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識型態(五)

作者:林瑋

政治意識型態(五)

主要的意識型態

(二)左派主要的意識型態
3.社會民主主義
(1)資本主義可以被視為唯一能增進財富的可靠機制,但也認為財富應當依照道德而非市場原則來分配,兩者之間並不像共產主義所認為的相互衝突。
(2)社會民主主義致力於在選舉中獲得勝利,走體制內而非體制外的路線,不以訴求意識型態的方式來達成目標。民主社會主義不但組織工會和無產階級政黨,凡對成立革命組織,同時也和資產與中產階級來往互動。
(3)社會民主主義站在市場和國家中間,主張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的平衡。基於對社會中的失意者、弱者和易受害者的普遍關懷,社會民主主義崇尚資本主義的內部改良。
(4)社會民主主義體現了對於平等和社會正義的根本承諾。從公共政策的角度,社會民主主義的三大支柱:混合經濟(選擇性的國有化)、經濟管理(採凱恩斯主義,以國家財政政策實現充分就業)以及福利國家。
(5)社會民主主義擷取了社會主義憐憫心和相信良善的信念以及自由主義積極自由和平等機會的訴求,其政策建立在福利國家、重新分配與社會正義等原則上。
(6)英國的費邊社會主義(Fabian Socialism),其主張實現社會組織與結構改變的四項條件為民主、漸進、道德、合憲與和平。這種溫和漸進的方式獲取大多人的認同,即使在自由主義當道的英國,民主社會主義也未曾因而衰退。
4.第三條路
第三條路揉合了多種意識型態,包括自由主義、保守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雖然各個採用的國家有著不同的詮釋,但仍有幾個特徵可以說明:
(1)第三條路放棄了社會主義所主張的「從上而下」的政府干預。由於全球化的到來,第三條路相信,資本主義已轉型為重視資訊科技、個人技術、商業適應性等知識經濟,政府將無法再行干預。
(2)政府仍扮演重要角色,但其主要任務在藉由教育與技術的完善,提升國際競爭力,並強調社群和市民社會的重要,以抑止資本主義所產生的壓力。
(3)第三條路強調新個人主義(new individualism) :呼籲權利與企業精神主義,社會安全與道德責任應彼此相互協調。
(4)第三條路拋棄社會主義主張的社會平等,支持機會平等與功績主義的自由觀點。贊同福利措施,但反對社會主義的「從搖籃到墳墓」式的福利政策。認為政府必須先協助個人獲得工作或自力更生,才進而提供津貼或教育等支援,此即為「工作福利制國家」(workfare state)。
(三)現代意識型態
1.女性主義(feminism)
(1)基本命題
A.社會充斥著以性或性別為特徵的不公平現象。
B.以男性為主的權力結構可以且應該被顛覆。
(2)不同女性主義的觀點
A.自由主義式女性主義
(A)傾向根據權利與機會的不公平分配,來了解女性的從屬地位。
(B)關注公共領域的改革,即促進婦女在法律和政治地位的平等與提升她們的教育和職業水準。
B.社會主義式女性主義
(A)闡述女性從屬地位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間的關係。
(B)著重婦女在家庭或家務上所扮演的經濟重要性。
C.激進女性主義
(A)性別區隔是社會上最基本、最具政治重要性的分歧。
(B)所有社會都是以家父長統治為特徵。
(C)主張有必要進行一場性別革命,將個人、家務和家庭生活予以重新塑造。
2.環境保護主義(environmentalism)
(1)背景
對自19世紀起的工業化提出反擊,關切因經濟發展快速的步伐所導致自然世界的毀壞,以及擔憂人類生活品質的下降與存亡。
(2)主要類別
A.生態社會主義:根據資本主義對利潤的渴望,來解釋環境惡化的原因。
B.生態保守主義:環境保護與人類保存傳統價值和既有制度的期望有關。
C.生態女性主義:側重在男性權力體系下生態危機的起源,反映男性對自然運作的過程即自然世界的感覺較女性遲鈍。
(3)特徵
A.排除人類中心論:自然世界並非滿足人類需求唾手可得的資源。
B.生態中心論:人類只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即洛夫洛克(Lovelock)所提出的蓋亞假設(Gaia hypothesis)。形容地球是有機體,關注其自身生存的問題。
3.後物質主義(post-materialism)
1970年代,朗奴•英高赫(Ronald Inglehart)發表了《寧靜革命—後物質主義價值變遷》(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一書,認為個體對多項目標的追求,是依從一個循序的等級。因此,個體會首先追求基本生活需求標準的保證。一旦基本生活所需保證了,他們的焦點會轉移到非物質的物品。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