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會化(二)

作者:林瑋

政治社會化(二)

(內容整理自呂亞力、張明貴、M. Roskin和R. Cord以及楊日清等譯的政治學)

政治社會化的功能

政治社會化的功能可以從個人與社會兩種角度探討:
一、從個人觀點
(一)政治自覺的形成
在先進民主國家,個人會知道一旦成年,就是具有參政權的國家主人,有一定的權利與義務,和任何政府高官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基於這種自覺,個人產生政治效能感,感到自己可以影響政府的政策與行為。
在民主化程度較低或獨裁國家,個人被教導成恭順的百姓,對政治權威敬畏,個人竭力支持政權,盡心為國家服務增加個人榮譽。
(二)政治興趣與參政慾望的培養
兒童在學校中被鼓勵參與團體活動,表達自身意見與爭取領導地位;在較高學府中,學生有自治團體,學習管理團體事務,引起之後成人參政的興趣;在正規教育中,學生被灌輸權利觀念,認識自己應維護其權利,亦有助於增加政治參與的動機。
(三)政治知識的提供
透過政治社會化,個人對政治環境的認識逐漸擴充,個人參與的興趣會提高,政治態度亦隨之形成。
(四)政治能力的栽培
在社會化過程中,個人學習扮演不同政治角色。最基本的是扮演一般性政治角色的能力,兒童期的社會化即是栽培此種能力。特殊性角色的能力則待成年期社會化的過程中獲得。
(五)政治態度的形成
在社會化過程中,政治態度逐漸形成。基本上可以把政治態度分為五種:
1.支持現制的積極分子。
2.支持現制的消極份子。
3.反對現制的積極分子。
4.反對現制的消極份子。
5.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現制者。
二、從社會觀點
(一)政治體系共識之維繫或獲致
政治社會的成員對於政治競爭的規則應有共同的看法,對基本規則應一體接受,屬社會繼續生存之必須。在民主國家,這類共識已然存在,但當社會變遷甚速,對共識存疑的年輕一代增加,需藉政治社會化來維繫共識。
(二)新一代人認同感的培養
政治社會化使新一代的成員產生認同感,此認同感的培養是透過象徵性符號的情感,對基本價值與規範之接受所達成的。社會化過程能使新成員的行為較符合某種固定的形式,這是由於人往往有「從眾」的性格傾向。
(三)創新精神的維繫(或壓抑)
任何社會,倘若過分強調共識,忽略個體的特殊差異性,將導致創新活動減少,創新慾望的壓抑與社會的僵化與停滯。因此,當正規的社會化過分具壓抑性時,不甘被壓抑者便從非正規的社會化過程中獲得啟發,產生創新的精神。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