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選舉和政治行為(十一)

作者:林瑋

政治學-選舉和政治行為(十一)

投票行為的研究途徑

四、經濟學途徑(economic approach)
(一)代表學者:唐斯(Anthony Downs)[主要著作:《民主的經濟理論》]、亞羅(K. Arrow)以及瑞克(W. Riker)
(二)主要觀點
1.理性投票模式
理性投票模型(rational choice model)或是形式理論(formal theory),強調選民的理性條件可以分析各政黨或候選人,以過去的表現評估以及未來表現的預期,做為投票的依據。選民因此可以客觀的對各候選人或是政黨進行評估,並以成本-效益的觀念,選擇一個成本最小,但效益最大的結果。
2.中間選民理論(The median voter theorem)
(1)唐斯在《民主的經濟理論》一書中所提出。
(2)將空間模型運用在政治學研究中。
(3)假設:
A.選民對既定政策存有明確的偏好。
B.在單一議題下,選民偏好的分布呈現單峰。
C.選民在投票時會將選票投給最接近其政策立場的候選人或政黨。
(4)各政黨為了極大化選票,因此會將政策立場向中間靠攏。如此一來,不但政黨之間的分界模糊,選民也將無法判斷政黨的政策立場,進而降低投票意願。
3.經濟投票
選民以現任政府的經濟表現作為投票依據。據此,又可分為兩種:
(1)回顧性投票(retrospective voting):選民會依據現任政府過去的經濟表現,決定獎勵(投票給現任政府)或是懲罰(不投票給現任政府)。
(2)期望性投票(prospective voting):選民會依據政黨或候選人未來可能的作為,決定投票的對象。
4.策略投票
(1)選民在投票時故意不依照真實偏好順序,而投給非第一偏好的候選人,以滿足自身的政治需求。
(2)為避免策略投票,我國選舉罷免法規定,在投票日前10日起至投票時間截止前,不得以任何方式,發布有關候選人或選舉之民意調查資料,亦不得加以報導、散布、評論或引述。
5.民主的不可能理論
(1)代表學者:亞羅(Kenneth Arrow)提出
(2)主要觀點
A.民主是一種將個人偏好匯集成社會集體偏好的理想方式。
B.民主社會的集體決策必須滿足下列四個條件:
(A)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排列偏好順序。
(B)假設有N個人在選項X和Y中做選擇,若多數人的選擇是X>Y,按照多數決原則的結果,社會的選擇也應該是X>Y。
(C)社會成員在對X和Y的偏好順序(無論是X>Y或是Y>X),不會因為Z的出現而改變。
(D)社會偏好順序不能以某一成員的偏好為偏好,任何人都不能將其偏好強加在社會偏好之上。
C.研究發現,這四個條件不可能同時滿足,也就是不存在一種制度(投票規則或是決策體制),能夠將個人偏好匯集成理想的社會偏好。不同的投票規則設定了不同的行為規範,滿足某些特定族群的利益,也傷害了某些特定族群的利益。
6.投票矛盾
瑞克認為,投票行為本市並非沒有成本,基於機會成本以及公共財的概念,衡量成本利益的考量後,一個理性的選民不應該去投票。
 

AddThis Sharing

百科問與答

暫無討論