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發展

作者:陳奕凡

清末民初的發展

清末民初的發展

一、社會的變遷

(一)社會階層的變遷:
社會變遷與
發展主導    民國5年,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學,自由學風誕生;知識分子因受新式教育,較具憂患意識。清末自強運動、變法運動、立憲運動、革命運動、五四運動皆由蔡元培之倡導而催生。
地位提高    因工商業發展,工商業者地位提高。
(二)婦女爭取平等:
北京女子
高等師範    民國10年成立,是專為女子設立之高等學校。
女子參政權    民國初始,女子便要求將參政權列入憲法。
(三)宗教信仰:
1.道教:
丹鼎派    以煉丹求仙,養身延壽為主旨,不易習行,故漸式微。
符籙派    以祈禳符咒,驅鬼療病為主旨,廣行於民間。
2.佛教:清末漸式微,但民初經高僧弘揚佛法而復流行。
3.回教:
發展    唐初傳入中國,宋、元漸多,明中葉後遍及各地。
凋敝    因清代後期之回變,故為政府壓制。
復興    民初除清真寺之建立外,並有回教社會團體之組成。
4.基督教:
分裂    宗教革命後分為舊教(天主教)與新教(耶穌教)。
新教傳入    嘉慶12年。
發展    英法聯軍後發展迅速,但卻成為庚子拳亂之重要促因。
貢獻    中西文化交流,西方科技傳播,新式教育建立,社會習俗之改良。
(四)禮制與風俗(合稱禮俗):
婚禮    清末已將新式婚姻要項列入法律,但民間仍沿用訂婚迎娶之制。
曆法    民初頒行陽曆,民間則用陰曆。
(五)人民生活:
仍以農業為主。
南北差異    
東南各省與長江流域,生活富饒。
西北及黃河流域,生活貧苦。

二、經濟的發展

(一)交通建設:
新式交通建設:始於自強運動時期。
1.電訊:
電訊    
電報    有線    始於自強運動時期。
無線    光緒24至25年間,最先設立於廣州。
電話    一般電話    光緒26年,首設於南京。
長途電話    清末僅有北京至天津一線。
2.郵政:
收遞民信之始    光緒2年。
郵政正式設立    光緒22年,由總理衙門正式設立,唯當時仍由海關兼辦。
脫離海關獨立    宣統3年。
3.公路建設:
民初才開始。
4.航空:
飛機試飛    宣統2年,清廷向法國訂購一架飛機,於南苑試飛。
航空學校    民初由參謀本部開辦,並設立航空機構。
定期航線    民國10年,開辦北京、濟南間航線,不久停辦。
(二)礦藏開發:
1.煤礦:
中、英合營的開灤礦務局產量最高。
2.鐵礦:
大冶鐵礦    始於光緒17年開採。
新鐵礦礦場    民國4年起才有興辦。
漢冶萍公司    光緒24年,由漢陽鐵廠、大冶鐵礦與萍鄉煤礦合併組成。
3.銻與鎢:
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三)工業發展:
光緒二十九年,成立商部,繼而改為農工商部。
(四)商業發展:
1.中央商務機構:
清末設有商部,後改農工商部,並下設商務司,掌管全國商務。
2.商會之設置:
總商會    設於京師。
分商會    設於省及各州縣。
性質    民間策進商務及與官府溝通之機構。
(五)農業發展:
農學報月刊    發行於甲午戰後。
中央農務機構    光緒32年,設立農工商部,內有農業司負責全國農政。
地方農務機構    各省及州縣設立農會。
(六)近代新興都市:
1.興起因素:
以交通、經濟為主。
交通    新式交通工具之運輸。
經濟    新式工商業的發展。
外力介入    
1.加速交通及工商業發展。
2.成為西方科技與思想觀念傳播中心。
3.以沿海、沿江之通商口岸最顯著。
2.代表城市:
上海    五口通商後,成為南北洋與中外貿易之總匯,為最大通商港埠。
漢口    開埠後,成為輪船鐵路交通中心,凌駕武昌。
無錫    成為太湖流域交通,紡織與蠶絲業中心。

三、文化與思想的演進

(一)新制教育的建立:
1.新式學校建立之始:
自強運動時期(西元1862年~1894年)已經開始。
2.庚子新政後學堂之開辦:(西元1901年~1911年)
(1)光緒27年,改各省書院為學堂。省城中及府州縣分設大學、中學、小學及蒙養學堂。
(2)光緒29年,頒布學堂章程。
(3)光緒32年,一律停止鄉、會試。
(4)設立學部,管轄高等教育,各省設提學使,管轄中等以下學堂。
3.私人興學之代表─張伯苓:
南開中學    光緒30年,由私立學堂改為中學,宣統3年定名。
南開大學    民國8年成立。
4.留學風氣甚盛:
公費留學,自強運動時多留學歐美,庚子新政後多留學日本。
5.意義:
(1)流傳2千餘年之私家教育,以及有千餘年歷史之科舉制度與5百餘年的八股考試制度,正式結束於光緒32年。
(2)教育成為國家要政之一。
6.民國教育的發展:
(1)學部改為教育部。
(2)各省初設教育司,後改教育廳。
(3)民國10年以後,學制才有較大改變。
(二)新文化運動:
1.內涵:
對傳統文化的檢討(主要針對儒家文化)    
始於清季,以譚嗣同對儒家之批評為代表。
民初則以陳獨秀為代表。
新思想的引進    主要目標為民主與科學,但亦使馬克斯主義流傳中國。
(1)新文學的提倡─白話文:
胡適        
民國6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八項原則。
民國7年,新青年始用白話文編排。
陳獨秀    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
國民文學:平易的、抒情的。
寫實文學:新鮮的、立誠的。
社會文學:明瞭的、通俗的。
(2)對中西文化的爭論分成3派:
派別    主張    人物
全盤西化派    對傳統儒家思想不滿,認為阻礙新發展    陳獨秀
中國本位派    認為傳統儒家思想最優秀    梁漱溟
調和中庸派    對中國傳統文化並不全盤否定    胡適、梁啟超
2.目的:
創造新文化,通行全中國。
3.負面影響:
使傳統文化受到傷害,反而導致社會陷於混亂中,馬克斯學說禍害中國。
4.正面影響:
(1)有助於民主政治的建立與學術文化的發展。
(2)民國8年之五四愛國運動,與新文化運動有密切關係。
(三)新儒學的產生:
儒家傳統派與中庸派之知識分子皆努力發揚儒家學說之優點。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