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發展

作者:陳奕凡

秦漢時期的發展

一、秦朝的大一統

(一)中央集權:

1.中央集權:

國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帝國。
出現「皇帝」的稱號    將古時三「皇」與五「帝」結合,號稱「皇帝」,並自稱「始皇帝」。
中央政府    政治(丞相)、軍事(太尉)、監察(御史大夫)分立制,一切大權集於皇帝一身。
地方政府    廢封建,分設郡縣,地方行政權皆受中央指揮。

2.統一法度與文字:

(1)以秦國之法,實行於天下。
(2)統一天下度量衡、錢幣和車軌。
(3)統一文字:先頒李斯所作的小篆,後行程邈所作的隸書。

3.重要建設:

陸路交通(馳道)    
1.以國都咸陽為中心,東至燕齊,南至吳、楚。
2.另修築北至九原,南至零陵的南北交通大道。
3.目的為鞏固帝國、便利運輸及巡遊。
水路交通(運河)    
鴻溝    引河水而南(汴水分流,即賈魯河)。
靈渠    即灕水,南接桂江,北接湘水。
靈渠使西江(珠江上游)與長江得以連貫。
防禦體系(長城)
1.西起臨洮,東至遼東。
2.戰國時代,為抵禦遊牧民族南侵而築長城的國家:秦、趙、燕。
2.戰國時代,為抵禦遊牧民族南侵而築長城的國家:秦、趙、燕。

4.暴政:
焚書坑儒    
原因    博士爭辯封建與郡縣的利弊。    
結果    丞相李斯建議,除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其餘藏書一律焚燒。    
源於方士誹謗始皇不德。

(二)秦朝對後世的影響:

政治上    中央集權君主政體與行政制度規模的建立。
文化上    文字和法度的統一。
民族融合上    使上古蠻、夷、戎、狄與華夏更進一步地融合。
疆域上    使我國疆域的版圖規模,奠定了大致的輪廓。

二、兩漢的制度與社會


(一)社會狀況與經濟政策:

1.社會背景:由於商人剝削兼併,使得農民生活艱苦。
2.重農抑商政策:
高祖    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
呂后    規定「市井子孫不得仕宦為吏」。
文帝    賈誼、晁錯等曾提出重農抑商主張。
武帝    1.依董仲舒之建議限民名田(置田產)。
    2.鹽、鐵、酒專賣,均輸、平準等經濟措施,皆有抑制商人作用。
3.新莽改革:王莽篡西漢,建立短暫的新朝政權,史稱「新莽」。
土地國有    全國土地收歸國有,名曰「王田」。無田者,政府授與,一夫百畝。
禁販奴婢    禁止販賣奴婢。
國營事業    六筦    凡鹽、鐵、酒、名山大澤(林、礦、漁、牧)、錢布冶銅、五均賒貸,全歸國營。
    五均賒貸    即國營平價事業和貸款業務,影響民生至鉅,五均係指絲、棉、布、帛、五穀。
    在京師等六大都市設五均之官,各地設司市、泉府等官。
改革貨幣    廢除五銖錢,改定金、銀、龜、貝、錢、布等六種貨幣。

(二)教育制度:

1.漢代的學校:
太學
中央設立的國立大學。
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之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置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博士,並置博士弟子員(太學生)五十人。
    王莽時代,增置樂經博士,每經各五人,並為太學弟子築舍萬區。
    東漢光武帝於京師設太學。
    明帝、章帝時太學大盛。
    太學生來源:由朝廷在京師直接挑選以及由郡縣在地方選送。
    太學修業年限:依成績而定。    
郡國學
郡國學屬地方教育
    設立之始:西漢景帝時,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設立學校。
    武帝令郡國皆立學官,但尚未制度化。
    地方學制的正式成立:西漢平帝,王莽當政時規定地方官學名稱,郡國曰學,縣及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
2.古文經與今文經:

 

三、秦漢的對外開拓

(一)與匈奴的和戰:

1.秦代之北伐匈奴:
征討者    蒙恬。
武功    盡收河南之地,後並逐退榆中一帶匈奴。
2.漢代初年和親政策:
原因    平城之圍,匈奴冒頓單于圍高祖,因陳平獻計故得脫。
建議者    劉敬。
措施    以宗女妻冒頓,歲贈匈奴絲織品、糧食,以換取和平。
期間    自高祖至文景時代。

3.武帝北伐:
元朔二年    衛青出擊入侵匈奴,收復河南地,置朔方郡。
元狩二年    霍去病率軍。
    隴西大捷。
    匈奴渾(昆)邪王率眾四萬人降漢。
    北地大捷。
    置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
※意義:隔斷匈奴與羌的聯絡,開啟漢通西域之路。
元狩四年    衛青自定襄出塞,霍去病自代郡出塞,大破匈奴,從此漠南已無匈奴勢力。
4.宣帝後之漢匈關係:
宣帝    匈奴入侵烏孫,為漢所敗,後匈奴內亂,五單于分立。
    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入朝,願留光祿塞,作漢屏障,漢與之和親。
元帝    郅支單于威脅西域,被漢西域都護甘延壽與副校尉陳湯發兵攻殺。
    呼韓邪單于三度入朝,漢與之和親。
5.東漢與匈奴的關係:
光武帝    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
明帝    北匈奴連西域兵入寇河西,漢以竇固討之,屯田伊吾盧。
章帝    北匈奴遭鮮卑、丁零攻擊,紛紛降漢。
和帝    永元元年,竇憲、耿秉大破北匈奴,直抵燕然山。
    永元三年,竇憲北伐匈奴,有金微山(今薩彥嶺)大捷。
※意義    北匈奴西移,成為西元四至五世紀影響歐洲歷史的匈奴。

(二)西域的經營:

1.西域的定義:
泛指    玉門關、陽關以西之地。
狹義    即今之新疆,主要為天山南路。
廣義    天山南、北路及蔥嶺以西,包括今之中亞、西亞及印度。
2.張騫通西域:
時間    武帝時(共2次)。
目的    第一次    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第二次    聯結烏孫,斷匈奴右臂。
結果    兩次出使皆無所獲。
意義    第一次    了解了西域諸國的形勢。
    第二次    從此西域大通。
影響    引起武帝經營西域的興趣,之後接連遣使西域,多為政經因素。
    張騫出使西域,史稱鑿空,對於溝通中西交通與促進文化交流,貢獻甚大。
3.西域的經略:
武帝    對西域用兵之始    元封三年,虜樓蘭、破車師,控制西域門戶。
    命李廣利伐大宛,震服西域。
    於敦煌至鹽澤間,沿途設亭,又於輪臺、渠犛屯田。
宣帝    於車師屯田。
    置西域都護之始    神爵二年,匈奴日逐王來降,漢設西域都護於烏壘城,以鄭吉為都護。
4.東漢對西域的經營:
班超    明帝    命竇固屯田伊吾盧,並派班超出使西域,遂又恢復了對西域的經營。
    和帝    以班超為西域都護。
    班超曾派甘英通使大秦(羅馬),結果不成。
班勇    重定西域諸國,僅限於蔥嶺以東。

(三)四方與南海的開發:

1.南越的平定:
越人    東甌    又稱東越,散布於今浙江南部。
    閩越    居今福建。
    南越(粵)    統稱百越,散居在今兩廣和越南北部。
東甌
閩越    秦    於其地設閩中郡,併入版圖。
    漢    漢武帝平南越復滅閩越,徙其民於江淮之間。
南越    秦    於其地設南海(廣東番禺)、桂林、象郡(越南北部)三郡,納入版圖。
    西漢    漢高祖    冊封趙陀為南越王。
        漢武帝    南越相呂嘉反,元鼎六年平定,以其地分置南海、合浦、儋耳、珠崖、蒼梧、鬱林、交阯、九真、日南九郡,再度納入版圖。
    東漢    光武帝    南越再叛,馬援進討,平交阯。
3.朝鮮的平定與倭奴入貢:
朝鮮    周初    封宗室箕子於朝鮮。
    漢武帝    朝鮮北部    武帝伐之,分置真番、臨屯、樂浪、玄菟四郡。
        朝鮮南部    有臣服中國的三韓:馬韓、弁韓、辰韓。
    西漢末年    新羅、百濟、高句麗三國分據朝鮮。
日本    西漢武帝    樂浪郡成為朝鮮半島和日本至中國的交通孔道。
    東漢光武帝    中元二年,倭奴國朝貢,賜以漢倭奴國王印。
4.南海交通:
對外交通要地    南越的番禺、徐聞、日南。
路線    自南海等港口出發,經馬來半島、遠至印度東岸黃支國。
設官    政府特設「譯長」管理航行之事。
要事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大秦王安敦(即奧理略)遣使來漢。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