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二)

作者:蘇文

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二)

理性態度與機會成本

在經濟學中,「理性(rationality)」的態度是一相當重要的觀念,幾乎所有的經濟學理論都架構於個體理性假設上。何謂「理性」?理性的經濟個體必須能妥善的收集外界資訊,了解本身在環境中所面對的機會與威脅,再找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之後,在眾多的「選擇」中,擇取一個對本身最有利的選擇。
而在經濟學裡第一個基礎的選擇方法就是: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機會成本的概念是由李嘉圖(Ricardo)提出,他認為使用一種資源的機會成本即為把該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後,所放棄的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利益者稱之,為一事前的概念;一旦轉為事後即為「沉沒成本」(Sunk Cost)。

常見的邏輯謬誤

一、合成推理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
在經濟分析的過程中,僅對個體有利的事,即推論對整體也一定有利。
 一個農人努力增產可以獲利,但是當所有農人都增產時,會使市價下降,使每一位個別的農人都蒙受其害。
二、分割推理謬誤(Fallacy of Division)
在經濟分析的過程中,僅證明對整體有利的事,便推論對個體也一定有利。
 國際化,自由貿易的開放政策對整個國家的經濟有益,但對個別廠商來說可能有害,因其要面對的競爭者範圍從國內增加到全世界。
三、因果推理謬誤(Fallacy of  false Course)
在經濟分析時,看到兩件事情的發生,就認為是有因果關係。
 某人遷入新屋居住,之後生了一場病,於是便推論是新房的風水有問題(因),使他生病(果),但也許只是巧合而已。

經濟制度

一、計劃經濟(Planned Economics)
經濟體的生產與分配皆由中央集權政府所決定,如:共產主義社會。
二、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ics)
經濟體的運作以市場價格機能自由調整其供給與需求,如:資本主義社會。
三、混合經濟
結合計畫經濟與市場經濟,經濟體部分由中央政府決定,部分則由市場自己決定。
目前大多數國家皆施行市場經濟為主、政府干預為輔的混合經濟制度。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