財。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